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G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式。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最核心的问题。根据中高职工业分析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开发中的职业能力分析现状,针对职业能力存在重叠、倒挂等问题,重新梳理了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根据任务的难易和要求的高低,建立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工业分析类专业
  作者简介:苗向阳,男,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分析;郁惠珍,女,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分析;王寅珏,女,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分析;张建忠,男,江苏太仓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分析;杜玲,女,江苏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1-0024-06
  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式。中高职的衔接包括许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最核心的问题。[1]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健雄学院”)、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太仓中专”)同属苏州市职教集团,近年来,两校在工业分析类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应首当其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围绕中高职教育衔接这一重要课题,衔接专业的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逻辑及内容的衔接、职业资格考证的衔接、课程开发机制保障等成为研究的焦点。其中,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是中高职教育衔接最为核心的内容,因为它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考工考证以及中高职学校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2]
  “太仓中专”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中职)、“健雄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职)同属于苏州市太仓市,又同属于工业分析类专业,主要为太仓及周边地区培养化学化工产品的质量分析与检验类人才。长期以来,中、高职的这两个专业各自为政,在人才培养目标界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设置、职业技能证书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不清、交叉重叠、断层脱节、层次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地反映在中职与高职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而“3+3”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这两个专业重新审视不同培养层次下的人才定位、职业能力及课程教学的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
  二、专业的职业分析
  从课程开发技术的角度看,要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首先要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层次化描述。通常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包括三个核心环节,即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首先,是确定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然后,分析这些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最后,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一)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目前中高职两个专业的定位,将中高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列入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职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数量较少,描述上更宽泛,基础性更强;而高职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口径变窄,岗位层次提升,岗位数量增多,岗位方向变宽。通过分析,中职专业的化学品检验岗位、高职专业的化工产品分析检验岗位是中高职衔接的共有岗位。
  (二)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中高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对两个层次专业所分析的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列出中职专业共26个工作任务,见表2;高职专业共27个工作任务,见表3。将相同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归纳。
  表4所示为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相同工作任务对应比较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高职专业27个工作任务中,有14个工作任务是与中职专业共有的,共有率达到52 %。在中职专业26个工作任务中,有19个工作任务是与高职专业共有的,共有率为 73%。造成中职专业比高职专业共有率大的内部原因可能是中职专业缺少自己专有的特征工作任务,外部原因可能是高职专业过多地侵占了中职专业的工作任务。
  (三)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表4,按照中高职专业方案将相同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整理归纳,并进行差异性分析。14个工作任务所对应的15个观察点中,正相关差异6个,负相关差异3个,无差异5个,非相关差异1个。正相关差异占比40%,未超过50%。而无差异和负相关差异占比53%,均超过了50%。这说明,目前中高职衔接在职业能力方面未达到递进要求。可见,面向同一类职业岗位的中、高职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重叠、倒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时,对职业能力重新梳理,保持正相关差异、减少无差异、消除负差异、理清非相关差异。
  三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中高职衔接职业能力梳理
  针对上述中高职职业能力存在的负差异、无差异等问题,围绕化学化工产品分析检验员这类核心岗位,按照工作任务从易到难、工作要求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职业能力进行重新梳理和描述。根据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中职、高职分别开设的相应课程,从而既保证了中职课程相对独立和完整,又加强了中职与高职课程之间目标与层次的递进。中职重点进行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与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则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岗位工作的创新能力。中高职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及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设计案例见表5、表6。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际上就是两者课程相互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3]因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工业分析与检验”两个专业在对上述核心岗位进行职业能力梳理的基础上,对其他岗位也进行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分析,从而开发核心岗位、相关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具体开发过程是根据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中高职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课程内容,同时,合理安排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最终形成中高职一体化的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见表7、表8。
  开展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对中高职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尝试,但在各门课程建设与实施层面还有许多工作,如课程标准的一体化制订、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的衔接开发、教学方式方法的贯通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对接等。这些工作仍需要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石帆,刘庆娜.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分析与探讨——以会计专业为例[J].河北企业,2015(3):78-79.
  [2] 汪小根,康大力.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4,41(12):227-228.
  [3] 陆正清,尹睿,王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以生物化工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37.
  [责任编辑 盛 艳]
其他文献
文章以市场有效性为主线,结合近两年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大调整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得出在目前阶段及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适合我国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为主,组合分析为辅",
投入职场的你,处处显现出职业女性应有的干练和果断,精明与美丽:天天朝九晚五奔波于写字问和外面的世界,八个小时被繁忙的公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大男人们的眼神和某些不良居心
摘 要: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衔接上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特别是民族地区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展现技能教育的核心作用,是摆在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对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为学院紧扣职业核心技能教育为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核心技能;职业教育;复合型技能人才;技能教育;民族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