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仔细地阅读了这部经典作品,有关章节用心地、反复地读,还把不同人物的对话,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就在一遍遍的反复阅读中,我逐渐地熟悉、理解了林黛玉,而且深深爱上了这个人物。
2016年的8月,酷暑刚过,书香满城。走进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派”创始人王文娟老师的家中,但见花团锦簇,满室温馨,耄耋之年的王老师神清气爽,笑靥如花,学生、子女、粉丝围绕在一旁,欢声笑语不断。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上海市文联主持编撰的“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出版了最新的一本——《明月千里共婵娟——王文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王文娟,这一辉光熠熠的名字几乎与百年越剧史密不可分,少年刻苦学艺,青年海上成名,晚年则硕果累累,蔚然大成,终成越剧一代宗师,被赞誉为泰斗级表演艺术大师。在她的演绎之下,林黛玉、鲤鱼精、孟丽君、武则天、春香、王玉贞、慧梅、杨开慧……古今中外,才女名媛,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越剧的舞台上,也耀眼夺目地留在了越剧“王派”艺术的辉煌殿堂里,流芳百世。
按照中国人的记岁习惯,今年是王文娟老师九十岁大庆,尽管已是高龄,可王老师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特别是在越剧艺术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上,思考尤多。哪怕已年近九旬,但只要身体允许,她依旧坚持口传心授地教授弟子们越剧“王派”艺术的点点滴滴,从一句唱腔、一个念白,到一组身段,哪怕是一个小动作,都详细分析,亲身示范,悉心传授,毫无保留,令人感动不已。
除了教戏,王老师的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每天与女儿、外孙相聚的时刻,无疑是她最开心的欢乐时光,期颐之年,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分享着年轻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为他们贡献智慧,出谋划策。
不少年轻人甚至还为王老师在网上开设了专门的论坛与网站,取名为“千里共婵娟”,在这个网站中,访问者可以找到王文娟近八十年漫漫艺术生涯中任何时期的珍贵资料、录音与照片,蔚为大观。想着当下80、90乃至00后的年轻人,竟然也能对自己一生所创造的越剧旦角艺术如此地执着与热爱,这不禁也感动了王文娟本人。
在越剧之外,传统书画艺术也是王老师的一大爱好。她每周雷打不动地去老师处学国画,日积月累,王老师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等,也仿佛如同“王派” 艺术一样,清丽悠远,淡泊雅致,散发着一派雍容大气。笔墨之余,王老师也很爱阅读,从中外名著到小说传记,阅读后不时还会摘录好文章中的金句,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尽管已走入了人生的夕阳,但王文娟从来不曾忘怀自己所从事的越剧事业,近十年来,从成功举办“王派”专场演出,到写作出版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再到为了纪念越剧改革八十周年,再度登台献唱《舞台姐妹情》而引起轰动,乃至今年春天为庆祝90华诞而举办的《千里共婵娟》专场演出……王老师还有许多艺术上的构想要去实现。
那个姓王的林黛玉
《新民周刊》:进入上海越剧院后,您的艺术可谓又一次得到提高,先后创排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好戏,堪称经典,通过舞台实践,也逐渐形成了属于您个人的强烈表演风格与唱腔特色。您的代表作《红楼梦》拍摄成电影播出后,国内外亿万观众,都深深地热爱您所扮演的林黛玉,盛赞您纤细入微、惟妙惟肖的表演。
王文娟:1955年,编剧徐进就打算将《红楼梦》改编成越剧。曾有人说徐进异想天开,自不量力,长达一百多万字,内容如此丰富的一部古典名著,要把它编成三小时的戏,谈何容易。即使剧本改好了,又有谁来演?所以当时领导问我敢不敢演好林黛玉,我挺身而出:“我敢演!”领导说:“你演得好么?”我回答:“演不好,头砍下来!”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当年在演出越剧《红楼梦》之前,领导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主要演员至少要看多遍原著。我仔细地阅读了这部经典作品,有关章节用心地、反复地读,还把不同人物的对话,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就在一遍遍的反复阅读中,我逐渐地熟悉、理解了林黛玉,而且深深爱上了这个人物。
要演好林黛玉,如果不理解她的心灵、气质,感情的真诚,以及一切内在的美,那是演不好的。大家常说林黛玉天天哭,常怄气,小气,但我认为这是对爱情的严格要求。她既严于律己,也苛求于人。所以林黛玉对宝玉和宝钗的关系非常敏感,对宝玉的言行更有严格的要求,稍有怀疑,就要怄气。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年轻女子不能直接表白爱情,只能藏在心里。所以黛玉对宝玉的爱也往往只能用怄气来表示。
阅读原著为我带来了塑造人物的依据与灵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同样的,排演《红楼梦》也正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十年来不断演出,不断修改,不断提高。通过越剧《红楼梦》的排演,我明白了经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地点滴修改、打磨,才逐渐成为经典的。今天,青年演员依旧在台上演着这部戏,我希望通过演出,一方面使青年继承经典,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在此基础上,逐渐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经典作品。
《新民周刊》:2006年,作为“纪念中国越剧诞生百年”的系列演出之一,为期三天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艺术回顾展演”在逸夫舞台成功举办,场面隆重,影响巨大。那一年,您已八十岁高龄。2012年,年近九旬的您又花大力气完成了自己的自传,出版以来反响强烈,一版再版,始终畅销。
王文娟:举办专场是我多年来的设想,我希望能够借这次演出机会,向曾经给予我帮助、指教的老师表示敬意和怀念,向与我共同努力进行艺术创作的姐妹、同事们表示感谢,也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的众多越剧观众作一个总结汇报。很高兴,三天的演出取得了圆满的效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2016年的8月,酷暑刚过,书香满城。走进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派”创始人王文娟老师的家中,但见花团锦簇,满室温馨,耄耋之年的王老师神清气爽,笑靥如花,学生、子女、粉丝围绕在一旁,欢声笑语不断。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上海市文联主持编撰的“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出版了最新的一本——《明月千里共婵娟——王文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王文娟,这一辉光熠熠的名字几乎与百年越剧史密不可分,少年刻苦学艺,青年海上成名,晚年则硕果累累,蔚然大成,终成越剧一代宗师,被赞誉为泰斗级表演艺术大师。在她的演绎之下,林黛玉、鲤鱼精、孟丽君、武则天、春香、王玉贞、慧梅、杨开慧……古今中外,才女名媛,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越剧的舞台上,也耀眼夺目地留在了越剧“王派”艺术的辉煌殿堂里,流芳百世。
按照中国人的记岁习惯,今年是王文娟老师九十岁大庆,尽管已是高龄,可王老师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特别是在越剧艺术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上,思考尤多。哪怕已年近九旬,但只要身体允许,她依旧坚持口传心授地教授弟子们越剧“王派”艺术的点点滴滴,从一句唱腔、一个念白,到一组身段,哪怕是一个小动作,都详细分析,亲身示范,悉心传授,毫无保留,令人感动不已。
除了教戏,王老师的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每天与女儿、外孙相聚的时刻,无疑是她最开心的欢乐时光,期颐之年,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分享着年轻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为他们贡献智慧,出谋划策。
不少年轻人甚至还为王老师在网上开设了专门的论坛与网站,取名为“千里共婵娟”,在这个网站中,访问者可以找到王文娟近八十年漫漫艺术生涯中任何时期的珍贵资料、录音与照片,蔚为大观。想着当下80、90乃至00后的年轻人,竟然也能对自己一生所创造的越剧旦角艺术如此地执着与热爱,这不禁也感动了王文娟本人。

在越剧之外,传统书画艺术也是王老师的一大爱好。她每周雷打不动地去老师处学国画,日积月累,王老师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等,也仿佛如同“王派” 艺术一样,清丽悠远,淡泊雅致,散发着一派雍容大气。笔墨之余,王老师也很爱阅读,从中外名著到小说传记,阅读后不时还会摘录好文章中的金句,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尽管已走入了人生的夕阳,但王文娟从来不曾忘怀自己所从事的越剧事业,近十年来,从成功举办“王派”专场演出,到写作出版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再到为了纪念越剧改革八十周年,再度登台献唱《舞台姐妹情》而引起轰动,乃至今年春天为庆祝90华诞而举办的《千里共婵娟》专场演出……王老师还有许多艺术上的构想要去实现。
那个姓王的林黛玉
《新民周刊》:进入上海越剧院后,您的艺术可谓又一次得到提高,先后创排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好戏,堪称经典,通过舞台实践,也逐渐形成了属于您个人的强烈表演风格与唱腔特色。您的代表作《红楼梦》拍摄成电影播出后,国内外亿万观众,都深深地热爱您所扮演的林黛玉,盛赞您纤细入微、惟妙惟肖的表演。
王文娟:1955年,编剧徐进就打算将《红楼梦》改编成越剧。曾有人说徐进异想天开,自不量力,长达一百多万字,内容如此丰富的一部古典名著,要把它编成三小时的戏,谈何容易。即使剧本改好了,又有谁来演?所以当时领导问我敢不敢演好林黛玉,我挺身而出:“我敢演!”领导说:“你演得好么?”我回答:“演不好,头砍下来!”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当年在演出越剧《红楼梦》之前,领导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主要演员至少要看多遍原著。我仔细地阅读了这部经典作品,有关章节用心地、反复地读,还把不同人物的对话,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就在一遍遍的反复阅读中,我逐渐地熟悉、理解了林黛玉,而且深深爱上了这个人物。
要演好林黛玉,如果不理解她的心灵、气质,感情的真诚,以及一切内在的美,那是演不好的。大家常说林黛玉天天哭,常怄气,小气,但我认为这是对爱情的严格要求。她既严于律己,也苛求于人。所以林黛玉对宝玉和宝钗的关系非常敏感,对宝玉的言行更有严格的要求,稍有怀疑,就要怄气。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年轻女子不能直接表白爱情,只能藏在心里。所以黛玉对宝玉的爱也往往只能用怄气来表示。
阅读原著为我带来了塑造人物的依据与灵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同样的,排演《红楼梦》也正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十年来不断演出,不断修改,不断提高。通过越剧《红楼梦》的排演,我明白了经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地点滴修改、打磨,才逐渐成为经典的。今天,青年演员依旧在台上演着这部戏,我希望通过演出,一方面使青年继承经典,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在此基础上,逐渐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经典作品。
《新民周刊》:2006年,作为“纪念中国越剧诞生百年”的系列演出之一,为期三天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艺术回顾展演”在逸夫舞台成功举办,场面隆重,影响巨大。那一年,您已八十岁高龄。2012年,年近九旬的您又花大力气完成了自己的自传,出版以来反响强烈,一版再版,始终畅销。
王文娟:举办专场是我多年来的设想,我希望能够借这次演出机会,向曾经给予我帮助、指教的老师表示敬意和怀念,向与我共同努力进行艺术创作的姐妹、同事们表示感谢,也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的众多越剧观众作一个总结汇报。很高兴,三天的演出取得了圆满的效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