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两字,可解析为“美”的教育和“术”的传授。“美”的教育包括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美好心灵,促使人的审美能力获得全面而充分的提高。“术”的传授包括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的规律,归纳美的法则,掌握创造美的方法,实现美的表达。如果教师只强调“美”或“术”,都是对美术教学片面的理解。我在“美”“术”融合式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期望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一、递进式教学法
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用性,美术课程的内容里有许多关于设计类的课题,如文字变形、海报创意、产品改良、花边纹样设计、图标设计等,这些内容都涉及了设计学里的应用法则:添加、联想、象形等手法。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这些方法。所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有效途径。
在给小学五年级学生讲授《适合纹样》时,为了系统地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形思维能力,我选择了外形简单、造型抽象的数字作为切入点,将湘教版一年级的《数字变变变》挪到了五年级的课堂上。我让学生首先进行数字的变形,强化抽象变形的概念,将添加、联想、象形这些设计原理以及点、线、面的设计要素,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了讲解。因为数字本身不复杂,所以学生变形的效果很容易实现,作品呈现出了多种角度的创意。比如有的用象形法把数字“3”变成了耳朵,有的用联想法把数字“8”变成了钱币……等到学生掌握了设计方法后,紧接着我就安排了汉字变形课程——《变形名字》。因为这个课程与每一位学生都联系紧密,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位学生的名字一般都有来历,我便启发他们挖掘名字里的内涵,让文字变形变得更具意义。比如有位学生叫“程火炬”,他就把名字巧妙设计在一个火炬的外形里。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设计法则的掌握,我在第三课时里安排了《创意花瓶》的内容。要求将前面两节课的数字和文字变形结合起来,用数字变化成花束,用文字变化成花瓶,绘制独具特色的创意花瓶。同时我巧妙地将适合纹样的设计原理交给了学生,学生因为有了前面两节课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设计起来得心应手。
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式教学法,虽然打破了书本中课程教学的顺序,但却让课程内容更具系统性、规划性和延展性,学生学得更快、更活了,设计技巧、方法也由难变易了,作品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拓展了学生思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语言描述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想象画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因为幼儿的思维大多数都是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所以作品呈现出异想天开、大胆不羁的风格。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加、理性思维的加强,多数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翅膀”,思维变得拘束而保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可以想、能够想。
语言描述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首先放下“画不出来”的包袱,将自己的思路先用语言表达出来,激活学生的思想源泉,打开创意的心门。在教初二的学生《海报创意》时,我选择了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母亲”作为练习题。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从简单抽象的图形入手,提供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小圆在大圆的中心,让学生用语言来谈谈自己的联想和创意。有的学生说,大圆是母亲的怀抱,小圆是孩子,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慢慢长大;有的说,整个画面是一个乳房,象征着母亲哺育了我……学生的思路越打越开,越来越活,语言描述的画面感也越来越强。学生发现一个简单的画面,原来可以蕴含这么多深意,只要加上的一句话、一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待思维打开后,再让学生动笔,呈现的作品就丰富了不少。
在使用语言描述教学法时,教师不能过于强化语言的作用,更要突显语言的画面感和形式美感,适度地运用语言描述教学法,既能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三、图库提取教学法
学生有想法,动不了笔,画不出东西最令老师束手无策。教师可以把简单常用的一些图形,分类别整理好,如人物类、植物类、动物类、物品类、自然环境类,等等,图形尽量简单、清晰、明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立意,选择老师提供的图库里的图形,进行合理的删减、添加和组合,减少学生“有想法,没做法”的尴尬。
图库提取教学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先创意,再运用”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模仿、抄袭,更不能因为提供了有限的素材,而限制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最终是为了开启学生的心智,所以无论是“美”的教育还是“术”的传授,最终是引导学生走向对审美对象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
一、递进式教学法
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用性,美术课程的内容里有许多关于设计类的课题,如文字变形、海报创意、产品改良、花边纹样设计、图标设计等,这些内容都涉及了设计学里的应用法则:添加、联想、象形等手法。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这些方法。所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有效途径。
在给小学五年级学生讲授《适合纹样》时,为了系统地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形思维能力,我选择了外形简单、造型抽象的数字作为切入点,将湘教版一年级的《数字变变变》挪到了五年级的课堂上。我让学生首先进行数字的变形,强化抽象变形的概念,将添加、联想、象形这些设计原理以及点、线、面的设计要素,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了讲解。因为数字本身不复杂,所以学生变形的效果很容易实现,作品呈现出了多种角度的创意。比如有的用象形法把数字“3”变成了耳朵,有的用联想法把数字“8”变成了钱币……等到学生掌握了设计方法后,紧接着我就安排了汉字变形课程——《变形名字》。因为这个课程与每一位学生都联系紧密,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位学生的名字一般都有来历,我便启发他们挖掘名字里的内涵,让文字变形变得更具意义。比如有位学生叫“程火炬”,他就把名字巧妙设计在一个火炬的外形里。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设计法则的掌握,我在第三课时里安排了《创意花瓶》的内容。要求将前面两节课的数字和文字变形结合起来,用数字变化成花束,用文字变化成花瓶,绘制独具特色的创意花瓶。同时我巧妙地将适合纹样的设计原理交给了学生,学生因为有了前面两节课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设计起来得心应手。
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式教学法,虽然打破了书本中课程教学的顺序,但却让课程内容更具系统性、规划性和延展性,学生学得更快、更活了,设计技巧、方法也由难变易了,作品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拓展了学生思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语言描述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想象画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因为幼儿的思维大多数都是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所以作品呈现出异想天开、大胆不羁的风格。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加、理性思维的加强,多数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翅膀”,思维变得拘束而保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可以想、能够想。
语言描述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首先放下“画不出来”的包袱,将自己的思路先用语言表达出来,激活学生的思想源泉,打开创意的心门。在教初二的学生《海报创意》时,我选择了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母亲”作为练习题。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从简单抽象的图形入手,提供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小圆在大圆的中心,让学生用语言来谈谈自己的联想和创意。有的学生说,大圆是母亲的怀抱,小圆是孩子,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慢慢长大;有的说,整个画面是一个乳房,象征着母亲哺育了我……学生的思路越打越开,越来越活,语言描述的画面感也越来越强。学生发现一个简单的画面,原来可以蕴含这么多深意,只要加上的一句话、一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待思维打开后,再让学生动笔,呈现的作品就丰富了不少。
在使用语言描述教学法时,教师不能过于强化语言的作用,更要突显语言的画面感和形式美感,适度地运用语言描述教学法,既能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三、图库提取教学法
学生有想法,动不了笔,画不出东西最令老师束手无策。教师可以把简单常用的一些图形,分类别整理好,如人物类、植物类、动物类、物品类、自然环境类,等等,图形尽量简单、清晰、明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立意,选择老师提供的图库里的图形,进行合理的删减、添加和组合,减少学生“有想法,没做法”的尴尬。
图库提取教学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先创意,再运用”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模仿、抄袭,更不能因为提供了有限的素材,而限制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最终是为了开启学生的心智,所以无论是“美”的教育还是“术”的传授,最终是引导学生走向对审美对象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