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大环境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课具体教学目标的需要。在这里,我以《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1.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中渗透正确认识自我的健康心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生活与哲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二者的关系原理引导学生注意正确认识自我,用健康的心理去规划人生。
  授课结束后我请学生们选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地评价自己。学生们感到为难,于是我投影“认识自我的方式”,如观察自己,包括衣着喜好、外表体征,待人接物的举止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道德智力等;或者借助他人,从待人接物中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分析、认识自己。于是学生们不再茫然,根据方式来逐一寻找适合自己的关键词。接着我问:“大家选用的关键词,是不是都是褒义词?如果不是,对那些贬义词你该怎么对待?”大家很快思考出了完善自我的措施,纷纷予以列举。之后,我让学生们思考:“刚才的活动中,哪些是存在?哪些是思维?是存在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存在?”很明显,自己的表现和外人的态度是客观的存在,选词评价和克服贬义词的打算是思维。
  这样,我在理解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人都有长处、短处,存在决定思维(计划),计划指导后续的行动(存在),对短处不要自卑、焦虑、畏惧,只要针对不足做出努力完全可以提升形象,让人生更灿烂、更幸福。
  2.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渗透百折不挠的健康心理。
  《生活与哲学》中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说:量变和质变都是发展变化的状态,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要做好量变的准备,适时促进事物的质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和学生们理清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后,我提问:“你能列举出你认为能反映量变与质变关系的事例或名言吗?”学生们纷纷举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少成多。还有学生以《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来举例。例子都很恰当,其实环境的变化、人的变好或变坏也是如此,都是由小到大、由隐变显的,有副对联说得好,“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然后学生们交流、评点,或者丰富例子。
  通过这一途径,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深刻地理解“变好”是个渐变的过程,有利于启示许多后进学生不要迷茫、减少焦虑,不能不看自己做事的量而光面对结果怨天尤人,从而积极从小事、小处、小细节做起,坚定勤能补拙的信心,锻炼意志、增强耐力。
  3.在“世界是普遍联系”中渗透友好相处、顾全大局的健康心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和不同的人交往。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启示,对个人健康或全面成长的启示,我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大家思考、讨论:“人与人也是时刻联系着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讨论作答中,明确了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一员,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抛弃唯我独尊、个人核心的思想,要宽容、友善,多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多站在集体的角度看问题。学生们讨论时,热烈地列举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现身说法对“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技能,85%取决于人际关系”有了比较真切的理解。
  的确,人际关系影响心情,心情又影响着学习效率。现代社会,交际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中生每天都与周围的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友好相处、不斤斤计较的大局观有利于心理健康,消除孤独、压抑感,保持情绪的稳定,也有利于学习进步和学业成功。
  其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我在这里只是窥豹一斑。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只为应试,思想政治课怎么不成为空洞的说教课、枯燥的念经课,而让学生厌弃,甚至成为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有专家预言说:“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思想政治课,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也许就是当前的“政治”任务!
其他文献
多媒体课件逐渐用于教学是近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而兴起的。研制多媒体课件已成为各国教育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一项事业。由于多媒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下面本人谈谈《经济生活》中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做法。  经济制度  1.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
荣家企业集团由无锡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荣宗敬兄弟所创立,该企业集团是拥有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3个系统10多个工厂的企业集团,是长江下游也是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荣家企业集团为了打开产品的销售市场,从企业创立之初就坚定地走上用驰名商标占领市场并赢得消费者的道路。其驰名商标策略大致在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注重产品的质量建设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活动是向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