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多代屋项目是一项全新的实践范式,在德国被广泛地运用到养老领域中,具体操作模式是在老年人身边的家人不能满足老人各方需求的时候,把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新的养老环境,其核心理念是动员社会资源为弱势群体服务,形成整体社会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是固定在农村某一村落的弱势群体,多代屋的功能是让成年人帮助留守儿童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走进农村、服务农村成为当今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这也为大学生参与留守儿童管理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代屋项目;农村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09-02
一、问题提出
1.德国多代屋项目的实质分析。多代屋项目起源于德国,最早于2006年11月由德国家庭事务部部长尤尔苏拉·范德勒茵提出,它是指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在这里,不同年龄层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轻松地交谈。多代屋的固定职员和志愿者还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多代屋项目是随着“青老比”(即青年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缩小德国政府运用社会力量来管理与应对老龄化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是让更多的人走出家庭,走进社区,互动起来,形成合力,给孤独老人提供一个交流感情、消遣时间的场所,让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关怀,体现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就是促进社区各代成员间的互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
2.我国留守儿童管理的现状及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可能性。我们设定了一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问卷在苏北地区进行调研,在改变现状的期盼方面,关于“代理妈妈”,留守儿童回答“非常需要”的占47.0%,回答“有些需要”的占43.1%,两者相加超过90.0%。说明在现有的支持系统里,留守儿童希望寻求父母以外的资源来弥补内心的空虚,特别是学校生活以外时间的陪伴的照料。在我国农村,家庭住所相对固定、邻里间熟悉度和信任度较高,邻里间平时的互动比较多,有相互照料的习惯,自发形成了一套非正式的留守儿童照料体系,这种照料体系随机性大,没有责任权利的约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根本无法应对。2012年8月20日,萧山一对留守儿童遭砍杀,再次暴露了留守儿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针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近几年采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学校寄宿制和类家庭的寄养模式。学校寄宿制看似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无序散养,但是其实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一方面学校自身力量有限,无法引入专业的教师来管理寄宿学生,只能简单地配备生活照料老师,孩子一旦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些老师不能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寄宿制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圈养”,寄宿环境下的儿童仍然缺少与家庭成员的有效沟通,缺少与社会的接触与互动。但在多代屋内则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是一个具备丰富功能的区域,有长辈的指导,有同辈的互动,有生活的照料,有心理的抚慰等。
类家庭的寄养模式看似解决了家庭重建的问题,但忽视了一个难题——寻找类家庭,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孩子本身能否符合家庭的要求,一方面原有家庭能否为孩子建立起持久的家庭关怀环境。在多代屋里,留守儿童的替代爸爸或妈妈是可以变化的,孩子享受的更多的是玩耍和游戏,其基本的抚养和责任主体还在自身的原生家庭,这种临时宽松的替代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弥补这一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因社会公共服务的对象主要为社会弱势群体,就目前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来说,它还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社会需求,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块的不足。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暑假期间形成了固定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以前是以支教、送温暖和扶贫为主,由于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师辅导角色,可以为家庭留守儿童、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二、多代屋项目模式对留守儿童治理工作的借鉴作用
多代屋项目作为一种加强社区居民沟通的新途径,多代屋中社区里的幼儿园孩子、在校的青少年、在职或退休的中老年人以崭新时尚的方式聚到一起。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轻松地交谈,增强彼此了解。多代屋的固定职员和志愿者们还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功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学习的场所,孩子可以在这完成作业,老人和年轻人还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3.14%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比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多了13.14%,原因在于留守儿童在课后缺少指导者,学习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动力明显不足,部分留守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在不固定的地点完成,有时在同学家、有时在校外的露天场所等,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作业完成期间也没有相应的指导。多代屋可以发挥第二学校的职能,在设计时,可以将中老年群体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让成年人扮演孩子的教师,承担起课后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
2.沟通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沟通的场所。多代屋不同于学校和家庭,它是一个多元群体构成的非正式场域。调研中发现,有76.42%的留守儿童有被欺负的经历,但只有33.33%的留守承认偶尔被欺负,这表明留守儿童撒谎现象严重,撒谎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害怕和逃避,最主要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缺少倾诉自己不幸的途径和对象。
多代屋项目没有学校那样正式的校规,也不是一个固定封闭的机构,留守儿童可以放松地在多代屋内玩耍,倾诉自己的不满,从而重新树立信心,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3.治疗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治疗的场所。调查中当问及“你有时候会感到孤单吗”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大大高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长期生活在孤单的环境内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自闭、多疑等心理问题。调查数据还显示,有超过7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害怕外界、缺乏信任等心理特征,孩子们在自己的家庭中从祖辈身上得不到应有的精神支持(主要是祖辈的观念、意识与孙辈要求差距甚远)。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环境能影响人的情绪,多代屋内会有不同的人群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多元的环境刺激能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封闭内心,诉说心中烦恼。 4.教育引导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引导的场所。家庭完整是儿童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或者是原动力。发展心理学理论指出,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留守带来的“父母长期在外”使得父母内心与孩子间很难产生共鸣,造成了留守儿童一种表面上的“看似独立”,实际上与父母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甚至还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多代屋项目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参与者能用现身说法、同伴影响等方式跟留守儿童解释父母到城市奋斗的原因,以合理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5.替代职能。多代屋项目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家。调查显示有94.12%的留守儿童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对儿童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只能保证吃饱穿暖,很难保证对儿童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人格、习惯等,所以说隔代教育并不能解决孩子的留守教育问题,爷爷奶奶更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而在多代屋内,与留守儿童父母年轻相仿的年轻人可以充当孩子的代理爸妈,其余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可以一起玩游戏,通过这些,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精神空缺。
三、大学生参与多代屋项目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以上学习、沟通、治疗、教育引导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在多代屋项目的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服务地人群的特点展开有目的的准备。当然政府部门要对进入多代屋的各类群体进行充分的预评,对其身体、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后再安排相应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如果在农村建设这样类似的多代屋,建议建立起高校和当地政府的服务协议备忘录,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手册。
多代屋项目是一个软项目,它不同于基础设施建设等硬项目,想要把它从西方搬到中国,首先要考虑文化的契合性。西方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社区是生活的基本单元,很多家庭的职能都在社区完成,而我国社会最稳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打破传统的家庭观念让更多的人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这一模式能否让外出务工家长的认可尚待观察。
1.地址的选择要便利,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目前在我国已建成的多代屋都处于城市,一般以某一社区的居委会为基础加以改造,比如2012年9月2日刚在上海杨浦区成立的“多代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位于控江街道。在农村,可以将村委会办公楼中专辟一个房间,改造成为村里的多代屋。如果村委会办公条件有限,学校内的活动室也可以作为多代屋的地点选择(但要相对靠近校门,便于进出)。地点选择一方面要考虑留守儿童到达的便利,还要考虑村里其他成员的方便性。
2.经费和人员保障要到位,给予大学生适当的补贴。作为政府公益性服务项目,公益性是多代屋的最大特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多代屋的建设和日常维护,还要招聘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通过政策、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多代屋项目,政府可以购买其服务。
多吸纳具备一定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参与管理,通过平时见习、节假日实践和工作实习的多层次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3.设计理念和运作的方式要科学。多代屋项目要按照“多代融合的大家庭”理念设计,设立大客厅,主要用于儿童活动和玩耍,也可以举办小型讲座和各类培训;单独的“儿童咨询房”,适合做一些单独的辅导。
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设立多代屋,其功能应突出服务留守儿童的成长,更加注重其社会化的色彩,可以根据年龄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孩子们除了能完成离校后的家庭作业,还能参与各种智力游戏、尊老献爱心、拾金不昧等活动,这些都不同于学校内的“设计性行动”,而是参与者都是真实的存在和展现,这样更容易激发儿童内心的自我力量,完成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在这样的非正式场所,犯错误就要承担比学校更为严重的后果,教育引导意义更为明显。
可以先以村为单位试点建立多代屋,先行试点的多代屋人员规模不应太大,按照团体动力学理论,10~20人的团体规模更容易产生治疗效应。凡是报名参与多代屋的村民和孩子先注册备案,成人应该由多代屋进行前期筛选和培训,然后和留守儿童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对子。此外,多代屋在起初时就应设置功能区、开放区、辅导区。功能区主要用于孩子的沟通、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训练,是多代屋的主要区域;开放区是针对全体村民开放的试验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多代屋,辅导区是专业人员的咨询辅导部分,用于开展个体的心理咨询、家庭关系修复、亲子沟通技巧辅导等。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社会管理的有效补充,必定在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梦”实践中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
[2]柏丽丽.盐城市X县留守人口调查报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农村留守人口课题组,2009,(12).
[3]“多代屋”使邻里重回“弄堂时代”,上海杨浦区今年将推广至每个街道[N].新民晚报,2011-3-15.
[4]崔效辉,郭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代屋项目;农村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09-02
一、问题提出
1.德国多代屋项目的实质分析。多代屋项目起源于德国,最早于2006年11月由德国家庭事务部部长尤尔苏拉·范德勒茵提出,它是指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在这里,不同年龄层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轻松地交谈。多代屋的固定职员和志愿者还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多代屋项目是随着“青老比”(即青年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缩小德国政府运用社会力量来管理与应对老龄化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是让更多的人走出家庭,走进社区,互动起来,形成合力,给孤独老人提供一个交流感情、消遣时间的场所,让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关怀,体现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就是促进社区各代成员间的互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
2.我国留守儿童管理的现状及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可能性。我们设定了一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问卷在苏北地区进行调研,在改变现状的期盼方面,关于“代理妈妈”,留守儿童回答“非常需要”的占47.0%,回答“有些需要”的占43.1%,两者相加超过90.0%。说明在现有的支持系统里,留守儿童希望寻求父母以外的资源来弥补内心的空虚,特别是学校生活以外时间的陪伴的照料。在我国农村,家庭住所相对固定、邻里间熟悉度和信任度较高,邻里间平时的互动比较多,有相互照料的习惯,自发形成了一套非正式的留守儿童照料体系,这种照料体系随机性大,没有责任权利的约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根本无法应对。2012年8月20日,萧山一对留守儿童遭砍杀,再次暴露了留守儿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针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近几年采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学校寄宿制和类家庭的寄养模式。学校寄宿制看似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无序散养,但是其实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一方面学校自身力量有限,无法引入专业的教师来管理寄宿学生,只能简单地配备生活照料老师,孩子一旦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些老师不能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寄宿制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圈养”,寄宿环境下的儿童仍然缺少与家庭成员的有效沟通,缺少与社会的接触与互动。但在多代屋内则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是一个具备丰富功能的区域,有长辈的指导,有同辈的互动,有生活的照料,有心理的抚慰等。
类家庭的寄养模式看似解决了家庭重建的问题,但忽视了一个难题——寻找类家庭,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孩子本身能否符合家庭的要求,一方面原有家庭能否为孩子建立起持久的家庭关怀环境。在多代屋里,留守儿童的替代爸爸或妈妈是可以变化的,孩子享受的更多的是玩耍和游戏,其基本的抚养和责任主体还在自身的原生家庭,这种临时宽松的替代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弥补这一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因社会公共服务的对象主要为社会弱势群体,就目前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来说,它还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社会需求,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块的不足。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暑假期间形成了固定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以前是以支教、送温暖和扶贫为主,由于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师辅导角色,可以为家庭留守儿童、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二、多代屋项目模式对留守儿童治理工作的借鉴作用
多代屋项目作为一种加强社区居民沟通的新途径,多代屋中社区里的幼儿园孩子、在校的青少年、在职或退休的中老年人以崭新时尚的方式聚到一起。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轻松地交谈,增强彼此了解。多代屋的固定职员和志愿者们还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功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学习的场所,孩子可以在这完成作业,老人和年轻人还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3.14%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比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多了13.14%,原因在于留守儿童在课后缺少指导者,学习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动力明显不足,部分留守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在不固定的地点完成,有时在同学家、有时在校外的露天场所等,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作业完成期间也没有相应的指导。多代屋可以发挥第二学校的职能,在设计时,可以将中老年群体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让成年人扮演孩子的教师,承担起课后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
2.沟通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沟通的场所。多代屋不同于学校和家庭,它是一个多元群体构成的非正式场域。调研中发现,有76.42%的留守儿童有被欺负的经历,但只有33.33%的留守承认偶尔被欺负,这表明留守儿童撒谎现象严重,撒谎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害怕和逃避,最主要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缺少倾诉自己不幸的途径和对象。
多代屋项目没有学校那样正式的校规,也不是一个固定封闭的机构,留守儿童可以放松地在多代屋内玩耍,倾诉自己的不满,从而重新树立信心,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3.治疗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治疗的场所。调查中当问及“你有时候会感到孤单吗”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大大高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长期生活在孤单的环境内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自闭、多疑等心理问题。调查数据还显示,有超过7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害怕外界、缺乏信任等心理特征,孩子们在自己的家庭中从祖辈身上得不到应有的精神支持(主要是祖辈的观念、意识与孙辈要求差距甚远)。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环境能影响人的情绪,多代屋内会有不同的人群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多元的环境刺激能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封闭内心,诉说心中烦恼。 4.教育引导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引导的场所。家庭完整是儿童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或者是原动力。发展心理学理论指出,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留守带来的“父母长期在外”使得父母内心与孩子间很难产生共鸣,造成了留守儿童一种表面上的“看似独立”,实际上与父母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甚至还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多代屋项目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参与者能用现身说法、同伴影响等方式跟留守儿童解释父母到城市奋斗的原因,以合理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5.替代职能。多代屋项目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家。调查显示有94.12%的留守儿童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对儿童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只能保证吃饱穿暖,很难保证对儿童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人格、习惯等,所以说隔代教育并不能解决孩子的留守教育问题,爷爷奶奶更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而在多代屋内,与留守儿童父母年轻相仿的年轻人可以充当孩子的代理爸妈,其余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可以一起玩游戏,通过这些,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精神空缺。
三、大学生参与多代屋项目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以上学习、沟通、治疗、教育引导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在多代屋项目的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服务地人群的特点展开有目的的准备。当然政府部门要对进入多代屋的各类群体进行充分的预评,对其身体、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后再安排相应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如果在农村建设这样类似的多代屋,建议建立起高校和当地政府的服务协议备忘录,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手册。
多代屋项目是一个软项目,它不同于基础设施建设等硬项目,想要把它从西方搬到中国,首先要考虑文化的契合性。西方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社区是生活的基本单元,很多家庭的职能都在社区完成,而我国社会最稳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打破传统的家庭观念让更多的人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这一模式能否让外出务工家长的认可尚待观察。
1.地址的选择要便利,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目前在我国已建成的多代屋都处于城市,一般以某一社区的居委会为基础加以改造,比如2012年9月2日刚在上海杨浦区成立的“多代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位于控江街道。在农村,可以将村委会办公楼中专辟一个房间,改造成为村里的多代屋。如果村委会办公条件有限,学校内的活动室也可以作为多代屋的地点选择(但要相对靠近校门,便于进出)。地点选择一方面要考虑留守儿童到达的便利,还要考虑村里其他成员的方便性。
2.经费和人员保障要到位,给予大学生适当的补贴。作为政府公益性服务项目,公益性是多代屋的最大特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多代屋的建设和日常维护,还要招聘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通过政策、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多代屋项目,政府可以购买其服务。
多吸纳具备一定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参与管理,通过平时见习、节假日实践和工作实习的多层次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3.设计理念和运作的方式要科学。多代屋项目要按照“多代融合的大家庭”理念设计,设立大客厅,主要用于儿童活动和玩耍,也可以举办小型讲座和各类培训;单独的“儿童咨询房”,适合做一些单独的辅导。
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设立多代屋,其功能应突出服务留守儿童的成长,更加注重其社会化的色彩,可以根据年龄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孩子们除了能完成离校后的家庭作业,还能参与各种智力游戏、尊老献爱心、拾金不昧等活动,这些都不同于学校内的“设计性行动”,而是参与者都是真实的存在和展现,这样更容易激发儿童内心的自我力量,完成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在这样的非正式场所,犯错误就要承担比学校更为严重的后果,教育引导意义更为明显。
可以先以村为单位试点建立多代屋,先行试点的多代屋人员规模不应太大,按照团体动力学理论,10~20人的团体规模更容易产生治疗效应。凡是报名参与多代屋的村民和孩子先注册备案,成人应该由多代屋进行前期筛选和培训,然后和留守儿童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对子。此外,多代屋在起初时就应设置功能区、开放区、辅导区。功能区主要用于孩子的沟通、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训练,是多代屋的主要区域;开放区是针对全体村民开放的试验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多代屋,辅导区是专业人员的咨询辅导部分,用于开展个体的心理咨询、家庭关系修复、亲子沟通技巧辅导等。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社会管理的有效补充,必定在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梦”实践中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
[2]柏丽丽.盐城市X县留守人口调查报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农村留守人口课题组,2009,(12).
[3]“多代屋”使邻里重回“弄堂时代”,上海杨浦区今年将推广至每个街道[N].新民晚报,2011-3-15.
[4]崔效辉,郭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