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笔谈——辛亥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开端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也是革命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间,以中华民族为基石的、统一的、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时代目标。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反思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民族国家的历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与教训,既是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深刻记忆,也是对百年前的这场伟大革命的最好纪念。本刊特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这个主题刊出六篇笔谈文章,从不同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中,既有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总体评判,也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建构问题上存在缺失的检讨,还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的具体研究。
其他文献
南京政府专员群体是国民党政权高级官员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与省、县及其中央政府的联系相当广泛,是国民党有意在其符合条件的官吏队伍中经过挑选的属于精干、能干以维护政权、沟通政令、督理地方的主官。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其创设的行政督察专员区制度本身,对国民党政权本身也必然产生影响。就以河南省专员群体为中心的考察来看,其群体的学历、经历、籍贯、年龄等方面情况表明,除个别外,这一群体的学历整体层次较高,政治与军事经历丰富,以本省籍人任职为主,年龄亦属适当,向上流动的渠道属于正常,是属于尽力维护其政权
拉丁美洲史的研究在建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开拓。本文主要谈一下关于拉美社会分期与社会性质的问题。这主要有:拉美古代文明的社会性质,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制帝国?拉美独立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时期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拉美独立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等等。
关涉中国报刊史的学术研究由来已久。自改革开放学术兴盛以来,与中国报刊史研究相关的著述越来越多。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报刊史研究的重视,目前在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学界,报刊史的研究日益凸显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不仅这一学术领域逐步形成了研究热潮,还引发了高层次学者的特别关注和理性思考。借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之机,我刊约请到国内历史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几位专家学者,
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中,在清末舆论界,无论是革命派、立宪派还是清廷控制的报纸,多有主张。倡导与美国结盟的清末朝野人士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驻外公使、东北官员、其他官员、立宪派分子、革命派分子等,朝野上下合奏出了一曲结盟美国的强音。尽管主张中美联盟的呼声很高,仍然有反对的声音,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梁启超。与清末舆论界大力鼓吹中美联盟相似,美国也多有赞成结盟的倾向。日本国内舆论有相当强的反对之声,其政府在外交方面也有应对,主要体现在促动主张中美联盟的我国驻美公使伍廷芳离任、封杀《民报》及与美国签定协议三事上。
学术史研究是最近一些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学术景观,目前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一些大部头的学术史专著,还是一些大规模的学术史丛书,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理论困惑,学术史研究仍然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阈。诸如什么是学术史?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分野?学术史的宗旨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学术功能或社会功能?做学术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等等,都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因此,本刊邀请国内相关学者以“学术史的写法”为题,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有兴趣的学者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学术史研
抽象地说,"学术"是由已知求未知以获取新知的过程和结果,"学术史"就是既往的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学术史研究"就是对已往学术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
一斯坦利·柯特勒(Stanley I.Kutler)退休前,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美国史与美国制度的讲座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法律史学家。他也是《美国历史评论》(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杂志的创建者,并长期任其主编。他还曾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史丛书》的顾问编辑。
“罗得岛问题”是产生:于二罗得岛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制宪运动中的一个有关“人民”变更政府的权利的问题。围绕该问题的争论既是革命时期政治辩论的延续,也是革命时期构建民主政治的继续和发展。罗得岛的改革派和反对派分别诉诸革命时期激进派和建国精英们的话语,对“人民主权”的含义、“多数统治”的限度,以及“人民”的革命权等美国代表制民主的若干根本问题做出了自己的阐释,而“罗得岛问题”的结果也表明,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美国民主的制度内涵和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民主集权制导人其党内政治生活。至1949年退据台湾前,国民党一直在党内和民众组织中倡行民主集权制。本文谨对国民党推行此制的情况、关于此制的解释及相关问题作一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