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关系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文章就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和谐文化 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袁玉红(1968- ),女,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76-01
人文素质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换句话说,人文素质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引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我完善和为人类而献身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这种人文素质正在逐渐失落,甚至丧失,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缺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缺失,道德行为失范。
一、人文素质缺失现象透析
现代职业教育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这种定位确实很现实、很见效,但它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是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现代职业教育并没有把学生当做和谐的人来培养,而只当做“工具”、当做“人力”来“生产”。与此相联系,现代职业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同时,却在丧失它的广度(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在教育内容上,现代职业教育以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为主,只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授、岗位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科学语言、教学仪器、各种教具为最基本的中介物。这种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程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
从教育的发生来看,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教师、教育制度、教育措施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情况完全颠倒过来,教师成了主宰,学生则成了“工具”。教师掌握着标准答案,既是学生的道德和知识源泉,又成了标准、规范和秩序的化身。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由“人”变成“非人”,是一种“容器”、一种等待加工的“产品”。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使得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被荒废,再加上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缺乏、德育工作的弱化也间接导致了人文素质的每况愈下。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和谐之人,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首先,在人文的维度上,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及人生境界的润泽和点化。境界涉及真、善、美、圣等人生价值的甄辨与确认,所谓知识、智慧、身心健康只是从这里可能获得相当的价值自觉。知识应当是涵淹智慧的知识,智慧也应当是以正义、和谐、真、善、美、圣等价值为运作神经的智慧。其次,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善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能享受的人。最后,在教育的内容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学校不能只教给学生实用的知识,不能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总之,教育的人文内涵涉及人生理想追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自我实现的方方面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经济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育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德国人在总结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时,把广泛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当做“秘密武器”。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认为,资源匮乏的日本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其原因在于本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见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被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特别是在今天,科技的经济价值被利用得淋漓尽致。然而,西方社会并没有因为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变成人间天堂,相反却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年青一代道德水平普遍下降、责任感降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原因何在?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原因在于陷入破坏性物质追求的思潮之中,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商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泛滥,人们只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人文价值。学校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并没有给学生指明生活的方向。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准下降的事实。因此,人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
三、人文素质培育的途径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社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内部各部门齐抓共管与密切配合。季羡林先生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合作。”
1.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功能观应进一步明确。教育不仅仅具有显性的经济功能,还具有隐性的非经济功能。教育既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前者体现为发明技术、带动产业、准备人才,后者则跟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确立信心、丰富生活、和谐关系联系在一起。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其非功利性,注意了其短期的社会价值,而忘记了它的非功利性、长远性和未来性。尤其是教育人文价值的发挥和释放有一个过程。因此,应树立长远观念,调整教育期望值,克服目光短浅和急功近利。
2.要在职业教育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大力扶持人文科学的发展。目前,在高职改革中,语言学、文学、艺术理论等基础学科或限制招生,或改变方向,向应用学科转型。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找工作难。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理论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学科。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学校应该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讲座;在一些自然科学中,专业学科也需要体现、渗透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让他们通过思考、体验、感悟,积累人生经验,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3.重视和挖掘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职业教育也不必然违背人文精神,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运用科学技术,来开展职业教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对立的,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注重了岗位技能的培训,但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掌握科学方法,更没有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这种状况已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在高职高专中开展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可以把科学知识的讲授与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
4.以人生观教育为核心,加强道德教育。目前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往往只强调有针对性地灌输,而没有注意立体地、全方位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只是把他们作为教育的对象,而没有重视其自我教育。因此,现在学校要做的就是确立一套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它必须以人生观为核心,然后延伸到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最大幸福是什么?”“怎样确立生活的理想?”等。如树立以“八耻八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为己任,激发活力,弘扬科学精神,以奋斗拼搏来实现自身价值,让学生在自我完善和为人类而献身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司晓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9).
[2]谭雪女.从大学生轻生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黄玉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教育探索,2006(12).
[关键词]和谐文化 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袁玉红(1968- ),女,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76-01
人文素质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换句话说,人文素质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引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我完善和为人类而献身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这种人文素质正在逐渐失落,甚至丧失,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缺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缺失,道德行为失范。
一、人文素质缺失现象透析
现代职业教育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这种定位确实很现实、很见效,但它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是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现代职业教育并没有把学生当做和谐的人来培养,而只当做“工具”、当做“人力”来“生产”。与此相联系,现代职业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同时,却在丧失它的广度(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在教育内容上,现代职业教育以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为主,只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授、岗位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科学语言、教学仪器、各种教具为最基本的中介物。这种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程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
从教育的发生来看,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教师、教育制度、教育措施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情况完全颠倒过来,教师成了主宰,学生则成了“工具”。教师掌握着标准答案,既是学生的道德和知识源泉,又成了标准、规范和秩序的化身。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由“人”变成“非人”,是一种“容器”、一种等待加工的“产品”。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使得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被荒废,再加上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缺乏、德育工作的弱化也间接导致了人文素质的每况愈下。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和谐之人,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首先,在人文的维度上,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及人生境界的润泽和点化。境界涉及真、善、美、圣等人生价值的甄辨与确认,所谓知识、智慧、身心健康只是从这里可能获得相当的价值自觉。知识应当是涵淹智慧的知识,智慧也应当是以正义、和谐、真、善、美、圣等价值为运作神经的智慧。其次,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善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能享受的人。最后,在教育的内容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学校不能只教给学生实用的知识,不能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总之,教育的人文内涵涉及人生理想追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自我实现的方方面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经济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育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德国人在总结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时,把广泛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当做“秘密武器”。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认为,资源匮乏的日本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其原因在于本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见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被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特别是在今天,科技的经济价值被利用得淋漓尽致。然而,西方社会并没有因为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变成人间天堂,相反却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年青一代道德水平普遍下降、责任感降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原因何在?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原因在于陷入破坏性物质追求的思潮之中,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商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泛滥,人们只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人文价值。学校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并没有给学生指明生活的方向。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准下降的事实。因此,人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
三、人文素质培育的途径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社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内部各部门齐抓共管与密切配合。季羡林先生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合作。”
1.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功能观应进一步明确。教育不仅仅具有显性的经济功能,还具有隐性的非经济功能。教育既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前者体现为发明技术、带动产业、准备人才,后者则跟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确立信心、丰富生活、和谐关系联系在一起。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其非功利性,注意了其短期的社会价值,而忘记了它的非功利性、长远性和未来性。尤其是教育人文价值的发挥和释放有一个过程。因此,应树立长远观念,调整教育期望值,克服目光短浅和急功近利。
2.要在职业教育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大力扶持人文科学的发展。目前,在高职改革中,语言学、文学、艺术理论等基础学科或限制招生,或改变方向,向应用学科转型。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找工作难。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理论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学科。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学校应该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讲座;在一些自然科学中,专业学科也需要体现、渗透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让他们通过思考、体验、感悟,积累人生经验,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3.重视和挖掘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职业教育也不必然违背人文精神,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运用科学技术,来开展职业教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对立的,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注重了岗位技能的培训,但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掌握科学方法,更没有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这种状况已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在高职高专中开展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可以把科学知识的讲授与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
4.以人生观教育为核心,加强道德教育。目前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往往只强调有针对性地灌输,而没有注意立体地、全方位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只是把他们作为教育的对象,而没有重视其自我教育。因此,现在学校要做的就是确立一套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它必须以人生观为核心,然后延伸到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最大幸福是什么?”“怎样确立生活的理想?”等。如树立以“八耻八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为己任,激发活力,弘扬科学精神,以奋斗拼搏来实现自身价值,让学生在自我完善和为人类而献身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司晓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9).
[2]谭雪女.从大学生轻生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黄玉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教育探索,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