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实施中学物理新课标以来,很多学校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方式都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其中,“学案教学法”以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成为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中的物理教学改革方案.但是,经过参与教学和调查发现,在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中客观的分析学生的学情是一个基本前提.
1学案教学法及其应用中的问题
1.1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法又叫学案导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操作步骤一般分为“提前自学、情景研讨、归理拓展”三个环节,它的价值在于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学案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来看,这确实是一种十分符合中学物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
1.2学案教学法应用中的问题
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我的学生在本地一所中学实习一个学期,对这个学校各科都采用“学案教学法”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物理教学同样在初中所有的班级中间也都采用“学案教学法”.这样,我们采用参与教学、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案教学法”的应用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通过参与教学的方式,发现“学案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首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学案成为学生的另外一份家庭作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次,由于作业负担加重,学生往往只注重量的完成,忽视了质的掌握和思考.第三,由于没有自觉的完成学案,在上课时的自我讨论环节有一部分学生的讨论没有实效,演变成聊天,不但没有达到自学的目的还影响了教师的整体教学进度.
学案教学法这种好的教学方式,为什么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物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到底该注重什么?为了明晰这些问题在该校初二年级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2问卷调查及分析
2.1调查问卷形成
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以学案教学法为基础,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在学习物理时的兴趣取向,知识掌握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从而期望能够对于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理念提供客观依据,并且希望能够从调查中寻找到物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契合点.
这个学校所处的位置是本市的近郊,教学质量在本市处于中上等水平,学生来源有市区学生、近郊片区学生以及较近的县区比较优秀的学生.所以,这所学校的学生基本代表了本市一般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般普遍性.
2.2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方面,66.8%的学生在上物理课前不经常或是很少预习相关内容,这些结果说明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自觉性并不是很好,这种不好的自觉性既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活泼好动造成的,从23.2%的会查相关的物理资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学习的自觉性不好也源于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自我学习.所以这就提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不仅仅是解题的方法,更应该是学习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够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方式方面,关于老师提问的回答方面,有50.52%的学生希望能和同学讨论后回答,同时在遇到比较难的物理问题时,有56%的学生希望和同学讨论,只有20.7%的学生想找老师讨论.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积极、活泼、具有一定的集体归属感,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到同学的活动中,并且愿意在与同学交流中自然的获得知识.那么,怎么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互帮互助将是教学方式需要考虑的方面.
在学习物理的兴趣取向方面,90.8%的学生喜欢物理是因为物理能够解释生活现象并且喜欢物理实验,只有4.3%的学生感觉无论怎样都不会喜欢物理.另外,在学习物理的原因方面,72.2%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感觉物理很有趣,26.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中考,只有0.47%的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没有任何作用.以往我们都说学生物理学不好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物理,这个调查结果却说明实际情况和我们的主观臆断恰恰相反:大部分学生很喜欢物理.他们为什么喜欢物理?是因为物理实验有趣、物理问题解决像破案、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而他们认为学习物理的原因也是这些.给我们造成错觉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学方法应用的不合适,压抑了学生真实的内心思想,磨灭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应该看通过这种方式物理教师是否能够培养和教给学生的最质朴的东西即这种知识是否能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3学情分析与教学方式应用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案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学情的分析.首先,学案本身依然是单纯的将课本知识以题目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主完成.这里忽视了学生自觉性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兴趣所在,造成学案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其次,学生的讨论阶段,讨论的题目有没有普遍可讨论性(即不出现太难的,只有小部分学生能进行讨论的问题)?该怎么进行讨论?都是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上述对于学案教学法应用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前提必须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普遍需求和认知规律.
学情一般包含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情况和学生在某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心理特点.
物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基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如果一种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的展开高于这个基础,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造成“物理很难,我肯定学不会”的畏惧心理.相反,如果课堂教学的展开低于这个基础,学生会感觉物理没有什么可学的.这两种状况都会影响学生对于物理这门课的心理认识和持续学习.因此,物理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中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其次,根据初中学生普遍的年龄状况和调查结果显示,这个年龄段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好奇使得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具有学习的热情;好动既体现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比较强,同时也表现为自觉性比较差;好表现显示了学生希望学好,渴望认同的心理.因此,物理教学方式在应用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使得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利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大部分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获得提高.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不应该是各个班级的硬性统一,应该根据教师所面对学生的学情灵活的应用某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持续兴趣,教会学生轻松、热情的学习物理.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新课标要求.
1学案教学法及其应用中的问题
1.1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法又叫学案导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操作步骤一般分为“提前自学、情景研讨、归理拓展”三个环节,它的价值在于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学案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来看,这确实是一种十分符合中学物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
1.2学案教学法应用中的问题
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我的学生在本地一所中学实习一个学期,对这个学校各科都采用“学案教学法”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物理教学同样在初中所有的班级中间也都采用“学案教学法”.这样,我们采用参与教学、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案教学法”的应用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通过参与教学的方式,发现“学案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首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学案成为学生的另外一份家庭作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次,由于作业负担加重,学生往往只注重量的完成,忽视了质的掌握和思考.第三,由于没有自觉的完成学案,在上课时的自我讨论环节有一部分学生的讨论没有实效,演变成聊天,不但没有达到自学的目的还影响了教师的整体教学进度.
学案教学法这种好的教学方式,为什么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物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到底该注重什么?为了明晰这些问题在该校初二年级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2问卷调查及分析
2.1调查问卷形成
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以学案教学法为基础,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在学习物理时的兴趣取向,知识掌握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从而期望能够对于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理念提供客观依据,并且希望能够从调查中寻找到物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契合点.
这个学校所处的位置是本市的近郊,教学质量在本市处于中上等水平,学生来源有市区学生、近郊片区学生以及较近的县区比较优秀的学生.所以,这所学校的学生基本代表了本市一般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般普遍性.
2.2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方面,66.8%的学生在上物理课前不经常或是很少预习相关内容,这些结果说明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自觉性并不是很好,这种不好的自觉性既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活泼好动造成的,从23.2%的会查相关的物理资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学习的自觉性不好也源于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自我学习.所以这就提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不仅仅是解题的方法,更应该是学习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够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方式方面,关于老师提问的回答方面,有50.52%的学生希望能和同学讨论后回答,同时在遇到比较难的物理问题时,有56%的学生希望和同学讨论,只有20.7%的学生想找老师讨论.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积极、活泼、具有一定的集体归属感,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到同学的活动中,并且愿意在与同学交流中自然的获得知识.那么,怎么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互帮互助将是教学方式需要考虑的方面.
在学习物理的兴趣取向方面,90.8%的学生喜欢物理是因为物理能够解释生活现象并且喜欢物理实验,只有4.3%的学生感觉无论怎样都不会喜欢物理.另外,在学习物理的原因方面,72.2%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感觉物理很有趣,26.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中考,只有0.47%的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没有任何作用.以往我们都说学生物理学不好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物理,这个调查结果却说明实际情况和我们的主观臆断恰恰相反:大部分学生很喜欢物理.他们为什么喜欢物理?是因为物理实验有趣、物理问题解决像破案、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而他们认为学习物理的原因也是这些.给我们造成错觉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学方法应用的不合适,压抑了学生真实的内心思想,磨灭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应该看通过这种方式物理教师是否能够培养和教给学生的最质朴的东西即这种知识是否能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3学情分析与教学方式应用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案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学情的分析.首先,学案本身依然是单纯的将课本知识以题目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主完成.这里忽视了学生自觉性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兴趣所在,造成学案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其次,学生的讨论阶段,讨论的题目有没有普遍可讨论性(即不出现太难的,只有小部分学生能进行讨论的问题)?该怎么进行讨论?都是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上述对于学案教学法应用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前提必须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普遍需求和认知规律.
学情一般包含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情况和学生在某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心理特点.
物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基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如果一种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的展开高于这个基础,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造成“物理很难,我肯定学不会”的畏惧心理.相反,如果课堂教学的展开低于这个基础,学生会感觉物理没有什么可学的.这两种状况都会影响学生对于物理这门课的心理认识和持续学习.因此,物理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中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其次,根据初中学生普遍的年龄状况和调查结果显示,这个年龄段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好奇使得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具有学习的热情;好动既体现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比较强,同时也表现为自觉性比较差;好表现显示了学生希望学好,渴望认同的心理.因此,物理教学方式在应用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使得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利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大部分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获得提高.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不应该是各个班级的硬性统一,应该根据教师所面对学生的学情灵活的应用某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持续兴趣,教会学生轻松、热情的学习物理.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新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