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底国家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提出要通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的宏观经济背景及其政策内涵进行分析,得出要准确把握国家货币政策的这一方向性转变,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注意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强监管以及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几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央行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合。去年第四季度,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对外贸易遭受较大的冲击,出口增长明显放缓,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亏损加大,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世界资本市场普遍下跌,房地产市场剧烈震荡下行,国内经济下滑势头愈加明显。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重大转向。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如何科学把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及其科学内涵,同时有效的付诸实施,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十分重要。
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的宏观背景
去年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國务院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提出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调控目标,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进入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我国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央行开始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我国开始从稳健的货币政策时期转入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阶段。
二、正确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它既不同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也有别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不是两者的折中,而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复杂形势而选择实施的多目标的货币调控政策。
1 “适度宽松”并非宽松与从紧货币政策的折中。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在发生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采用的,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缩短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时间,拉动经济复苏目的。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是在经济显著减速或即将进人下降周期时,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维持经济增长动力,遏制经济下滑,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目的。两种货币政策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度”上有区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加上“适度”两个字是基于当前货币政策肩负着短期防通缩,长期防通胀的双重责任。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虽然进入了下行阶段,但金融市场并没有出现流动性枯竭状况,如果调整过度,很可能会带来各种的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旦遇到适宜的外在环境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如信用的过度扩张会制造资产泡沫,从而为金融安全与通货膨胀的抬头埋下巨大隐患。所以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可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效果。其次,与2008年上半年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相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尽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利率、汇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作用程度会有差别,但都会有所放松,以扩大信贷规模和降息为主基调的信贷政策与利率政策,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将承担着主要角色。
2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通常情况下货币当局把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由于四大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所以货币当局会根据具体经济形势有所取舍。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管理等,助力实现保增长大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舍弃其余的三大目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在充分考虑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处理好就业增长和维持物价稳定的关系。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又要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要着力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努力扩大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环境。货币政策之所以要提适度宽松,正是为了兼顾四大目标,它是一种多目标的货币政策。
三、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宏观大背景下作出的选择,要使得执行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切实有效,必须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保持政策传导的顺畅,实现调控最终目标;必须优化资金投向和加强信贷质量监管,保持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提高资金投放的针对性;必须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
1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长期以来我国受利率传导机制完善,外汇占款过多以及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影响,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与1997年以后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类似,当前的经济形势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了又一次极佳的改革机会。因此,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一是适时推进存贷款利率改革。通过取消或更加放宽贷款利 率下限,使优质客户获得低息贷款的话语权,解除央行对商业银行利差保护,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利率定价水平;通过建立成熟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有效改善不同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二是加快Shi-bor为货币市场利率基准的利率体系建设,着力打通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联通渠道,为数量型调控提供充分的交易基础。三是进一步开放农村、县域金融市场,积极建立和发展新的地方性、区域性、小型化金融组织,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结构,有效缓解信贷配给和抑制。四是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减轻对经济主体的干预程度,更加强调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五是加快社会保障体制体系建设,有效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通过消费信贷增长扩大消费内需。六是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开展金融市场创新,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水平。
2 优化资金投向,加强信贷质量监管。3月份人民币贷款继续保持高增态势且新增贷款再次创天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加上前兩个月新增贷款量,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如果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来估算,目前新增信贷已完成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从数据可以看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确保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足,对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在做到通过宏观调控保证市场所需的流动性充足以外,我们的货币政策应该将重点放在优化资金的投向上。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消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缓解优质企业由于外需的急剧减少而带来的暂时的流动性困难。随着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各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很多地方政府将前几年因规划、资金等原因而搁置的项目重新纳入本次投资规划,很多地方政府将计划在未来若干年内投资的项目都提前到今明两年进行。由于银行贷款猛增的势头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新开工项目过多,必将挤占在建项目资金,摊薄所有项目可用资金,反过来更加重了资金的不可持续性,导致将来的“半拉子”工程也会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信贷质量的监管,将资金投向引导到安全有效的投资项目,各金融机构也必须做好各项信贷的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杜绝将来大量坏账、呆账的产生,降低信贷风险。
3 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相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通过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了刺激经济、防止经济衰退,保证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然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取得预期效果,还有赖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只有两者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如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其资金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发行国债来筹得,适时降低存贷款利率,可以使国债票面利率相应降低,降低中央政府的投资成本;各地的投资计划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要通过银行贷款等形式进行筹措,降息可直接降低地方政府的筹资成本。筹资和投资成本的降低,自然会调动各地的投资积极性,进而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因此,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把握好其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还要搞好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助学、就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的信贷支持,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这就要求金融、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强联系,做好政策的协调配套,通过政策的组合配套,努力做到政策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央行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合。去年第四季度,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对外贸易遭受较大的冲击,出口增长明显放缓,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亏损加大,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世界资本市场普遍下跌,房地产市场剧烈震荡下行,国内经济下滑势头愈加明显。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重大转向。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如何科学把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及其科学内涵,同时有效的付诸实施,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十分重要。
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的宏观背景
去年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國务院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提出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调控目标,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进入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我国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央行开始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我国开始从稳健的货币政策时期转入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阶段。
二、正确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它既不同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也有别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不是两者的折中,而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复杂形势而选择实施的多目标的货币调控政策。
1 “适度宽松”并非宽松与从紧货币政策的折中。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在发生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采用的,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缩短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时间,拉动经济复苏目的。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是在经济显著减速或即将进人下降周期时,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维持经济增长动力,遏制经济下滑,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目的。两种货币政策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度”上有区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加上“适度”两个字是基于当前货币政策肩负着短期防通缩,长期防通胀的双重责任。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虽然进入了下行阶段,但金融市场并没有出现流动性枯竭状况,如果调整过度,很可能会带来各种的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旦遇到适宜的外在环境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如信用的过度扩张会制造资产泡沫,从而为金融安全与通货膨胀的抬头埋下巨大隐患。所以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可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效果。其次,与2008年上半年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相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尽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利率、汇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作用程度会有差别,但都会有所放松,以扩大信贷规模和降息为主基调的信贷政策与利率政策,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将承担着主要角色。
2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通常情况下货币当局把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由于四大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所以货币当局会根据具体经济形势有所取舍。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管理等,助力实现保增长大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舍弃其余的三大目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在充分考虑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处理好就业增长和维持物价稳定的关系。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又要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要着力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努力扩大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环境。货币政策之所以要提适度宽松,正是为了兼顾四大目标,它是一种多目标的货币政策。
三、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宏观大背景下作出的选择,要使得执行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切实有效,必须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保持政策传导的顺畅,实现调控最终目标;必须优化资金投向和加强信贷质量监管,保持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提高资金投放的针对性;必须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
1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长期以来我国受利率传导机制完善,外汇占款过多以及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影响,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与1997年以后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类似,当前的经济形势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了又一次极佳的改革机会。因此,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一是适时推进存贷款利率改革。通过取消或更加放宽贷款利 率下限,使优质客户获得低息贷款的话语权,解除央行对商业银行利差保护,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利率定价水平;通过建立成熟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有效改善不同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二是加快Shi-bor为货币市场利率基准的利率体系建设,着力打通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联通渠道,为数量型调控提供充分的交易基础。三是进一步开放农村、县域金融市场,积极建立和发展新的地方性、区域性、小型化金融组织,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结构,有效缓解信贷配给和抑制。四是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减轻对经济主体的干预程度,更加强调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五是加快社会保障体制体系建设,有效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通过消费信贷增长扩大消费内需。六是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开展金融市场创新,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水平。
2 优化资金投向,加强信贷质量监管。3月份人民币贷款继续保持高增态势且新增贷款再次创天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加上前兩个月新增贷款量,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如果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来估算,目前新增信贷已完成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从数据可以看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确保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足,对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在做到通过宏观调控保证市场所需的流动性充足以外,我们的货币政策应该将重点放在优化资金的投向上。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消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缓解优质企业由于外需的急剧减少而带来的暂时的流动性困难。随着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各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很多地方政府将前几年因规划、资金等原因而搁置的项目重新纳入本次投资规划,很多地方政府将计划在未来若干年内投资的项目都提前到今明两年进行。由于银行贷款猛增的势头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新开工项目过多,必将挤占在建项目资金,摊薄所有项目可用资金,反过来更加重了资金的不可持续性,导致将来的“半拉子”工程也会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信贷质量的监管,将资金投向引导到安全有效的投资项目,各金融机构也必须做好各项信贷的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杜绝将来大量坏账、呆账的产生,降低信贷风险。
3 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相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通过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了刺激经济、防止经济衰退,保证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然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取得预期效果,还有赖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只有两者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如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其资金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发行国债来筹得,适时降低存贷款利率,可以使国债票面利率相应降低,降低中央政府的投资成本;各地的投资计划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要通过银行贷款等形式进行筹措,降息可直接降低地方政府的筹资成本。筹资和投资成本的降低,自然会调动各地的投资积极性,进而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因此,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把握好其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还要搞好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助学、就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的信贷支持,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这就要求金融、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强联系,做好政策的协调配套,通过政策的组合配套,努力做到政策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