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风塘炒蟹在香港名气很响,在大陆的知名度也很高。
第一次品尝避风塘炒蟹,是1997末,我刚到香港工作还不到一个星期。当时有位保险公司的经理缠着我买他的保险,我于是把我拉到地处新界西贡海湾边一个度假村的餐厅,点了几个菜,其中之一便是避风塘炒蟹。我依稀记得,那个盛蟹的大盘子是长腰圆形的,盘内堆满了铅笔卷屑似的刨花状的金黄色的蒜蓉,高高隆起,喷喷香,其间还有一些鲜红的朝天小辣椒点缀,煞是好看,可就是不看见蟹在哪里。经理见我一脸疑惑,笑着拨开那堆高高蓬松的蒜蓉,顿时露出两枚硕大油亮金红的大蟹钳,原来蟹块就藏在蒜蓉堆内。拣起蟹肉块放入口中,鲜美甘甜,蟹膈有点脆香,又掺着一些微辣,别有一番风味。那蒜蓉也是可以吃的,脆脆的、香香的,又似乎夹着一些蟹的鲜味。顿时,舌尖上鲜、辣、甜、咸、香,各种口味俱齐,真是一种享受。
在香港住久了才知道,避风塘炒蟹并不是西贡地方的特产,最早出自于香港铜锣湾避风塘的船家。香港的避风塘很多,不下十余处,以铜锣湾最出名,一是因为地处维多利亚海港中心地带,二是因为靠近闹市特别有情调。这个避风塘落成于1883年,有长长的防波堤围着,面积很大,停泊的船只很多,还有不少是公司或者私人的游艇。船家在渔船上开设的“海上厨房”,会即时烹煮一些海鲜美食与艇仔粥,吸引不少人前往品尝水乡野味。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避风塘又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各地的渔民,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避风塘菜系,最出名的无疑是避风塘炒蟹。
随着香港经济发展,铜锣湾一带陆上交通拥堵,于是,当局几次大规模填海,海边修筑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由此,铜锣湾避风塘的面积大为缩小,海水污染也加重了,船艇上的“海上厨房”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纷纷移上岸,在铜锣湾、湾仔一带另辟小店,继续经营,把避风塘菜系特色继承下来,流传香港各地,还远播外地。
如今香港出产避风塘炒蟹最出名的食肆,要数铜锣湾、湾仔一带的“桥底辣蟹”与“喜记”两家。“桥底辣蟹”就在铜锣湾SOGO崇光百货附近的骆克道上,红底金字招牌很显眼,门里门外贴满了各路明星政客捧场的照片,还有“辣蟹天王”的获奖海报。店面不大,店内装饰是传统的中式风格。
另一家“喜记”,自1982年从渔船搬上岸,先在香港马师道桥底开档,后又迁到谢菲道设店,至今近30年。 “喜记”的店面也不大,装修简单,但很光鲜。因为烹饪别有一功,所以很多香港名人是这里的常客。店门口及店堂内张贴了很多新老明星的照片,也因此“喜记”被戏称为“明星饭堂”。
这两家店都会营业到凌晨。如果选择晚上晚一点去就餐,说不准就能遇见哪位明星名人在此宵夜。
正宗的避风塘炒蟹对于原料十分讲究。蟹一律要选越南的大肉蟹,而且最好分量在1 000克以上,蟹壳又厚又硬,但肉质十分鲜美甘甜。炒制时先将蟹斩件炒香,再加辣椒油回镬,令蟹肉格外入味。加工后上盆的炒蟹,壳甲金红油亮,蟹肉金黄澄亮,鲜美甘甜,又带点小辣,色香味俱全。不用担心蟹钳坚硬,为了方便食用,蟹钳硬壳早已被厨师敲碎了。
原本不起眼的蒜蓉,是这道菜的主角之一,也是点睛之笔。蒜蓉要用油浸一天,用时才下锅。经特殊手艺烹饪后,呈现出卷屑状、金黄色,不仅靓丽,而且脆香,好闻好味好食。上席时,蒜蓉及其他配料覆盖蟹面,焦香、蟹香、蒜香、椒香混为一体,令人胃口大开。餐毕,又常见客人把余下的蒜蓉打包带回家做拌料。
炒制的辣蟹,辣味轻重可以由客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般可以分为微辣、小辣、中辣、大辣、巨辣等。初次品尝的,可以先选微辣或小辣。
近几年,“喜记”先后开到了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现在,很多人不用去香港,也可以品尝到避风塘炒蟹这一港式美味了。
第一次品尝避风塘炒蟹,是1997末,我刚到香港工作还不到一个星期。当时有位保险公司的经理缠着我买他的保险,我于是把我拉到地处新界西贡海湾边一个度假村的餐厅,点了几个菜,其中之一便是避风塘炒蟹。我依稀记得,那个盛蟹的大盘子是长腰圆形的,盘内堆满了铅笔卷屑似的刨花状的金黄色的蒜蓉,高高隆起,喷喷香,其间还有一些鲜红的朝天小辣椒点缀,煞是好看,可就是不看见蟹在哪里。经理见我一脸疑惑,笑着拨开那堆高高蓬松的蒜蓉,顿时露出两枚硕大油亮金红的大蟹钳,原来蟹块就藏在蒜蓉堆内。拣起蟹肉块放入口中,鲜美甘甜,蟹膈有点脆香,又掺着一些微辣,别有一番风味。那蒜蓉也是可以吃的,脆脆的、香香的,又似乎夹着一些蟹的鲜味。顿时,舌尖上鲜、辣、甜、咸、香,各种口味俱齐,真是一种享受。
在香港住久了才知道,避风塘炒蟹并不是西贡地方的特产,最早出自于香港铜锣湾避风塘的船家。香港的避风塘很多,不下十余处,以铜锣湾最出名,一是因为地处维多利亚海港中心地带,二是因为靠近闹市特别有情调。这个避风塘落成于1883年,有长长的防波堤围着,面积很大,停泊的船只很多,还有不少是公司或者私人的游艇。船家在渔船上开设的“海上厨房”,会即时烹煮一些海鲜美食与艇仔粥,吸引不少人前往品尝水乡野味。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避风塘又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各地的渔民,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避风塘菜系,最出名的无疑是避风塘炒蟹。
随着香港经济发展,铜锣湾一带陆上交通拥堵,于是,当局几次大规模填海,海边修筑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由此,铜锣湾避风塘的面积大为缩小,海水污染也加重了,船艇上的“海上厨房”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纷纷移上岸,在铜锣湾、湾仔一带另辟小店,继续经营,把避风塘菜系特色继承下来,流传香港各地,还远播外地。
如今香港出产避风塘炒蟹最出名的食肆,要数铜锣湾、湾仔一带的“桥底辣蟹”与“喜记”两家。“桥底辣蟹”就在铜锣湾SOGO崇光百货附近的骆克道上,红底金字招牌很显眼,门里门外贴满了各路明星政客捧场的照片,还有“辣蟹天王”的获奖海报。店面不大,店内装饰是传统的中式风格。
另一家“喜记”,自1982年从渔船搬上岸,先在香港马师道桥底开档,后又迁到谢菲道设店,至今近30年。 “喜记”的店面也不大,装修简单,但很光鲜。因为烹饪别有一功,所以很多香港名人是这里的常客。店门口及店堂内张贴了很多新老明星的照片,也因此“喜记”被戏称为“明星饭堂”。
这两家店都会营业到凌晨。如果选择晚上晚一点去就餐,说不准就能遇见哪位明星名人在此宵夜。
正宗的避风塘炒蟹对于原料十分讲究。蟹一律要选越南的大肉蟹,而且最好分量在1 000克以上,蟹壳又厚又硬,但肉质十分鲜美甘甜。炒制时先将蟹斩件炒香,再加辣椒油回镬,令蟹肉格外入味。加工后上盆的炒蟹,壳甲金红油亮,蟹肉金黄澄亮,鲜美甘甜,又带点小辣,色香味俱全。不用担心蟹钳坚硬,为了方便食用,蟹钳硬壳早已被厨师敲碎了。
原本不起眼的蒜蓉,是这道菜的主角之一,也是点睛之笔。蒜蓉要用油浸一天,用时才下锅。经特殊手艺烹饪后,呈现出卷屑状、金黄色,不仅靓丽,而且脆香,好闻好味好食。上席时,蒜蓉及其他配料覆盖蟹面,焦香、蟹香、蒜香、椒香混为一体,令人胃口大开。餐毕,又常见客人把余下的蒜蓉打包带回家做拌料。
炒制的辣蟹,辣味轻重可以由客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般可以分为微辣、小辣、中辣、大辣、巨辣等。初次品尝的,可以先选微辣或小辣。
近几年,“喜记”先后开到了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现在,很多人不用去香港,也可以品尝到避风塘炒蟹这一港式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