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东准噶尔西北部乌伦古河南岸,受乌伦古深断裂控制,沿扎河坝—萨尔铁列克—塔斯嘎克—阿尔曼泰一线,发育着一系列碱性花岗岩和偏碱性花岗岩侵入体,构成了东准噶尔境内一条颇具特色的富碱花岗岩带,与乌伦古蛇绿岩带相伴产出,显示其重要的构造意义。花岗岩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同国内外已知A型花岗岩相对比,乌伦古富碱花岗岩带的碱性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碱性花岗岩的某些特性,如岩石化学成分上相对较高的Fe2O3和MnO含量,Na2O>K2O等。通过乌伦古带碱性花岗岩的系统研究,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地幔物质活动+脱水的硅铝质源岩部分熔融+花岗质岩浆分异作用+张性地质环境”这一A型花岗岩的复合成因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A型花岗岩的成因机理。通过一系列地球化学图解的判别,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的分析,得出了乌伦古带碱性花岗岩形成于中、晚石炭世碰撞造山之后的拉张构造环境的结论。乌伦古带碱性花岗岩重要的构造意义,在于不仅它的形成代表着东准噶尔造山作用的结束,而且它的空间分布,同其南侧卡拉麦里带碱性花岗岩一道,标志着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两大板块之间巨型缝合带的客观存在,从而揭示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