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0日闭幕的东亚峰会上,在能源、气候、卫生等热门领域议题外,粮食问题成为本届峰会的聚焦热点。会议为这个议题专门发表了《东亚峰会关于粮食安全的宣言》,强调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东亚峰会长远目标的重要组成。
5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中,伦敦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在2008年3月曾经飙升到了每吨439美元,而2007年同期的价格仅为199美元;大米价格则更是创下过每吨1015美元的高价纪录。
2009年后,国际粮价曾重新平抑到危机前的水平,但自2010年起,国际粮价虽然时有起伏,但整体态势却是一路上扬。人们不禁要问,新世纪以来的第二波粮食危机是否正在到来?
粮食危机群像
历史上,世界部分地区动荡局势的背后,多有粮食危机的影子。据媒体分析,粮食危机近年来已经引发全球超过30个国家的街头示威和骚乱。
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粮食危机”曾引发抢掠事件。由于大米等价格暴涨,海地许多民众食不果腹,甚至有人开始依靠泥土制成饼干果腹。在北非的埃及,因为粮价飞涨,许多人为了面包和大饼大打出手。在阿尔及利亚,面、糖和油等基本食品的价格暴涨是引发近年来国内骚乱的主要原因;在东南亚的越南、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等国,也曾爆发抗议高粮价的示威游行。
而粮食援助却总是更偏爱那些占据国际新闻头版头条的地区。在这个新闻热点频现的年代,这反而使得那些更需要援助的地区得不到应有的援助。最近几年,巴基斯坦一直处于粮食储备的“紧急状态”,然而因为存在叙利亚这个更大的热点,巴基斯坦获得的援助不增反降。另外,因为美国即将撤离阿富汗,许多国外援助机构也减少了援助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兴趣,尽管这个地区正在经历着连续多年的水灾和当地部族之间持续的武装冲突。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粮食。印度人最钟情的蔬菜洋葱,曾在几个月内价格暴涨3倍,达每公斤65卢比(1.3美元),以致引发“洋葱危机”;印尼人烹调必备的辣椒的价格则曾在2010年连涨5倍,达每公斤10万印尼盾(约12美元)。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粮价持续上涨将不利于全世界饥饿人口的减少。全世界的饥饿人口在上一波粮食危机发生的2008年曾经达8亿。
发达国家也难以摆脱粮食危机诅咒。与40年前相比,当前国际市场上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价格已经分别上涨94%、51%和80%。
英国官方研究机构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90亿,这将导致巨大的粮食需求;按实值计算,一些主要粮食的价格在未来40年内将上涨50%—100%。联合国粮农组织则预计,未来4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0%,在发展中国家需要增长100%,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绿色革命已经过去50余年,除非生物基因技术取得突破,否则粮食单产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基因技术在世界主要产粮区的推广则阻碍重重。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指出,未来,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势必使得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却不断约束粮食生产,这势必使粮食安全的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此次东亚峰会为粮食问题指出三条解决之道:提高生产和供应链效率;发扬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识;同时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天灾:气候变暖
过去全球的粮食供需之间一直能够保持总体的平衡关系,世界粮价也因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上。但全球变暖趋势则会降低粮食供应,打破粮食供需之间的平衡,引起粮价新一轮上扬。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曾就163个经济体的粮食安全发布指数,结果显示,全球出现粮食风险最高的9个国家地区除了阿富汗外都分布在非洲,而北美、欧洲等地区则粮食供应充足。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也恰恰主要分布在非洲等中低纬度地区。
气候变化趋势让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状况和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产生灾难性冲击。2011年夏,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遭遇了近40年来最严重干旱,20%的耕地颗粒无收,小麦减产2成以上。但受影响的不只是俄罗斯。这场干旱促使俄罗斯政府出台谷物出口禁令,推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同年,全球变暖还让澳大利亚遭遇洪涝,同时拉丁美洲多国则发生罕见的极热天气,影响到这些粮产大国的粮食收成。2012年,拉尼娜现象引发了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第三大大豆出口国阿根廷的旱情,几乎同时爆发的厄尔尼诺现象则让北半球小麦大规模冻死,同年,世界大米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缅甸则遭受台风袭击。
即使没有极端天气影响,气温的上升也将带来粮食减产。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只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到下个世纪初,气候变暖将使长江流域的水稻减产9%-41%,使四川盆地中部的玉米减产25%-50%。当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带来施肥效应。但即使考虑到这一点,届时长江流域早稻与上世纪末30年的平均单产相比也将减产3.6%,双季稻则减产2.8%。
全球变暖还使大陆的重要淡水来源高山冰川融化。高山冰川被誉为大陆蓄水池,为世界各地特别是中亚、南亚、东亚和安第斯地区的农业生产供给着重要的水源。如今,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全球各地的高原冰川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景观,冰川加速融化,淡水大规模流失,地下水位下降,不但加重了作物的旱情,还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和盐碱化。当前,世界上20%的土地已出现程度不等的盐碱化。这些效应势必使得可耕地大幅减少,使生产力严重退化。
害虫却能借助变暖的气候孳生。世界大米第二大出口国越南曾因气候变暖发生虫灾,其大米出口下降导致整个亚洲的米价在当年翻番。由于虫害因素,气候变化使热带、亚热带国家受打击最大。
据专家估计,到21世纪80年代,印度农业生产总量可能下降40%,非洲国家可能减产30%,拉美国家将减产20%以上。 人祸:储运与调节
环境因素引发的蝗灾、洪涝和旱情让全球粮食时刻面临减产的危险,但让粮食安全问题加剧的,却主要是人为管理因素。
和其他商品市场不同,粮食市场供应的商品是“无差别”的,整个市场的卖家数量和买家数量巨大,业内竞争充分,信息充足,需求价格关系则较为缺乏弹性。这使得粮食成为对市场变化最敏感的商品,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首先反映在粮食价格上。
有时,粮食出口国会优先考虑国内情况而出台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这却增加了整个世界市场的供应缺口。如2010年,作为世界第二大大米产国、第三大小麦产国和第七大玉米产国的印度突然宣布停止出口食物产品,引起国际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波动。而引起国际市场动荡的出口禁令本身则是为了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应对国内食品价格飞涨才制定的。因此,联合国2010年曾经呼吁各国政府不应在粮价上涨时限制粮食出口,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各国政府为消除粮价危机影响而仓促出台的措施事实上扩大了危机规模”。
但没有政府调控的粮食市场,会成为资本逐利的舞台。世界银行曾指出,投机者可能是2010年另一次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短期推动者。还有专家明确表示,2010年夏季小麦期货价格的疯狂涨跌背后,最大推手就是投机资本。国内市场由政府强力调控,国际市场却没有调控机制,是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威胁。
粮食是一种价格密度不大,产量总量巨大的商品,各国对粮食的储运、调配是粮食供应上的重头环节。根据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当今世界粮食产量约在24.19亿吨左右。单从重量上来看,粮食是全球产量第三大的商品——2012年的产量仅次于煤炭的78亿吨和石油的39亿吨,甚至高于铁矿石的产量18亿吨。中国是粮食产量大国,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5.9亿吨,占世界四分之一。
如果一国国内的粮食储运体系出了问题,则会让本来就危机四伏的粮食市场雪上加霜。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为中央储备和地方4级储备,中央政府指派中储粮总公司,专门管理中央储备粮,并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而地方储备粮则由地方政府管理,调节省、市内部的粮食供求。虽然粮储体系内也存在矛盾和亟待改进的问题,但总体而言,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种能够在全国调拨粮食的健全机制。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政府主导程度并不显著。印度的政府粮食储备只占全部粮食储备的15%,虽然这个世界第二的粮食生产国已经连续五年大丰收,但由于粮食储备体系不健全,往往数千袋小麦被堆放在农村空地,堆放得比房子还高却任由真菌与昆虫侵食,发霉变黑。这样的场面在印度比比皆是。印度粮食官员表示,2012年印度总计约有600万吨粮食将会烂掉,折合价值至少15亿美元。
有时,粮食产量虽然上升,但因为一些“争粮产业”,粮食储备总量却可能不增反降。前一段时间大热的生物燃料是在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出现的。但没过多久,各国政府却发现,以环保绿色为卖点的生物燃料,却在“抢夺穷人的饭碗”。有媒体甚至将生物质燃料评为“消耗主要粮食作物的无底黑洞”。在上一次粮食危机出现的200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称,粮价上涨原因中有75%可以归咎于生物燃料的消耗。
即使不采用大米、玉米等谷物用作生物燃料原料,桐油树等产油物种的过度种植也会侵占耕地,加剧粮食风险。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中用于直接食用的部分在逐渐减少,代之以果蔬、蛋奶的消费。与此相应的饲料和工业用粮的消费比例逐渐提高,据报载,中国饲料用粮每年以约5%的幅度增长。在中国,对粮食需求很大的是酿酒工业,白酒、啤酒和黄酒的酿造消耗了大量的粮食。中国酿酒工业十二五规划还明确提出,要提高葡萄酒、露酒等非粮酒类的比例。
英国政府曾经发布报告指出,不论是天灾导致的粮食减产,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流通阻碍,化解全球的粮食问题,最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研究,更是协力破解难题的意愿。
部分观点和数据来自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主要粮食储备体系的比较研究》;Index MUNDI 网站;《中国酿酒工业十二五规划》;搜狐财经《聚焦中国粮食安全》;广州日报《粮食安全调查》;瞭望东方周刊《盘点国家粮食供需“家底”》
5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中,伦敦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在2008年3月曾经飙升到了每吨439美元,而2007年同期的价格仅为199美元;大米价格则更是创下过每吨1015美元的高价纪录。
2009年后,国际粮价曾重新平抑到危机前的水平,但自2010年起,国际粮价虽然时有起伏,但整体态势却是一路上扬。人们不禁要问,新世纪以来的第二波粮食危机是否正在到来?
粮食危机群像
历史上,世界部分地区动荡局势的背后,多有粮食危机的影子。据媒体分析,粮食危机近年来已经引发全球超过30个国家的街头示威和骚乱。
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粮食危机”曾引发抢掠事件。由于大米等价格暴涨,海地许多民众食不果腹,甚至有人开始依靠泥土制成饼干果腹。在北非的埃及,因为粮价飞涨,许多人为了面包和大饼大打出手。在阿尔及利亚,面、糖和油等基本食品的价格暴涨是引发近年来国内骚乱的主要原因;在东南亚的越南、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等国,也曾爆发抗议高粮价的示威游行。
而粮食援助却总是更偏爱那些占据国际新闻头版头条的地区。在这个新闻热点频现的年代,这反而使得那些更需要援助的地区得不到应有的援助。最近几年,巴基斯坦一直处于粮食储备的“紧急状态”,然而因为存在叙利亚这个更大的热点,巴基斯坦获得的援助不增反降。另外,因为美国即将撤离阿富汗,许多国外援助机构也减少了援助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兴趣,尽管这个地区正在经历着连续多年的水灾和当地部族之间持续的武装冲突。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粮食。印度人最钟情的蔬菜洋葱,曾在几个月内价格暴涨3倍,达每公斤65卢比(1.3美元),以致引发“洋葱危机”;印尼人烹调必备的辣椒的价格则曾在2010年连涨5倍,达每公斤10万印尼盾(约12美元)。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粮价持续上涨将不利于全世界饥饿人口的减少。全世界的饥饿人口在上一波粮食危机发生的2008年曾经达8亿。
发达国家也难以摆脱粮食危机诅咒。与40年前相比,当前国际市场上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价格已经分别上涨94%、51%和80%。
英国官方研究机构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90亿,这将导致巨大的粮食需求;按实值计算,一些主要粮食的价格在未来40年内将上涨50%—100%。联合国粮农组织则预计,未来4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0%,在发展中国家需要增长100%,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绿色革命已经过去50余年,除非生物基因技术取得突破,否则粮食单产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基因技术在世界主要产粮区的推广则阻碍重重。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指出,未来,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势必使得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却不断约束粮食生产,这势必使粮食安全的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此次东亚峰会为粮食问题指出三条解决之道:提高生产和供应链效率;发扬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识;同时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天灾:气候变暖
过去全球的粮食供需之间一直能够保持总体的平衡关系,世界粮价也因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上。但全球变暖趋势则会降低粮食供应,打破粮食供需之间的平衡,引起粮价新一轮上扬。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曾就163个经济体的粮食安全发布指数,结果显示,全球出现粮食风险最高的9个国家地区除了阿富汗外都分布在非洲,而北美、欧洲等地区则粮食供应充足。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也恰恰主要分布在非洲等中低纬度地区。
气候变化趋势让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状况和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产生灾难性冲击。2011年夏,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遭遇了近40年来最严重干旱,20%的耕地颗粒无收,小麦减产2成以上。但受影响的不只是俄罗斯。这场干旱促使俄罗斯政府出台谷物出口禁令,推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同年,全球变暖还让澳大利亚遭遇洪涝,同时拉丁美洲多国则发生罕见的极热天气,影响到这些粮产大国的粮食收成。2012年,拉尼娜现象引发了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第三大大豆出口国阿根廷的旱情,几乎同时爆发的厄尔尼诺现象则让北半球小麦大规模冻死,同年,世界大米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缅甸则遭受台风袭击。
即使没有极端天气影响,气温的上升也将带来粮食减产。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只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到下个世纪初,气候变暖将使长江流域的水稻减产9%-41%,使四川盆地中部的玉米减产25%-50%。当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带来施肥效应。但即使考虑到这一点,届时长江流域早稻与上世纪末30年的平均单产相比也将减产3.6%,双季稻则减产2.8%。
全球变暖还使大陆的重要淡水来源高山冰川融化。高山冰川被誉为大陆蓄水池,为世界各地特别是中亚、南亚、东亚和安第斯地区的农业生产供给着重要的水源。如今,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全球各地的高原冰川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景观,冰川加速融化,淡水大规模流失,地下水位下降,不但加重了作物的旱情,还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和盐碱化。当前,世界上20%的土地已出现程度不等的盐碱化。这些效应势必使得可耕地大幅减少,使生产力严重退化。
害虫却能借助变暖的气候孳生。世界大米第二大出口国越南曾因气候变暖发生虫灾,其大米出口下降导致整个亚洲的米价在当年翻番。由于虫害因素,气候变化使热带、亚热带国家受打击最大。
据专家估计,到21世纪80年代,印度农业生产总量可能下降40%,非洲国家可能减产30%,拉美国家将减产20%以上。 人祸:储运与调节
环境因素引发的蝗灾、洪涝和旱情让全球粮食时刻面临减产的危险,但让粮食安全问题加剧的,却主要是人为管理因素。
和其他商品市场不同,粮食市场供应的商品是“无差别”的,整个市场的卖家数量和买家数量巨大,业内竞争充分,信息充足,需求价格关系则较为缺乏弹性。这使得粮食成为对市场变化最敏感的商品,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首先反映在粮食价格上。
有时,粮食出口国会优先考虑国内情况而出台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这却增加了整个世界市场的供应缺口。如2010年,作为世界第二大大米产国、第三大小麦产国和第七大玉米产国的印度突然宣布停止出口食物产品,引起国际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波动。而引起国际市场动荡的出口禁令本身则是为了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应对国内食品价格飞涨才制定的。因此,联合国2010年曾经呼吁各国政府不应在粮价上涨时限制粮食出口,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各国政府为消除粮价危机影响而仓促出台的措施事实上扩大了危机规模”。
但没有政府调控的粮食市场,会成为资本逐利的舞台。世界银行曾指出,投机者可能是2010年另一次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短期推动者。还有专家明确表示,2010年夏季小麦期货价格的疯狂涨跌背后,最大推手就是投机资本。国内市场由政府强力调控,国际市场却没有调控机制,是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威胁。
粮食是一种价格密度不大,产量总量巨大的商品,各国对粮食的储运、调配是粮食供应上的重头环节。根据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当今世界粮食产量约在24.19亿吨左右。单从重量上来看,粮食是全球产量第三大的商品——2012年的产量仅次于煤炭的78亿吨和石油的39亿吨,甚至高于铁矿石的产量18亿吨。中国是粮食产量大国,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5.9亿吨,占世界四分之一。
如果一国国内的粮食储运体系出了问题,则会让本来就危机四伏的粮食市场雪上加霜。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为中央储备和地方4级储备,中央政府指派中储粮总公司,专门管理中央储备粮,并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而地方储备粮则由地方政府管理,调节省、市内部的粮食供求。虽然粮储体系内也存在矛盾和亟待改进的问题,但总体而言,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种能够在全国调拨粮食的健全机制。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政府主导程度并不显著。印度的政府粮食储备只占全部粮食储备的15%,虽然这个世界第二的粮食生产国已经连续五年大丰收,但由于粮食储备体系不健全,往往数千袋小麦被堆放在农村空地,堆放得比房子还高却任由真菌与昆虫侵食,发霉变黑。这样的场面在印度比比皆是。印度粮食官员表示,2012年印度总计约有600万吨粮食将会烂掉,折合价值至少15亿美元。
有时,粮食产量虽然上升,但因为一些“争粮产业”,粮食储备总量却可能不增反降。前一段时间大热的生物燃料是在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出现的。但没过多久,各国政府却发现,以环保绿色为卖点的生物燃料,却在“抢夺穷人的饭碗”。有媒体甚至将生物质燃料评为“消耗主要粮食作物的无底黑洞”。在上一次粮食危机出现的200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称,粮价上涨原因中有75%可以归咎于生物燃料的消耗。
即使不采用大米、玉米等谷物用作生物燃料原料,桐油树等产油物种的过度种植也会侵占耕地,加剧粮食风险。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中用于直接食用的部分在逐渐减少,代之以果蔬、蛋奶的消费。与此相应的饲料和工业用粮的消费比例逐渐提高,据报载,中国饲料用粮每年以约5%的幅度增长。在中国,对粮食需求很大的是酿酒工业,白酒、啤酒和黄酒的酿造消耗了大量的粮食。中国酿酒工业十二五规划还明确提出,要提高葡萄酒、露酒等非粮酒类的比例。
英国政府曾经发布报告指出,不论是天灾导致的粮食减产,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流通阻碍,化解全球的粮食问题,最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研究,更是协力破解难题的意愿。
部分观点和数据来自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主要粮食储备体系的比较研究》;Index MUNDI 网站;《中国酿酒工业十二五规划》;搜狐财经《聚焦中国粮食安全》;广州日报《粮食安全调查》;瞭望东方周刊《盘点国家粮食供需“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