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益结构的调整重组,社会进入了各种矛盾交织的凸显期,公共危机高发和社会发展震荡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公共危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从社会管理理念到社会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以治理代替统治,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在社会价值和利益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政府独当一面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很难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将更多的社会管理交给社会组织,实行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式社会治理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公共危机的可行选择。
关键词:公共危机;传播管理
一、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随新媒体的日益崛起,当今的信息传播表现出空间的多层性、时间的瞬时性,传播的及时性和沟通的共享性等特征。信息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它已经成为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中的每个人不再是信息传播的被动接收者,更是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话题,公共议题信息传播的制造者。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继续依靠传统的社会管理思维和公共沟通方式来进行危机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更新危机传播管理理念, 有效应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衡量各级政府及传统媒体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证全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多元主体模式,指出政府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转变公共危机和新闻传播管理思路,及时了解危机的发展状况、民情民意及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为公共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公共危机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与危机管理相伴同行,伴随危机管理中信息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受到重视。学者普遍认为危机管理最早始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艾理森(G.Allison)以此撰写的《决策的本质》一书被认为是危机管理的开山之作。冷战后期,危机管理研究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心理和新闻传播等领域,从多学科切入探讨政府如何帮助公民预防危机,开始关注媒体对危机管理的影响,寻求媒体化解社会恐慌的方法。亚历山大(L. George Alexander,1991)在《避免战争——危机管理的问题》(Avoiding War——Problems of Crisis Management)中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七法则。他进一步指出在七个法则当中,信息传播不仅是一个关键的法则,同时还渗透并影响着其它每一个法则。米特洛夫和皮尔森(I. I. Mitroff & C. M. Pearson,1993)出版的著作《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认为,搜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的直接任务。西格(Matthew W. Seeger,2002)撰文指出危机信息传播中的深层复杂性问题,系统构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研究的普适理论问题,对于从本质层面理解危机信息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纵观各派学者观点,在研究范式上,从最初个案研究转向综合理论研究,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分析假设模型、认知情绪危机模型、混沌理论模型和危机管理生命周期模型等。在理论框架上,可以分为危机信息来源及主体行为研究、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研究、危机传播效果及影响研究。以上在危机传播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各有侧重,为考察公共危机传播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微观描述,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就国内而言,开展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的时间较短,在2003年SARS危机后,随着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逐步展开,危机传播管理才引发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在反思Sars的基础上进行危机传播管理的研究。目前,国内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①研究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的一般理论,包括概念的界定、作用阐述和问题分析等。这方面研究以谢力的《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应对危机》和王吕的《从危机状态看政府的信息获取体系》为代表。②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从危机信息传播特点机理找出有效危机管理办法。如汤敏轩的《危机管理体制的信息沟通机制》从政府整合角度出发建构管理信息流程系统模型,分析危机信息传播环节,探寻应对方法。③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系统问题,强调通过建立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系统应对危机。如唐钧的《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和刘斌的《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
虽然国内危机传播管理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学科的独立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内容上,研究主要以政府为对象,缺乏多元主体的系统化视角。在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立足于政府形象塑造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的描述性研究。这种对策性的研究架构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未达到透彻研究的程度。在研究范式上,已有研究成果的针对可操作性还需加强,研究成果还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目标、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理论层面上讲,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文献梳理和理论归纳探讨上的贡献。选题以公共危机中出现的信息传播管理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危机传播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对复杂多变的危机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对危机传播要素、过程和环境予以诠释,对危机传播管理机制建设和效果评估加以论述,提出全媒体时代的多元主体危机传播管理模式。通过进一步对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管理多元主体的考察,力图发现危机传播管理的新特点,并对新的规律加以总结,寻求理论创新。在廓清本源脉络中拨云见日,以期为进一步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理论研究做个铺垫。
从现实层面上讲,本文的实践研究力图解决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诸多问题,其核心包括以下三点:
(1)有利于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转变政府公共危机和新闻传播管理思路,及时了解危机的发展状况、民情民意及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促进公共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公共危机决策。
(2)有利于在多元主体模式下形成合力效应,化解公共危机。在全媒体环境下,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及公众都积极参与公共危机传播管理,发挥传播公共危机信息的主体作用。及时、公开和透明的危机信息传播可使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寻求相关利益团体,社会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从而缩短危机处理时间,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化解危机。
(3)有利于政府全面的掌握社会反馈信息,及早发现问题,通达民意,消除公共危机带来的社会恐慌情绪。政府在完善的危机信息披露机制框架中,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相关利益团体提供的信息,加以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对策,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评价机制,为以后的危机传播管理提供可以借鉴的范本,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研究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根据本文的内容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和运用了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比较研究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危机信息传播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跟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力图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态势,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问题。
(2)多学科交叉分析法。从公共管理学、行政伦理学、传播学等角度切入,探讨公共危机事件中危机传播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完善的方法和策略。
(3)文献查阅分析与综合归纳分析法。查阅相关文献材料,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与分析,为研究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文献资料。
(4)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对“非典”、“抗震救灾”、“社会群体事件”中,我国危机传播管理的实践分析,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对全媒体环境下多元主体模式下的危机传播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在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多元主体模式,根据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实践,重点从主体结构,组织指挥、信息发布、媒体沟通、舆情反馈、效果评估等六个方面入手,对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实践探索进行介绍,分析公共危机传播主体的相互关系和危机传播管理机制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原则和体制设计,为政府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新闻前哨,2010年09期
[2]来向武.危机传播管理的战略与制度.青年记者,2013年10期
[3]王德讯.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特点.求是,2005年第20期
[4]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周冬(1981~)男,汉,四川成都人,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硕士,政治学方向。
关键词:公共危机;传播管理
一、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随新媒体的日益崛起,当今的信息传播表现出空间的多层性、时间的瞬时性,传播的及时性和沟通的共享性等特征。信息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它已经成为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中的每个人不再是信息传播的被动接收者,更是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话题,公共议题信息传播的制造者。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继续依靠传统的社会管理思维和公共沟通方式来进行危机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更新危机传播管理理念, 有效应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衡量各级政府及传统媒体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证全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多元主体模式,指出政府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转变公共危机和新闻传播管理思路,及时了解危机的发展状况、民情民意及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为公共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公共危机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与危机管理相伴同行,伴随危机管理中信息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受到重视。学者普遍认为危机管理最早始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艾理森(G.Allison)以此撰写的《决策的本质》一书被认为是危机管理的开山之作。冷战后期,危机管理研究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心理和新闻传播等领域,从多学科切入探讨政府如何帮助公民预防危机,开始关注媒体对危机管理的影响,寻求媒体化解社会恐慌的方法。亚历山大(L. George Alexander,1991)在《避免战争——危机管理的问题》(Avoiding War——Problems of Crisis Management)中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七法则。他进一步指出在七个法则当中,信息传播不仅是一个关键的法则,同时还渗透并影响着其它每一个法则。米特洛夫和皮尔森(I. I. Mitroff & C. M. Pearson,1993)出版的著作《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认为,搜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的直接任务。西格(Matthew W. Seeger,2002)撰文指出危机信息传播中的深层复杂性问题,系统构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研究的普适理论问题,对于从本质层面理解危机信息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纵观各派学者观点,在研究范式上,从最初个案研究转向综合理论研究,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分析假设模型、认知情绪危机模型、混沌理论模型和危机管理生命周期模型等。在理论框架上,可以分为危机信息来源及主体行为研究、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研究、危机传播效果及影响研究。以上在危机传播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各有侧重,为考察公共危机传播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微观描述,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就国内而言,开展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的时间较短,在2003年SARS危机后,随着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逐步展开,危机传播管理才引发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在反思Sars的基础上进行危机传播管理的研究。目前,国内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①研究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的一般理论,包括概念的界定、作用阐述和问题分析等。这方面研究以谢力的《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应对危机》和王吕的《从危机状态看政府的信息获取体系》为代表。②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从危机信息传播特点机理找出有效危机管理办法。如汤敏轩的《危机管理体制的信息沟通机制》从政府整合角度出发建构管理信息流程系统模型,分析危机信息传播环节,探寻应对方法。③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系统问题,强调通过建立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系统应对危机。如唐钧的《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和刘斌的《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
虽然国内危机传播管理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学科的独立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内容上,研究主要以政府为对象,缺乏多元主体的系统化视角。在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立足于政府形象塑造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的描述性研究。这种对策性的研究架构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未达到透彻研究的程度。在研究范式上,已有研究成果的针对可操作性还需加强,研究成果还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目标、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理论层面上讲,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文献梳理和理论归纳探讨上的贡献。选题以公共危机中出现的信息传播管理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危机传播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对复杂多变的危机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对危机传播要素、过程和环境予以诠释,对危机传播管理机制建设和效果评估加以论述,提出全媒体时代的多元主体危机传播管理模式。通过进一步对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管理多元主体的考察,力图发现危机传播管理的新特点,并对新的规律加以总结,寻求理论创新。在廓清本源脉络中拨云见日,以期为进一步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理论研究做个铺垫。
从现实层面上讲,本文的实践研究力图解决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诸多问题,其核心包括以下三点:
(1)有利于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转变政府公共危机和新闻传播管理思路,及时了解危机的发展状况、民情民意及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促进公共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公共危机决策。
(2)有利于在多元主体模式下形成合力效应,化解公共危机。在全媒体环境下,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及公众都积极参与公共危机传播管理,发挥传播公共危机信息的主体作用。及时、公开和透明的危机信息传播可使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寻求相关利益团体,社会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从而缩短危机处理时间,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化解危机。
(3)有利于政府全面的掌握社会反馈信息,及早发现问题,通达民意,消除公共危机带来的社会恐慌情绪。政府在完善的危机信息披露机制框架中,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相关利益团体提供的信息,加以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对策,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评价机制,为以后的危机传播管理提供可以借鉴的范本,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研究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根据本文的内容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和运用了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比较研究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危机信息传播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跟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力图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态势,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问题。
(2)多学科交叉分析法。从公共管理学、行政伦理学、传播学等角度切入,探讨公共危机事件中危机传播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完善的方法和策略。
(3)文献查阅分析与综合归纳分析法。查阅相关文献材料,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与分析,为研究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文献资料。
(4)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对“非典”、“抗震救灾”、“社会群体事件”中,我国危机传播管理的实践分析,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对全媒体环境下多元主体模式下的危机传播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在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多元主体模式,根据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实践,重点从主体结构,组织指挥、信息发布、媒体沟通、舆情反馈、效果评估等六个方面入手,对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实践探索进行介绍,分析公共危机传播主体的相互关系和危机传播管理机制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原则和体制设计,为政府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新闻前哨,2010年09期
[2]来向武.危机传播管理的战略与制度.青年记者,2013年10期
[3]王德讯.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特点.求是,2005年第20期
[4]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周冬(1981~)男,汉,四川成都人,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硕士,政治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