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

来源 :风流一代·TOP青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孩子刚上小学的妈妈最近向我吐槽,觉得自己似乎是孩子班级群里特立独行、孤独无比的存在。要知道,这位笑起来眼如弯月、笑靥如花、幽默段子不断的阳光妈妈可是我们一群人中少见的最佳人缘获得者。我惊愕地问起缘由,才知道,她做了家长群中的“反叛者”。而最要命的是,当这个“反叛”领头人提出疑问时,竟被所有人活生生地忽略了。仿佛她的言语从未在群里出现过,或者说“被无声地践踏了”。
  事情起因于一次老师的作业布置。一年级的小学生需要认真写字,老师对写字规范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朋友向我展示了她孩子的作业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的作业,让我惊讶的不是孩子的一丝不苟,而是所有的作業都呈现出只有在印刷中才会出现的标准字体。当即我便羞愧地表示,这样的字我写不出来。当我还未从惊讶中回过神来,她又给我看了老师给出的数字书写标准——哪一笔应该落何处,角度如何,弧度应该紧贴哪里……精准的程度就差用游标卡尺细细测量了。性格耿直的朋友实在无法理解这种严苛到有些变态的要求,便愤然在群里吐槽了一句。她信心满满地认为一定会有人站在她这边时,却发现自己的吐槽被如潮水般的、对老师负责态度的表扬所淹没。
  再之后,她在群里的发言似乎被施了“看不见”魔法,没有人应和,没有人回答,除了老师偶有的回复外,无比孤寂地开启着“仅自己可见”的私密模式。
  “孤独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来了。”她无奈地说着,比起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她更害怕这种无声的忽视。最终她被强大的心理压力击垮,决定成为一个伪善的人,用顺从替代反叛,用违心掩盖质问。“没办法,我的格格不入或许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是的,现实毕竟不是院线里播放的励志大片,剧情终究会归于平淡,个性也会埋没于鸡毛蒜皮的日常里。不合群意味着要承担被孤立、嘲笑、打压的风险,还要经历很长一段难挨的时光。熬过去了,你便成功证明自己的正确;妥协了,你就泯然众人了。
  “我只能泯然众人。”朋友的选择出于理性的考量,因为她并不知道如果继续“反叛”下去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而随大流则恰恰相反,它可以让你在这个实际上略显怪异的群体里显得正常。毕竟在这个群里体,这样的“反叛”并不会让你看上去更聪明,反而会有贬低他人之嫌。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通常愿意抛弃是非,用自己的智商去交换一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里的这句话说出了朋友的心声,毕竟随大流的风险相较于特立独行要小得多。人们总是希望不要成为冲在最前的炮灰,但一旦反叛的力量压倒曾经的权威,那么再一次的随大流又会重新出现。
  “前阵子浙江某学校取消作业家长签字的事,你知道吧?”朋友问我,眼中露出一丝狡黠。“大家一个个在群里都温顺得像只小绵羊,把老师奉若神明般供着。可你猜怎么着?这事一出来,个个都发朋友圈,义愤填膺地像是立刻要去和学校理论,但一转眼,马上就在群里贴上自己给孩子作业签名的照片。”
  大家对事实心知肚明,但谁都不去挑破。维持现状,跟随大多数人的节奏能带来安全感,让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对孩子负责,并能给孩子带来好处。
  就像是许多人一边吐槽一年不如一年的春晚,一边在年三十那天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此种无奈之举还不是为了能在一众人的聊天中不至于被忽略?不得不说,人际交往中的认同感让人们变成了春晚爱好者。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又是内心的孤独。孤独感如影随形,选择哪种,就看你对两者效用的评估了。是成为特立独行的聪明人,放弃可能的利益;还是随大流地收获已经可见的利益,一切由你决定。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友谊质量在依恋对抑郁、社交孤独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并检验是否恋爱对该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量表、友谊质量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孤独感量
张爱玲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有两朵玫瑰——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  我认为对男人而言:他该有三个女人。  一个是白莲花。那是男孩的初恋,冰清玉洁,美丽如梦。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对很多男人来说,那都是一朵在青春青涩的梦里一再摇曳的遥不可及的白莲。  一个是红玫瑰。那是男人的热恋。火红热烈,震憾如电。不但可以紧拥入怀,还可以尽情亲吻。男孩经过红玫瑰的洗涤,变成了一个男人。红玫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