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的重点人群肺结核主动发现干预效果评价: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来源 :中国防痨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以社区为基础的结核病重点人群肺结核患者主动发现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0个省的27个乡镇(社区),对常住人口中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知糖尿病患者、已知HIV/AIDS者、既往结核病患者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五类结核病发病重点人群,每年开展1次以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健康宣教、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胸部X线检查为主要手段的患者主动发现,分析不同筛查手段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在结核病重点人群中开展肺结核主动发现策略的效果和影响主动发现贡献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2013-2015年期间,健康教育及肺结核症状筛查的干预完成率分别为97.8%(42684/43654)、91.2%(41732/45768)和88.1%(42441/48178);胸部X线检查的干预完成率分别为86.0%(37538/43654)、81.0%(37070/45768)和75.7%(36483/48178).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从2013年的34.2%(73066/213420)增加到2015年的67.2%(142629/212205),呈逐年上升趋势(Z趋势=215.568,P<0.01).只采用规划可疑症状和研究可疑症状进行筛查发现肺结核的敏感度较低[分别为11.6%(69/596)和11.7%(70/596)],特异度较高[分别为99.1%(125123/126261)和99.0%(125008/126261)];只开展胸部X线检查和同时进行研究症状筛查和胸部X线检查的敏感度均为90.7%(594/655),特异度分别为94.2%(104004/110436)和93.3%(103062/110436).在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三年主动发现的患者占全部发现患者的84.9%(556/655),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主动发现的贡献率分别为95.7%(244/255)、81.0%(200/247)和73.2%(112/153),呈逐年下降的趋势(Z趋势=-6.403,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15~24岁年龄组,55~64岁年龄组[OR(95%CI)=7.18(1.59~32.39)]和≥65岁年龄组[OR(95% CI)=13.52(3.31~55.16)]主动发现的贡献率较高;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西部地区[OR(95%CI)=2.44(1.38~4.29)]主动发现的贡献率较高.结论 在社区结核病重点人群中开展每年1次肺结核患者主动发现干预与未开展相比能明显提高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水平,特别是在高年龄组和和西部地区其贡献率较高,但贡献率在三年的实施中逐年降低,因此,对同一类人群是否需要每年都采取主动发现的措施要考虑其贡献率的高低.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PTB-DM)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北部院区符合入组标准的458例住院PTB-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治疗前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膳食、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水平、结核病临床症状、体质量指数、血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血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间的关系.方法:以2021年56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住院的肺结核患者照顾者为研究对象.按本次调查最大条目数25计算,样本量为最大条目数的5~10倍,考虑20%的无效问卷,样本量估算为150~300名.最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肺结核患者照顾者20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照顾者负担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研究最终获得200份问卷,剔除22份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89.0%.178
目的:探讨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腹腔结核并发肠穿孔患者37例(肠穿孔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腹腔结核未并发肠穿孔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肠穿孔组有2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未接受手术治疗,3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肠穿孔组8例患者死亡,病亡率为21.6%(8/37).对照组39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肠穿孔组结核病病史≤3个月者占54
为了解复治结核病患儿临床特征,笔者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收治的41例复治药物敏感结核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础特征(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及分类、复治原因、肺结核胸部CT表现、治疗与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发现,41例患儿中,肺结核占58.5%(24/41),肺外结核占41.5%(17/41).肺外结核中,淋巴结结核占41.2%(7/17),结核性脑膜炎占29.4%(5/17).因不合理或不规律用药、复发、治疗失败而复治的患几分别占58.5%(24/41)、31.7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人畜共患病.肝素结合血凝素(heparin-binding adhesin,HBHA)是分枝杆菌表达的一种蛋白质,致病性分枝杆菌的HBHA蛋白具有黏附上皮细胞、扩散感染范围等功能.其发挥黏附功能的C端结构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Th1细胞免疫反应;HBHA特异的黏膜免疫反应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效果.这提示HBHA具有制作为疫苗的潜力.而且,HBHA蛋白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和潜伏感染者中引发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这使其可以成为新的诊断抗原.此外,在细胞水平上,HBHA可
衢州市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诊断肺结核患者1488例,按照自愿原则推荐使用电子药盒,915例患者使用电子药盒,使用率为61.49%.电子药盒的坚持使用率在治疗2个月末为79.34%(726/915),治疗4个月末为66.01%(604/915),治疗6个月末为52.35%(479/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586.924,P=0.001).肺结核患者电子药盒使用率有待提高,电子药盒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坚待使用率下降.
吡嗪酰胺是结核病最重要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但结核分枝杆菌对其耐药性在逐年增长,目前对于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的耐药基因的分子机制尚无定论.作者对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的相关耐药基因pncA、rpsA、panD、fadD2及FAS-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范围流行,作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结核病人群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疾病重症化的高危人群,应优先考虑疫苗接种.但是,对于结核病患者是否能够接种以及如何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暂无足够多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建议,以及我国相关技术指南,结合结核病患者实际情况,提出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疫苗接种的专家指导意见,建议除处于抗结核强化期治疗或合并其他病情不稳定慢性疾病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均应接种新型冠状
复治肺结核病是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结核病控制的难点.复治肺结核病患者的情况较为复杂,原有复治肺结核病的治疗方案目前已不合时宜,应重新审视复治肺结核病分类及诊治.为此,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组织国内专家就复治肺结核病的分类、诊断、治疗等内容反复讨论并形成《复治肺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我国复治肺结核病的诊疗,提升复治肺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2021年5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4个月含利福喷丁抗结核治疗方案疗效观察》的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非劣效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的论文.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荐了该方案.该研究设计严谨、合理,质量控制系统、全面,研究结果可信.研究结果显示,4个月含利福喷丁抗结核治疗方案在治疗效果、安全性及耐受性等方面均不劣于6个月标准化疗方案.该方案中利福喷丁使用剂量(1200mg/d)是中国药典规定(成人用量为600mg/次,1~2次/周)的7~14倍.抗结核药物应用是造成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