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源 服务学生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级美术教材中《城市印象》一课,要求学生利用不同媒材设计立体的城市建筑,建筑造型表现要求多样。恰好,中国美术馆将进行“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以纪念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地震灾难为基点,引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面对灾难。设计作品主要是针对全球不同地域和气候中典型的自然灾害或突发灾害,如日本的地震、中国南方水灾、印尼的海啸、智利的火山爆发、美国的龙卷风、菲律宾的泥石流、阿富汗的战争等设计的过渡性应急建筑。
  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到他们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已经学习到一些简单的面对突发性灾难的知识。于是,我产生了把学生带到美术馆上课的想法,将《城市建筑》一课学习做延伸,利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的契机,把课堂搬到中国美术馆,让学生与国际建筑设计大师零距离接触。在美术馆营造的良好氛围中体会应急建筑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明白美术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
  丰厚的社会教育资源为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将社会资源与学生教材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并做合理拓展,使学生的课堂变大,学习视野变宽广。学生走出校园,迈步到社会大课堂,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情感教育等全面发展的好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获得的知识深刻而清晰。■
其他文献
利用AutoCAD的开放式体系结构,采用参数化设计思想,用VBA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在开发的软件中键入旋风筒的相关参数生成旋风筒的实体模型,然后将其导入Ansys中以便对其有限元分
1926年冬,中国大地上正汹涌着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洪流。北伐已取得辉煌的胜利,引人注目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席卷了北伐军所到之处。但是,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洪流中却隐藏着愈益严重的危机。帝国主义加紧分化中国革命阵营,蒋介石不断制造事件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出现了不祥之兆。中国革命在喧嚣中酝酿着重大转折。值此乌云密布、山雨欲来之际,远在莫斯科一直关注着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决定派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来中国指导
期刊
《项链》作为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享誉世界文坛.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平凡的小职员的妻子,虽然拥有美丽的容貌却不得不面对贫寒的生活环境,无力打扮自己
期刊
随着娱乐产业的高速发展,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如何能够使得一档电视节目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这是电视制作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电视剪辑的常用手法以及技巧,针对非线
在中华民国史上,蒋介石任意囚禁政治犯堪称一绝。除西安事变后囚禁张学良外,自皖南事变起长期囚禁新四军军长叶挺最为时人所诟。  叶挺,字希夷,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早年就学于保定军官学校,后参加粤军,1924年加入中共,次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叶挺率己部为先锋,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勋,从而赢得“北伐名将”美誉。1927年国共合作分裂后,叶挺先后参予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为中国人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规定,我校建立了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有效管理系统,提出了“一个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为辅”的思路,逐步开发并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让社会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教育、教学价值。    巧用资源,创特色    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是北京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位于北京市城市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也是最临近我校的历史老街
学校确定以“琉璃厂”这一无形资产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提出了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建立“三大体系”,即挖掘“琉璃厂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一专多能有特色的教师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发挥地域优势,建设有特色的学校环境体系。    一、校内资源的运用    1.教师资源  在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明显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日益突显。校本课程研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身为国民党的元老和孙中山的亲信,凭借其起草孙中山遗嘱、亲受遗命的政治资本,并获得国民党左派、中共及苏联顾问的大力支持,先后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党军及黄埔军校党代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主席等职,掌握了国民党和广州政府的党政军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党领袖。   然而,汪精卫大权独揽的局面持续时间并不长,军事强人蒋介石的迅速崛起,对汪精卫构成
2013年12月,在秘鲁利马举行了第2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会议聚焦的一个重点是,必须减少长期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包括短期气候污染物(SLCPs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围绕着到底是“工艺美术”还是“设计”,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尹定邦1983年撰写的《形论》一文,借分析人类造型活动史之器形、符号的创造规律,引申出现代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