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大众将成为大众体系中,生产并设计亚洲风格轿车的基地
斯柯达(SOKDA),这个由两个捷克人于1895年开启的百年品牌,其实很早就与中国结缘。1958年,为试制红旗轿车,周总理特意把法国雷诺公司送给他的轿车赠给一汽作样车,朱德委员长也把他的捷克产“斯柯达”轿车送给一汽,陈毅副总理也赠送了自己坐的“奔驰”600型轿车。
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一批斯柯达车进入中国市场,但在消费者心中,来自东欧的这个品牌并不响亮。但也正是在90年代,源自捷克的斯柯达品牌被德国大众收购,成为其众多知名品牌中的一员,这也是其复兴的开始。
2006年9月份,上海大众正式宣布:导入斯柯达品牌,实行双品牌策略。在11月的北京车展上,上海大众宣布了第一款国产斯柯达定名“明锐”。
变革与改款车盛行
“领驭”的设计师德国人费里奇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虽然韩国车在欧洲卖得并不好,但韩国、日本的车在中国市场有优势,我们必须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领驭”,这款帕萨特的改款车,正是2006年上海大众的一大成功之作。
“上海大众将成为大众战略中开发适应亚洲市场车型的中心。”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一位工程师说,“我们希望保持德国的设计水准,但我们在寻找中国的设计语言。”
“领驭”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上海大众变革的力量。POLO“劲情”和“劲取”是上海大众借“领驭模式”的再度出击,其推出的背后,则是上海大众2年来复兴路程的一个投射。
新POLO的设计完全从中国市场的消费特点出发,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消费者调查。从那开始,上海大众事实上对其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其市场进行了重新的分析。
“这些工作都是上海大众在前两三年就开始进行,现在开始见到成效了。”一名上海大众员工说。他认为,接下来上海大众将可能渐入佳境,那些专门为中国市场全新开发的车型将——亮相。
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把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分成三个阶段: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国产化、联合开发、自主开发。
“在中国开发一个新车型,大概费用仅相当于在欧洲开发同等项目费用的八分之一。”上海大众一位工程师对记者说。“劲情”和“劲取”、“领驭”等品牌的成功证明,上海大众对车型的本土化改进研发的实力不容小觑。这给了上海大众相当的信心。
陈志鑫说,未来,上海大众将推出更多完全由上海大众主导开发的车型。
斯柯达有望成为主流品牌
2006年9月,上海大众在北京宣布,斯柯达品牌旗下三大产品系列将全线引入中国。多品牌的引入,将使上海大众发展获得新的基点,也意味着上海大众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众在中国有三个部分,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全进口车,三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一位上海大众德方经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费里奇认为,上海大众将成为大众体系中,生产并设计亚洲风格轿车的基地。而一汽大众则将生产“原汁原味”的大众轿车;进口车市场,则留给甲克虫等这些个性化更强的车型。在战略上,大众希望三者如“齿轮般交错开来,同时彼此互补”,形成—个相对完整的车系、来占领市场。
斯柯达将成为这个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目前,上海大众的“VW”品牌中,高端的帕萨特与普桑、普桑2000、3000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市场机会,而一向以技术领先示人的大众“VW”品牌则有略嫌生硬之感,这正是斯柯达的机会所在。
在目前上海大众的品牌体系中,“VW”覆盖了低端的部分,即普桑等,这部分消费者看重性价比等实际部分;而POLO的消费者,则是认同其机械性能的基础上,认同其体现的生活方式;“领驭”则属于商务车中强调低调沉稳的一翼。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副总监付强认为,今天的斯柯达和过去的斯柯达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付强是原一汽大众负责AUDI品牌销售的副总经理,在被忽然调离销售一线后,不甘寂寞的他在沉默一年后转投上海大众,负责斯柯达项目。对此,他只是淡淡地对记者说,“我只是觉得我在销售方面还是有一些积累,不愿意放弃销售工作。”
付强告诉记者,北京车展上,斯柯达展出了8个车型,首推的是两款由上海大众生产的Octavia明锐轿车。付强告诉记者,Octavia明锐,将在2007年二季度投放市场。
“除此之外,还有6款来自于斯柯达不同级别的产品,其中有一款是SUV的概念车,叫Yeti,另外还有一款是多功能的小型MPV,叫Roomster。”付强说。
他对斯柯达品牌相当看好。“斯柯达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悠久品牌。目前还在量产的超过100年的品牌,全球有4个,斯柯达是其中之一。”
他介绍,在过去的10年中,在斯柯达加入德国大众集团之后,由于把德国大众目前最先进的科技和制造工艺与斯柯达具有历史的造车传统结合,斯柯达也焕发了第二个青春。
“目前斯柯达是在欧洲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主流品牌。”付强告诉记者。
如何突围
目前市场竞争与斯柯达当年第一次进入时已经远远不同,斯柯达如何突围?费里奇称,“在北欧,人们更喜欢小型车,因为那些车看起来简单、紧凑,而在中国,首先外观上要大,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他以大众的GOLF为例,这款车功能强大,但没有过多修饰。这就是很多在欧洲成功的车,到国内却失败的原因。“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更闪闪发光,更大、更优雅、更张扬。”
网上车市关于斯柯达的调查显示,有46.4%的消费者表示可能会购买,但是其前提条件是车型的性价比高。也就是说,消费者希望国产的斯柯达要价格便宜,而且要配置齐全。
“实际上我们引进产品不单单是把一个产品拿来放到市场当中,”付强对记者介绍。北京车展展出的Cctavia明锐跟它的原形车相比,无论是在造型、内饰、装备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装备了EA888的1.8TFSI发动机,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
网上车市的一份调查显示,将近有76.7%的消费者对斯柯达这一品牌有所了解。其中27%的消费者对这一品牌非常了解。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消费者了解这一品牌,是由于斯柯达汽车之前就以进口的形式正式进入中国了。
这可能将是斯柯达成为上海大众主流品牌的一个契机。对此,付强也认为,这将是斯柯达的一大优势。
付强说,“在未来几年当中,斯柯达将每一年推出一个新的产品。能够预计到的已经列入到我们时间表当中的,将会有斯柯达的Superb和斯柯达的Fabia这两款产品。”此外,据了解,在北京车展展台上亮相的一些运动版、旅行版的斯柯达车型也有国产的可能。
付强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大众斯柯达事业部已经跟将近80家的经销商签订了合作意向,这些经销商中绝大多数现在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展厅的建设和维修车间的建设。
他还透露,为了加强对品牌的整体运作,斯柯达的进口车业务,也将由上海大众汽车下属的斯柯达事业部全权管理,并在目前斯柯达的渠道中销售。
斯柯达(SOKDA),这个由两个捷克人于1895年开启的百年品牌,其实很早就与中国结缘。1958年,为试制红旗轿车,周总理特意把法国雷诺公司送给他的轿车赠给一汽作样车,朱德委员长也把他的捷克产“斯柯达”轿车送给一汽,陈毅副总理也赠送了自己坐的“奔驰”600型轿车。
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一批斯柯达车进入中国市场,但在消费者心中,来自东欧的这个品牌并不响亮。但也正是在90年代,源自捷克的斯柯达品牌被德国大众收购,成为其众多知名品牌中的一员,这也是其复兴的开始。
2006年9月份,上海大众正式宣布:导入斯柯达品牌,实行双品牌策略。在11月的北京车展上,上海大众宣布了第一款国产斯柯达定名“明锐”。
变革与改款车盛行
“领驭”的设计师德国人费里奇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虽然韩国车在欧洲卖得并不好,但韩国、日本的车在中国市场有优势,我们必须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领驭”,这款帕萨特的改款车,正是2006年上海大众的一大成功之作。
“上海大众将成为大众战略中开发适应亚洲市场车型的中心。”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一位工程师说,“我们希望保持德国的设计水准,但我们在寻找中国的设计语言。”
“领驭”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上海大众变革的力量。POLO“劲情”和“劲取”是上海大众借“领驭模式”的再度出击,其推出的背后,则是上海大众2年来复兴路程的一个投射。
新POLO的设计完全从中国市场的消费特点出发,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消费者调查。从那开始,上海大众事实上对其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其市场进行了重新的分析。
“这些工作都是上海大众在前两三年就开始进行,现在开始见到成效了。”一名上海大众员工说。他认为,接下来上海大众将可能渐入佳境,那些专门为中国市场全新开发的车型将——亮相。
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把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分成三个阶段: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国产化、联合开发、自主开发。
“在中国开发一个新车型,大概费用仅相当于在欧洲开发同等项目费用的八分之一。”上海大众一位工程师对记者说。“劲情”和“劲取”、“领驭”等品牌的成功证明,上海大众对车型的本土化改进研发的实力不容小觑。这给了上海大众相当的信心。
陈志鑫说,未来,上海大众将推出更多完全由上海大众主导开发的车型。
斯柯达有望成为主流品牌
2006年9月,上海大众在北京宣布,斯柯达品牌旗下三大产品系列将全线引入中国。多品牌的引入,将使上海大众发展获得新的基点,也意味着上海大众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众在中国有三个部分,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全进口车,三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一位上海大众德方经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费里奇认为,上海大众将成为大众体系中,生产并设计亚洲风格轿车的基地。而一汽大众则将生产“原汁原味”的大众轿车;进口车市场,则留给甲克虫等这些个性化更强的车型。在战略上,大众希望三者如“齿轮般交错开来,同时彼此互补”,形成—个相对完整的车系、来占领市场。
斯柯达将成为这个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目前,上海大众的“VW”品牌中,高端的帕萨特与普桑、普桑2000、3000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市场机会,而一向以技术领先示人的大众“VW”品牌则有略嫌生硬之感,这正是斯柯达的机会所在。
在目前上海大众的品牌体系中,“VW”覆盖了低端的部分,即普桑等,这部分消费者看重性价比等实际部分;而POLO的消费者,则是认同其机械性能的基础上,认同其体现的生活方式;“领驭”则属于商务车中强调低调沉稳的一翼。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副总监付强认为,今天的斯柯达和过去的斯柯达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付强是原一汽大众负责AUDI品牌销售的副总经理,在被忽然调离销售一线后,不甘寂寞的他在沉默一年后转投上海大众,负责斯柯达项目。对此,他只是淡淡地对记者说,“我只是觉得我在销售方面还是有一些积累,不愿意放弃销售工作。”
付强告诉记者,北京车展上,斯柯达展出了8个车型,首推的是两款由上海大众生产的Octavia明锐轿车。付强告诉记者,Octavia明锐,将在2007年二季度投放市场。
“除此之外,还有6款来自于斯柯达不同级别的产品,其中有一款是SUV的概念车,叫Yeti,另外还有一款是多功能的小型MPV,叫Roomster。”付强说。
他对斯柯达品牌相当看好。“斯柯达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悠久品牌。目前还在量产的超过100年的品牌,全球有4个,斯柯达是其中之一。”
他介绍,在过去的10年中,在斯柯达加入德国大众集团之后,由于把德国大众目前最先进的科技和制造工艺与斯柯达具有历史的造车传统结合,斯柯达也焕发了第二个青春。
“目前斯柯达是在欧洲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主流品牌。”付强告诉记者。
如何突围
目前市场竞争与斯柯达当年第一次进入时已经远远不同,斯柯达如何突围?费里奇称,“在北欧,人们更喜欢小型车,因为那些车看起来简单、紧凑,而在中国,首先外观上要大,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他以大众的GOLF为例,这款车功能强大,但没有过多修饰。这就是很多在欧洲成功的车,到国内却失败的原因。“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更闪闪发光,更大、更优雅、更张扬。”
网上车市关于斯柯达的调查显示,有46.4%的消费者表示可能会购买,但是其前提条件是车型的性价比高。也就是说,消费者希望国产的斯柯达要价格便宜,而且要配置齐全。
“实际上我们引进产品不单单是把一个产品拿来放到市场当中,”付强对记者介绍。北京车展展出的Cctavia明锐跟它的原形车相比,无论是在造型、内饰、装备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装备了EA888的1.8TFSI发动机,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
网上车市的一份调查显示,将近有76.7%的消费者对斯柯达这一品牌有所了解。其中27%的消费者对这一品牌非常了解。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消费者了解这一品牌,是由于斯柯达汽车之前就以进口的形式正式进入中国了。
这可能将是斯柯达成为上海大众主流品牌的一个契机。对此,付强也认为,这将是斯柯达的一大优势。
付强说,“在未来几年当中,斯柯达将每一年推出一个新的产品。能够预计到的已经列入到我们时间表当中的,将会有斯柯达的Superb和斯柯达的Fabia这两款产品。”此外,据了解,在北京车展展台上亮相的一些运动版、旅行版的斯柯达车型也有国产的可能。
付强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大众斯柯达事业部已经跟将近80家的经销商签订了合作意向,这些经销商中绝大多数现在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展厅的建设和维修车间的建设。
他还透露,为了加强对品牌的整体运作,斯柯达的进口车业务,也将由上海大众汽车下属的斯柯达事业部全权管理,并在目前斯柯达的渠道中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