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包括准确把握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科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包括在“第一课堂”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在新媒体平台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找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统筹兼顾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因,以及探索多路径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徐新洲(1982- ),男,江苏扬中人,南京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5-0054-0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任务,更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和践行,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在全社会孕育和传递正能量,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要根据青年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行动探索多种形式的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及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内容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以科学合理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来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必然要承担起统领青年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艰巨任务,引领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准确把握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当代大学生诸多价值观里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逐步融入和系统化,充分表明了大学生这个人群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有机统一,是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维护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13亿中国人共同为之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不仅简单扼要、简约朴实、简洁通俗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而且为当代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指明了新方向。这24个字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现出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和行为准则。
(二)科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要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开展好,就必须把握领会好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规律。不仅要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规律、认同过程和转化机制,还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它是从信念、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方面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同、接纳和自觉实践转化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阶段,无论是认知、信念,还是意识、情感,都存在不确定性。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和认同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其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非常强的塑造性。只有准确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让青年学生从信念、情感、行为等方面认同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进学生脑中,融入学生心中,并使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样路径
(一)在“第一课堂”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重视高校“第一课堂”教育,并不断探索其培养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进教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成为大学生“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见面,真正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第一课堂”,让每一名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以及看问题、做事情的价值标准。其次,全面增进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有机融入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的形式要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改变宣讲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的相关内容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而且要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感染力、时效性和吸引力。最后,高校“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及辅导员要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学、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为大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二)在校园文化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争鸣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如果不把学生生活当作中心即是死教育;学校如果不是把生活作为中心其亦为死学校。”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能够让大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文化,同样也是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文化。因此,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来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第一,坚持高雅文化进校园,优秀文化入心灵,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外化于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真正渗透到大学生的心中,把校园文化活动当作启发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使其自觉抵御现代社会各种腐朽思潮的冲击。同时,注重全方位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营造既与社会接轨又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氛围。第二,校园文化要融入大学自身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以高规格、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来优化高校的自身形象。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建立主体性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结合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等差异来举行多层次及多种类的活动,以品牌性的社团文化活动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感染大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校园文化活动主体创新得以实现,让当代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真真切切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学习,其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感受自身价值,还能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磨砺意志,服务大众。大学生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才能自发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挖掘自身的价值,并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信念、情感和行为等不同角度感受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实践活动的第一准则。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多角度拓展社会实践教育平台,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西部服务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并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增强其责任意识,培养其爱国情怀。大学生只有融入社会生活,亲历社会实践,才能真切地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也只有这样,远大理想、伟大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成为指导大学生实践行为的准则,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成为其不可动摇的理性自觉。
(四)新媒体平台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涌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平台已经成为诸多思想潮流的集聚地。当然,新媒体平台也是一个能让大学生倾诉自己内心世界之地。针对新媒体中介或平台在学生生活中的流行趋势,高校若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守住新媒体平台这一阵地,否则社会上各种形式多样的思想就会占领这块阵地,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和课本,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环境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引导大学生从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认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和飞信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平台和大学生进行互动,不断引导他们抵制和摒弃那些错误的思潮,在新媒体平台中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积极打造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媒体分享交流平台,充分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活动展示以及互动交流,做到网络化管理、动态化交流、同步化互动,真正实现新媒体网络平台中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找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青年大学生肩负的重任。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大学生的所有价值观,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精准地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并切实调研其普遍群体和特殊个体的心理状况,遵守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规律,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工作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科学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发展,让大学生真正在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认同、接纳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统筹兼顾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因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全体成员要共同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更新思路,改进方法,拓宽渠道,增强保障;其次,综合考虑各种外因,综合分析及统筹兼顾社会、家庭、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全面把握各种因素,整体推进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使其固化于当代大学生心中;最后,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和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动整合教育的各种有效资源,合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三)探索多路径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继续采用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同时,结合时代特性推进方法创新,实现多元化路径培育。要扎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心打造理论精品、文化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行积极的校园文化战略,开展好“第二课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实际和理论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要认真研究信息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规律,结合新媒体介质路径多、效率高、互动强等特色,尽早将新媒体平台建设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阵地。
青年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实现“四个全面”和“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中本质的、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面对当前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高校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刻内涵,科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始终,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化路径,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
[3]陈士宏.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4]石秀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5]白云华.提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6]徐振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徐新洲(1982- ),男,江苏扬中人,南京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5-0054-0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任务,更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和践行,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在全社会孕育和传递正能量,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要根据青年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行动探索多种形式的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及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内容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以科学合理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来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必然要承担起统领青年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艰巨任务,引领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准确把握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当代大学生诸多价值观里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逐步融入和系统化,充分表明了大学生这个人群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有机统一,是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维护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13亿中国人共同为之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不仅简单扼要、简约朴实、简洁通俗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而且为当代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指明了新方向。这24个字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现出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和行为准则。
(二)科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要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开展好,就必须把握领会好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规律。不仅要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规律、认同过程和转化机制,还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它是从信念、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方面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同、接纳和自觉实践转化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阶段,无论是认知、信念,还是意识、情感,都存在不确定性。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和认同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其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非常强的塑造性。只有准确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让青年学生从信念、情感、行为等方面认同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进学生脑中,融入学生心中,并使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样路径
(一)在“第一课堂”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重视高校“第一课堂”教育,并不断探索其培养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进教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成为大学生“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见面,真正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第一课堂”,让每一名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以及看问题、做事情的价值标准。其次,全面增进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有机融入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的形式要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改变宣讲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的相关内容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而且要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感染力、时效性和吸引力。最后,高校“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及辅导员要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学、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为大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二)在校园文化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争鸣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如果不把学生生活当作中心即是死教育;学校如果不是把生活作为中心其亦为死学校。”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能够让大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文化,同样也是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文化。因此,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来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第一,坚持高雅文化进校园,优秀文化入心灵,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外化于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真正渗透到大学生的心中,把校园文化活动当作启发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使其自觉抵御现代社会各种腐朽思潮的冲击。同时,注重全方位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营造既与社会接轨又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氛围。第二,校园文化要融入大学自身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以高规格、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来优化高校的自身形象。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建立主体性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结合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等差异来举行多层次及多种类的活动,以品牌性的社团文化活动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感染大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校园文化活动主体创新得以实现,让当代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真真切切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学习,其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感受自身价值,还能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磨砺意志,服务大众。大学生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才能自发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挖掘自身的价值,并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信念、情感和行为等不同角度感受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实践活动的第一准则。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多角度拓展社会实践教育平台,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西部服务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并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增强其责任意识,培养其爱国情怀。大学生只有融入社会生活,亲历社会实践,才能真切地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也只有这样,远大理想、伟大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成为指导大学生实践行为的准则,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成为其不可动摇的理性自觉。
(四)新媒体平台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涌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平台已经成为诸多思想潮流的集聚地。当然,新媒体平台也是一个能让大学生倾诉自己内心世界之地。针对新媒体中介或平台在学生生活中的流行趋势,高校若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守住新媒体平台这一阵地,否则社会上各种形式多样的思想就会占领这块阵地,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和课本,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环境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引导大学生从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认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和飞信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平台和大学生进行互动,不断引导他们抵制和摒弃那些错误的思潮,在新媒体平台中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积极打造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媒体分享交流平台,充分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活动展示以及互动交流,做到网络化管理、动态化交流、同步化互动,真正实现新媒体网络平台中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找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青年大学生肩负的重任。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大学生的所有价值观,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精准地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并切实调研其普遍群体和特殊个体的心理状况,遵守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规律,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工作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科学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发展,让大学生真正在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认同、接纳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统筹兼顾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因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全体成员要共同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更新思路,改进方法,拓宽渠道,增强保障;其次,综合考虑各种外因,综合分析及统筹兼顾社会、家庭、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全面把握各种因素,整体推进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使其固化于当代大学生心中;最后,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和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动整合教育的各种有效资源,合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三)探索多路径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继续采用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同时,结合时代特性推进方法创新,实现多元化路径培育。要扎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心打造理论精品、文化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行积极的校园文化战略,开展好“第二课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实际和理论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要认真研究信息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规律,结合新媒体介质路径多、效率高、互动强等特色,尽早将新媒体平台建设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阵地。
青年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实现“四个全面”和“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中本质的、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面对当前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高校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刻内涵,科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始终,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化路径,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
[3]陈士宏.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4]石秀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5]白云华.提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6]徐振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