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咒詈语差异的文化探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文化的存在总会有它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独特的本质,并且会渗透到该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该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语言作为文化的容器与载体,必然与文化息息相关。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另一方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就说过:“语言离开文化便不能存在。”①威廉·A·哈维兰也说:“我们的语言运用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也影响了我们的语言运用。”②洪堡特在《论爪哇岛上的卡雅语·导论》中也说过:“从语言中可以识辨出每一种文化状态。”因而,透过不同的语言,我们便自然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征。咒詈语虽历来为人们所排斥并力求取缔,作为语言学领域的禁区,但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况且像咒詈语这样的俗文化更能直接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人们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传统。
  咒詈语的使用频率与人们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有关。一般说来,年轻人比老年人,男性比女性,社会底层比社会高层使用频率高。如美国不少黑人认为,用咒詈语没什么可道歉的,那是一种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同时,咒詈语的使用还受限于语用环境。在比较正式的语用场合中,咒詈语就很少使用,而在一些较随便的场合,如公共汽车、家里、集市、街道等等,说咒詈语的人就较多。但最近“Cursing America”的作者——心理学教授Timothy Jay,通过其在校园、邮局、咖啡馆、街道、超级市场等地对说咒詈语的人们的语言调查,反映出咒詈语的使用不再与受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阶级有关。而且他发现,使用咒詈语增长最快的两个群体是:孩子和妇女。这反映出咒詈语的使用群体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已泛滥成灾。据1996年4月22日的新闻期刊统计,现有67%的人认为近十年人们更愿意说粗话。1989年,英国查尔斯王子曾抱怨“English is taught so bloody badly”。最近一本名为“Cursing America”的书中一份关于日常语言的研究报告指出:一般人工作时词汇中有大约8%是由咒詈语构成,而闲谈时的咒詈语词汇就上升到13%。在中国,虽然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较少,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切身感受到咒詈语无处不在。现在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嘴里蹦出一两句“国骂”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那么,何谓咒詈?人们又缘何如此热衷于咒詈语的使用呢?
  对于咒詈的解释,中英两种语言大体上是相同的。1999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咒詈”一词为“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人,今指咒骂。”1988年版《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curse”的解释:“A word ,phrase or sentence calling for the punishment ,injury or destruction of sth or sb(祈天惩罚、伤害或毁灭某物或某人) ”;“use a curse against ; use violent language against.(咒骂、詈骂)”。显然,第二种定义是作为结果来自于第一种定义的。由此可见,今天的咒詈语可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咒语。咒语是源远流长,贯行于古今的一种典型的语言巫术。语言巫术是指“从宗教的实用功利出发,将某些民俗语言神化,赋予某种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在相应的文化氛围的心理条件中刺激人们迷信它,使之造成人为的语言迷信效应。”③法国的让·塞尔韦耶曾说:“言词自身没有魔力,它们只是言词而已。然而,言词自有其得自睿智力的隐蔽法力,言词藉以在有信仰的人们灵魂里面起作用。”④这也反映了咒骂心理与咒语的心理机制是一致的,都是希望通过精神力量向对方施加影响,也揭示了人们热衷于咒詈的一种最深层的潜意识溯源,即源于对语言魔力的信仰。
  如今,咒詈语的使用更多源于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行为活动,它是纯粹情绪化的东西,是强烈感情的毫无掩饰的自然流露。英国美学家李斯托威尔说:“情绪的表现,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每一种情绪状态,都想把它自己表现到外面来。表现的结果,增强了快乐,减少了与其相伴的痛苦。”⑤人有七情六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愤怒一旦爆发,往往难以遏止。英国有一句俗语:“To make a saint swear”,意思是说,一旦被愤怒所控制,圣人也会发出咒詈。这都是些很正常的生理心理机构而有的反应,马林诺夫斯基把它称为“情绪在行为与语言中所有的扩大表现”。⑥他认为“一度的紧张借着语言与姿势发泄出去以后,萦回于心目使人不得安生的幻象也就消失了,所希冀的目的似乎也更接近满足了,于是我们恢复了平衡,恢复了与生命相和谐的状态。而且我们也得到一种信念,以为咒詈的语言与愤怒的姿势已经走向所怀恨的人物而加以中伤了。”⑦除了愤怒之外,当人们处于厌恶、嫉妒、沮丧、绝望、轻蔑、怄气、斗气等复杂心情时,面对工作的巨大压力,对现实环境的不满等等不如意的情境之下,这时,这种直接简洁、犀利有力的咒詈语就成为人们宣泄心中种种不满情绪最得力的手段。咒詈语于是顺着嘴边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一骂为快,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我们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听话、老实的孩子,在INTERNET上聊天的时候,却满口粗话、脏话,大骂特骂,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这正是现实中压抑过久后的愤懑情绪的自然宣泄。
  所以对个体来说,咒詈是暴露人性劣质的途径。《圣经》中说,当一个男人用咒詈或亵渎的话语时,它是一个男人邪恶心灵的符号象征。从整体来看,咒詈却是社会价值标准的绝好标本,也是其民族文化特征的精确映射。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语、敬称繁多而复杂,然而传统社会又是一个骂人成风的社会,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诅骂语,可谓洋洋大观,如:
  那嘉儿便说道:“咱们今儿可要公公道道的贴上一炉子烧饼,要有一个充正经的人,我痛把你妈一肏。”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莫怪我今骂你丑,真是白面老母狗。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
  我今天要不是看你的面子,早把小鳖蛋的窠毁掉了。
  ——李宝嘉《官场现行记》第二十四回
  这些候补班子里头,一个个都是穷光蛋,靠得住的实在没有。
  ——李宝嘉《官场现行记》第三回
  胡涂浑呛了的忘八!你撞丧那黄汤罢。撞丧醉了,夹着你那膫子挺你的尸去。叫不叫与你屄相干!一应有我承当,风雨横竖洒不着你头上来。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怎背诵《华严经》呵?秃屌!”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好你妈的,今天三爷算碰上对手啦!来,三爷非把你缷了不可!”
  ——冯骥才《神鞭》
  洪哥愠怒地转身斥责方晓漩:“贱货,到手的钱不要,真他妈不识抬举!”
  ——刘捷《复仇》
  “你尻过多少个娘们?”
  ——周立波《暴风骤雨》上册
  无独有偶,英国也被称为“绅士之国”,人们彬彬有礼,颇具绅士风范,但英语中同样也不乏丰富的咒詈语。
  “Fuck off ,”he says,“Go to hell.”
  ——Judith Guest:Ordinary people
  “Goddammit ,Margaret!” his voice rose,“I had good reason to be rude with Warrender.”
  ——Arthur Hailey: In High Places
  “Damn your eyes! What's that pump stopping for”
  ——Herman Melvile: Moby Dick
  He be reading tracts to her,“what an abandoned uretch!”
  ——W.M.Thackeray:Vanity Fair
  Oh,John,friend of my boyhood,I am the unhappiest of men.You’re a simpleton!
  ——Mark Twain:Legend of the Capitdine Venus
  I have nothing left to love but my poor statue of America-and see,even she has no sympathy for me in her cold marble countenance-so beautiful and so hertless!
  You’re a dummy!
  ——Mark Twain:Legend of the Capitdine Venus
  Four aces,you ass!thundered Backus.Covering his man with a cocked revolver.
  ——Mark Twain:The Professor’s Yarn
  除了以上所举一些语句外,在英语中还存有大量与咒詈有关的词汇,如:shit、piss、bastard、bitch、son-of-bitch、idiot、jerk、miserable、wretch、ruffian、hick、fart、bugger、screw等等,这些词汇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英语咒詈文化。
  从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英两种咒詈语各自一些鲜明特征及其所呈现出的差异:
  汉语咒詈语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将咒詈的对象指向被咒詈者的长辈,特别是女性长辈。如被鲁迅称为“国咒”的“他妈的”,及各地一些不同的说法,如广东说“丢老妈”,东北人说“妈拉巴子”,华北地区说“日他娘”等都属此类。还有像“婊子养的”“龟儿子”等等。而直接咒詈被咒詈者的较少。如“贱人”“破罐子”“蠢汉”等等。
  其次,汉语咒詈语中把被咒詈者比作动物来咒詈的情况也较多。如把翻脸不认人称“狗脸”,骂人比狗不如为“狗屎堆”。“猪”“驴”常用来比喻贪婪蠢笨的人,如“秃驴”用来骂和尚。“乌龟”“王八”用来骂人妻子有外遇。“狼”常用来比喻狠心的人,如“狼心狗肺”,好色之徒称“色狼”,忘恩负义称“白眼狼”。“老鼠”形象卑微低贱,也常用作鄙视人的詈词。
  再者,在汉语咒詈语中还有骂人穷、人贱的。如“穷光蛋”“贱人”“贱骨头”“贱货”等。
  其四,在汉语咒詈语中与性器官有关的词汇多用隐语。如女性生殖器称为“马”,象“入马”“骗马”等都是隐语。男性生殖器则有“老二”“那玩艺儿”“本本”“命根子”“家伙”“小弟弟”“膫子”等等。
  其五,在汉语咒詈语中还有更巧妙的指桑骂槐式的“骂人不吐核”的厉骂。如清朝权贵和珅请大学士纪晓岚题匾额,纪晓岚本就看不起和坤,就写了“竹苞”二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拆开来看就是“个个草包”,实际上骂和珅一家都是草包。
  与汉语咒詈语相比,英语咒詈语往往将咒詈的对象直接指向被咒詈者,如前所举各例都是这样。而指向被咒詈者长辈的极少,如son-of-bitch。英语咒詈语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咒詈语大多与宗教观念,如上帝、地狱、魔鬼有关。如前所举“Go to hell”“Goddammit”等。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在《圣经》中,咒詈被说到有200多次。在汉语咒詈语中出现的一些其他特点在英语咒詈语中并不明显,如英语中比作动物的有bitch。
  汉英两种咒詈语所呈现出的差异,源于各自所根植的文化土壤。透过这种差异,我们能够发现两者各自一些独特的文化底蕴。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儒家用礼治来反对法治,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讲究“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管子·五辅》)。因而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淀于传统文化中所带给我们的是男尊女卑所带来的男女性关系中的极端不平等,家庭本位和严格的长幼尊卑带来的以辈份高为荣的观念,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带来的身份贵贱观念,传统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畜物贵贱观念等等。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
  因此,在汉语咒詈语中把咒詈的对象较多地指向被咒詈者的长辈就不足为怪了,因为这样可以给予被咒詈者更大的心理伤害。如前所举被鲁迅称为“国骂”的“他妈的”,照鲁迅先生的说法,“他妈的”省去了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并且改成了第三人称,那么原话的意思就是“我与你母亲发生性关系”。按照传统的价值观,这句话有三种含义:其一,中国人看待男女性关系从来不是平等的,而是男人对女人的“使用”,非家庭关系的“使用”便是极大的占便宜;其二,母亲是每个人感情最集中的长辈,侮辱对方的母亲是对个人极大的伤害;其三,与对方的母亲发生关系,意味着做对方的长辈,在讲究孝道的传统社会中,辈份的变动意味着对身份的极大贬低,所以这句话是中国最厉害的骂人话。据估计,这种把攻击人的祖先作为一种侮辱的习俗开始于秦王朝世袭系统盛行的时候。那时的普通百姓即使有杰出才能也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即使很愚蠢的贵族也能享有奢华的生活。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激怒了普通百姓,所以他们开始发泄对贵族们的不满情绪,于是侮辱贵族的祖先,而这也被视为对贵族最大的侮辱。如今,由于使用的普遍、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他妈的”就如同英语中的“Fuck”“Fuck you ”一样,辱骂人的成分减少,而成为一种无教养的人的代名词了。
  汉语咒詈语中的骂人穷、贱,也反映了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穷等于地位低下,富总是和贵相联系。而骂别人穷、贱,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嫌贫爱富的价值取向。
  其次,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观念所形成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性意识。大圣人孔子重视礼,说:“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认为必须知礼才能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他又说:“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这也就是说,以礼待人,尊敬他人,是仁,也就是爱人的表现。在对待性的问题上,由于礼教束缚,人们对性的认识也存有偏差,如性罪恶、性无知、性污秽、畸形的贞操观、性关系的不平等、性压抑等等。造成人们羞于谈性,把性看成淫秽、下流的象征。因而在汉语咒詈语中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厉骂”现象,很含蓄,要仔细推敲才能看出来,如前所举纪晓岚一例。另外,在涉及到性器官的咒詈时,汉语中出现了较多的替代称谓,如前所举各例。
  再者,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部族人民,自古生活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袤大地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生存环境,土地肥沃,植被茂密,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因而农业非常发达。在农作过程中,必然接触大量的动物,与它们打交道,熟悉它们的习性,所以在汉语咒詈语中以动物作比喻的很多,且大都根据动物的特点、习性以咒骂他人。如前所举“狗”“猪”“驴”“狼”“乌龟”“老鼠”等。
  反观英国,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直至11世纪中叶(1066年)威廉一世时英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才最终确立,比秦王朝晚了1200多年。因而封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完善和稳固。真正给予英民族思想深刻影响的乃是基督教,所以上帝(God)、魔鬼(Satan)、地狱(hell)等概念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基督教核心思想集大成的《圣经》更是居家必备,成为指导人们言行的思想理论。人们把上帝看成绝对的权威,上帝也成为世俗人间人们的“神父”,从而造成父母在人们的心目中也难以享有太高的地位,人们习惯于从上帝那里获取力量,让上帝监督自己的言行,向上帝进行忏悔。此外,英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经常移民和殖民,造成了组织管理上摆脱了家族血缘的拘束,在思想观念上,强调“individualism”,以个人为中心。所以反映在英语咒詈语中,和宗教有关的概念特别多,而且把咒詈的对象直接指向被咒詈者。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掀起的“性解放”运动,人们逐渐从性压抑、性禁锢中解放出来,大胆谈性,在性问题上采取更加随便、直率的态度。所以,在英语咒詈语中与性器官有关的一般都比较直露。
  综上所述,咒詈作为一种愤怒情绪的宣泄几乎无例外地存在于各民族之中,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咒詈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而且应由此窗口去透视蕴藏于其中的该民族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英汉两种咒詈语的对比分析,揭示出两者巨大的差异源于各自所根植的文化土壤,以及所表现出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传统的迥异。
  
  注释:
  ①萨丕尔:《语言论》第186页,陆卓元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②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第282页,王铭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曲彦斌:《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第30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让·塞尔弗耶:《巫术》第65页,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⑤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第11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⑥⑦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与神话》第67、68页,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瞿继勇,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以一定的“认知”示范,提高学生的“体知”能力,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一、探求本义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不少演变发展,但还有不少汉字的意义可以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文字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字的来源
本文在以前研完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优秀少年足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的训练水平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测试指标,进一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形式相似但实质不同的句式。
期刊
本文介绍了二级分行市区营业网点推行"市分行--网点"两级架构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提出了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具体构想,分析了推行"扁平化"管理对二级分行的影响及益处.
目前,中间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而从中间业务收入来看,我国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不尽人意.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和发达国家差异的原因在于:国内商业
<正>1.平面和空间中的向量有序点对,向量,和,向量与数的乘积.2.向量空间加法,纯量乘法,零向量,向量空间.3.子空间线性子空间,线性组合,线性生成L(A_1,…,A_n),L(E),U∩W,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