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z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渠道。如何有效运用诵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蕴含的意蕴和情感?朱焘老师获得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行路难》一课,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这节课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法,设计了“诵读五环节”,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环节一:纠正字音,熟读成诵
  1.全班齐读,纠正字音。
  2.自由朗读,力求背诵。
  3.听教师读,说说为什么教师读得更好。(抓住“感情”一词)
  【课堂观察】朱焘老师先让学生齐读全诗,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斗”“塞”等字词,采用甲骨文的字形以及造字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字音字义。解决多音字后,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诗歌,直至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为后面诗歌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紧接着教师范读,教师有较高的朗读水平,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学生听后,自发地热烈鼓掌。
  环节二:从心而读,走近诗人
  1.读诗歌第一句,猜猜看,诗人正在做什么?心情如何?
  引出背景1:宴会饯行。
  2.诗歌第二句,哪个词直接写心情?用哪四个动作表现?其中哪一个动作最“奇怪”?
  明确:茫然;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拔剑
  知识联通1:李白的游侠之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俠客行》
  引出背景2:赐金还山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其一》
  引出“仕途之难”。
  3.显示诵读提示,让学生尝试在了解诗句含义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情况下,读出感情——茫然。
  【课堂观察】朱焘老师通过引入李白具有“侠士之风”的组诗和“赐金还山”背景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李白在此句诗中表达的“茫然”情绪。尤其是朱焘老师设置的疑问——“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四个动作中哪一个动作最“奇怪”?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朱焘老师是疑而不解,让课堂充满了张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基本情感后,朱焘老师出示了“字大重读,字小轻声,横线停顿”的诵读提示,让学生朗读时快速掌握通过声音高低、长短来表达情感变化的技巧。
  环节三:析法而读,聚焦手法
  1.理解诗歌第三句,为什么明明是仕途艰难却写渡黄河、登太行的艰难?
  比喻,表达怨愤不甘之情。
  知识联通2:黄河和太行,中原大地上的家国情怀。
  2.诗歌第四句,写了两个什么故事?为什么要写?
  用典,表达羡慕之情。
  显示诵读提示,尝试在明确诗句写作手法的情况下,读出感情——怨愤、不甘和羡慕。
  【课堂观察】在此环节,朱焘老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解读诗歌中蕴藏的“家国情怀”和诗人“不甘中带有羡慕”的复杂情感。然后,朱焘老师再次出示“字大重读,字小轻声,横线停顿”的诵读提示。此处的朗读效果同样出色。但有过于包办代替的感觉。学生在上一个环节中已经了解到,声音的高低、长短、停连的变化是可以表达出诗歌情感的丰富变化的,在这个环节教师是否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技巧的处理?
  环节四:融情而读,代入角色
  1.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样连续两次感叹“行路难”?
  多学生朗读,适当提示指导,直到读出情感。
  2.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问“今安在”?
  多学生朗读,适当提示指导,直到读出情感。
  3.如果你是李白,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表达“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豪情?
  多学生朗读,适当提示指导,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课堂观察】本环节中,朱焘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朗读。在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时,有一男生特别提出,两个“行路难”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读第二个“行路难”时应该声音更高一点,才能起强调的作用。而一个女生在读这一句时,认为在“今”字后面要有明显的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李白迷茫的心情。接着进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朗读,两位女生均能读出豪迈慷慨的气势。
  环节五:以情而诵,体悟特色
  1.教师展示原创诗歌吟诵,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小结李白形象和情感变化,学生尝试结合板书上的情感线,背诵诗歌。
  【课堂观察】本环节中,朱焘老师现场弹奏吉他,用自创调吟诵本诗。充沛的情感表达,行云流水般的简单节奏,非常符合《行路难》这首歌行体古诗的节奏特点与李白洒脱奔放的诗歌风格。学生被深深吸引,课堂在此时掀起了一次高潮。随后,朱焘老师让学生结合板书,背诵本诗。
  可以说,朱焘老师《行路难》一课,以诵读始,以诵读终,在贯穿全课的诵读活动中,诗歌的语用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运用诵读有效开展诗歌教学方面,这节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诵读任务要有明确的意图和清晰的指向
  情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更是诗的命脉所在。朱焘老师的设计便是抓住《行路难》这首诗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情感,以“读”贯穿始终,设置了诵读的五个环节。开课之初,学生以自由朗读和听读的方式,慢慢走进诗歌的情境,用一次次的朗读,按照“从心”(了解背景)——“析法”(赏析修辞)——“融情”(体会情感)三个步骤,层层解读诗歌。   朱焘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将诗歌诵读活动划分成“正音读、释义读、含情读、技巧读”四个板块,诵读的意图分别是“读准字音、读懂诗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在朗读技巧的训练上,学生因为有了意图明确、指向清晰的指导,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重读、轻声、连读、停顿等朗读技巧有明确的训练内容。二是重读、轻声、停顿等诵读提示以大字、小字和横线的方式呈现在课件里,学生能够直观准确地找到赏读的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掌握诵读诗歌的技能。
  二、诵读活动要有活泼的形式和恰当的方法
  朱焘老师设计了五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并给每一次的朗读任务设计了相关的情景化的方法指导。
  第一是齐读,放在整节课的开始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并能在读中理解字词含义。同时,结合象形字和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读音。
  第二是自由读,侧重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为后面的分析环节作铺垫,这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渡部分。
  第三是听读,在学生对诗歌熟读成诵之后,听教师的范读,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初步感知。
  第四是比读,比读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自由朗读和教师的范读之间的比较,以体会诗歌朗诵需带“情”;另一方面是体现在赏析部分,学生之间朗读的比较,用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三问联读——“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样连续两次感叹‘行路难’”“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问‘今安在’”“如果你是李白,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表达‘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豪情”,朱焘老师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勾连古今,打通学生的想象壁垒,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李白复杂的情感变化。
  本节课,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八句的诵读呈现形式。“金、清、玉”等大字突出强调,重读;“冰、雪”二字加粗放大,行路“难”的凝滯感,一目了然;“停杯投箸”字号逐渐增大,字形由低到高,声音亦由低到高;“斗十千”“直万钱”“不能食”字形大小不变,音量不变,但读出延长感;破折号“——”的长短表达停顿时间的长短,节奏有了更细致的表现。就是通过这几句诗句的诵读呈现形式,教师将难以触摸的虚拟的“情感”化成了具体可见可感的符号表达,让学生能够将诗人情感的“喜悦、矛盾、苦闷、洒脱、乐观”以“平缓响亮、曲折凝重”的声音呈现。用文字的“大小、高低、粗细”和破折号的“长短”呈现诵读指导的方式,是一种打通“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的符号表达,是诵读中的“通感”表达。对比以往朱焘老师诗歌教学中“节奏、声调”的单一指导,此次的诵读指导的呈现形式具体可感。
  第五是原创诗歌吟诵,是课程的一大亮点,可以让学生在对诗歌有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识之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调节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的活动集中在教师的范读和读的指导,学的活动集中在学生的朗读和读的品析,既以“诵读”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也以“诵读”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诵读指导课。
其他文献
案 例:  校车的设立本是为了保障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的人身安全,为学生和家长带来方便。但为了节约成本,校车超载的现象时有发生。2017年10月,李某为某家教园接送学生,口头协议每接送一趟50元。2017年10月24日晚,李某驾驶一台中型普通客车(准载16人)从临湘某中学接到47名学生送至该家教园,车辆行驶至临湘市河西南路地段被执勤交警现场查获。[问题]  此案中,李某的行為构成何种犯罪?[评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深度理解生活,形成独特体验。   一、发现生活背后深藏的故事   如何打破素材的简单与雷同的桎梏?妈妈的牛奶、爸爸的茶、操场边的跑道、院墙里
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变化,造就班主任工作的许多变化。与时俱进,勇于面对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不忘初心地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为每一个学生保驾护航,这也是新时代下,每一位班主任必须经历的修行。  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处理学生的这类问题时,不光需要有爱、有责任感、有耐心,更需要漫长的等待,静待他们的成长、蜕变。心结之缘起  小艺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向,不善言辞。高一入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近2亿中小学生迎来史无前例的在线教育。宅在家里,上网课、写作业、打游戏,已经成为很多青少年生活的常态,而如今到来的暑期,更是再一次迎来青少年的上网高峰。小小年纪就能在手机上熟练切换各种APP应用软件,包括课堂直播软件、游戏软件等,让很多家长感到担忧。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
基本信息  书名:《梦珂》  作者:丁玲  版次:1次  裝订: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30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丁玲的小说《梦珂》讲述了梦珂在学校里受到不公的待遇,她在表姊和杨小姐展示出的浮华之间流离,在澹明和晓淞的追求里摇摆,最后挣脱出来,又跌入社会。初读《梦珂》,只觉得梦珂像一片从树枝上落下来的小叶子,在空中转来转去,最终被人看见
一、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题10分)  1.⑴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1分)  ⑵□□□□□□□,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  ⑷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
【考点聚焦】   从近年的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其考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选择题为主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且主观题还有逐步加大比重的趋势。此类题型多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所以在复习中应重点将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   试题类型:   ①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比喻、比拟、借代
又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我手捧一杯玫瑰花茶,倚在窗边,在氤氲的茶香中,听风的“呼呼”声,又勾起了我的回忆。  也是冬天的一个傍晚,呼啸的寒风毫不留情地刮在人脸上,有种说不出的刺痛感。快六点了,妈妈还没有来,天早已暗了下来,校门口的人寥寥无几,我站在一个卖红薯的流动小摊档旁,依傍着那红薯锅溢出的丝丝热气。这时,那位卖红薯的老奶奶走过来,递了个热腾腾的红薯给我:“孩子,吃吧,这么冷的天,怪饿的。”多么
摘要:“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是统编教材的亮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吃透教材,准确定位;整体规划,有序开展;细化指导,有效落实。   关键词:统编教材;活动探究;有效落实   “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是统编教材的亮点,从八年级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一个,分别是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八年级下册的“演讲”、九年级上册的“现代诗”和九年级下册的“戏剧”。笔者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为例,谈谈如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