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课间,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蹬蹬蹬,跑进来一位老师,原来是刚上任的英语老师,她来向我询问一个学生的情况,她问我那个学生是怎么回事,上课都不会开口说话,如果上英语课不开口,跟个哑巴没有什么区别,成绩也会很糟糕。她问的是我们班的任××,平时该生总是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很少与人打交道,让人很容易忽视她的存在。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不久我就发现该生很安静,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很少下位置与同学一起玩耍,为此我特意问过她的父母平时在家怎么样,也说很安静,不会吵闹。后来经过一段的相处,找她聊过几次天,又特意帮她找了个善于交往的同桌之后,才慢慢的会与同学一起玩耍。没想到,现在三年级了,有新的老师加入了,她又在新环境面前变得沉默寡言了,以至于英语老师差点认为她是个哑巴。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就是群体性。孩子离不开伙伴,再好的父母都代替不了伙伴的作用。第二个是实践性。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这种体验包括跟同伴交往的体验。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父母都会教育孩子,你要跟学习好的人交朋友,但是学习好的人品德等方面一定就好吗?所以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用爱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社会评判教育成功是考上名牌高中及大学,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着想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学校要显示自己的实力、教师要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施加压力,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自加压力,这些最终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而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基本内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心理学家丁赞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教育是培养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维护着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能驾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整自己的心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在工作中一视同仁,不偏好不嫌差,多给差生一些关爱一些真情,以身教助言教,用自己的行动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让他们以自己的爱心去关爱他人。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节约能源的方法。”
学科渗透人际交往的方式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和学生谈心,用心交流,将会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例如,语文课中的《伟大的友谊》一课,数学课堂上的分小组齐心协力解答难题,思品与社会课上讲到的与邻里相处、与同学相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人际交往的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双向交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不仅有利于儿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交往条件,提供了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为充分发挥所有儿童的积极性提供了舞台,培养了儿童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锻炼和发展了他们的社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
加强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儿童自信、乐观、开朗、活泼、热情、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以及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品质,是与人进行沟通和交往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儿童具有宽容心、同情心、友善心和爱心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至关重要。儿童只有在交往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优点,同时具有能吃亏、受委屈的心理准备和抗挫折能力,学会与人商量,克服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才能与人友好相处,进而提高交往能力。我们可以让儿童先知而后行,使儿童懂得怎样平等待人、相互支持,懂得如何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友谊、赞许和爱;学会如何克服羞怯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对人以诚相待;学会调节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中交往;学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产生共同的语言,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学会与人交往求同存异,尊重别人的爱好等。
经常联系家长,构建统一战线
家长的待人处世态度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父母对孩子关心、体贴,使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那么,就较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交往意识,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或长处。相反,家庭关系紧张,成人之间经常争吵甚至打骂,家长对孩子态度冷漠,会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对他人抱有敌意,有的还会逃避人际交往甚至导致交往障碍。因此,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必须让家长明白要他们以身作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做出表率,并有意识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包含学会与人交往,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是孩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越是从儿童做起,越有效。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充分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就是群体性。孩子离不开伙伴,再好的父母都代替不了伙伴的作用。第二个是实践性。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这种体验包括跟同伴交往的体验。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父母都会教育孩子,你要跟学习好的人交朋友,但是学习好的人品德等方面一定就好吗?所以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用爱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社会评判教育成功是考上名牌高中及大学,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着想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学校要显示自己的实力、教师要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施加压力,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自加压力,这些最终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而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基本内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心理学家丁赞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教育是培养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维护着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能驾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整自己的心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在工作中一视同仁,不偏好不嫌差,多给差生一些关爱一些真情,以身教助言教,用自己的行动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让他们以自己的爱心去关爱他人。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节约能源的方法。”
学科渗透人际交往的方式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和学生谈心,用心交流,将会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例如,语文课中的《伟大的友谊》一课,数学课堂上的分小组齐心协力解答难题,思品与社会课上讲到的与邻里相处、与同学相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人际交往的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双向交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不仅有利于儿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交往条件,提供了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为充分发挥所有儿童的积极性提供了舞台,培养了儿童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锻炼和发展了他们的社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
加强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儿童自信、乐观、开朗、活泼、热情、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以及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品质,是与人进行沟通和交往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儿童具有宽容心、同情心、友善心和爱心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至关重要。儿童只有在交往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优点,同时具有能吃亏、受委屈的心理准备和抗挫折能力,学会与人商量,克服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才能与人友好相处,进而提高交往能力。我们可以让儿童先知而后行,使儿童懂得怎样平等待人、相互支持,懂得如何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友谊、赞许和爱;学会如何克服羞怯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对人以诚相待;学会调节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中交往;学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产生共同的语言,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学会与人交往求同存异,尊重别人的爱好等。
经常联系家长,构建统一战线
家长的待人处世态度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父母对孩子关心、体贴,使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那么,就较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交往意识,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或长处。相反,家庭关系紧张,成人之间经常争吵甚至打骂,家长对孩子态度冷漠,会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对他人抱有敌意,有的还会逃避人际交往甚至导致交往障碍。因此,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必须让家长明白要他们以身作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做出表率,并有意识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包含学会与人交往,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是孩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越是从儿童做起,越有效。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充分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