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象征与公众幻象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积弱几百年,多少代人都一直在希望国家强盛。强国需要榜样,需要象征,需要激励。
  侯德榜(一八九○——一九七四)就曾经是这样一个象征。他拥有众多头衔,曾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中国近代第一个大型民族化工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总经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工部副部长等,是集顶级学者、优秀企业家和政府高官等诸多角色于一身的精英人物。一九二六年以侯氏为技术核心的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该产品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一九三三年,他在美国出版《制碱》一书,揭开索尔维法的奥秘,引起世界学术界的关注;一九四三年他发明侯氏碱法,在工业上联合生产纯碱和化肥氯化铵,该方法克服了当时国际上工业制碱普遍采用的索尔维法的缺点,提高了原料利用率,简化了操作流程,到目前仍在使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下,侯德榜取得如此成就,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象征。
  国内公众对侯德榜作为强国象征的了解更多的来源于侯氏碱法,而且是被放大和修饰后的侯氏碱法。一九九○年邮电部发行了一枚邮票,图案主体是侯德榜肖像,背景则是侯氏制碱法的流程图与化学反应方程式。邮票设计者用紫灰混合色调烘托这位制碱技术权威在逆境中拼搏奋斗的精神。不仅一张邮票如此,在很多工具书和教科书中对侯德榜的介绍也是突出或是仅仅介绍侯氏制碱法。王宗华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大辞典》和陈少岚等编写的《新中国知识手册》等书中,都写着:“侯德榜:一九四一——一九四三年,发明侯氏制碱法”,仅此一句。似乎侯德榜的学术贡献都浓缩在发明侯氏碱法这一项成就之中。一九八六年王君瑞等编的《人名小词典》中则直接指出:“侯德榜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自一九六四年侯氏碱法在我国开始推广使用之后,中国社会语境下的侯氏碱法就一直被这般塑造,并广泛传播,大肆渲染。
  渲染之一,侯氏碱法经历的磨难。历史上伟大的科学成就常常是经历一番磨难才取得成功的,某些磨难被突显并加工成科学史中的“神话”。抗战时期原本在香港、上海和美国纽约三地进行的侯氏碱法初期试验,被描述成在既无设备又无原料的四川五通桥进行,那里是侯德榜所任职的永利公司抗战时期内迁的所在地。当时西方注重知识产权,正常的技术保密被描述成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歧视。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是侯德榜研制侯氏碱法的宝贵财富,而且,新技术的研制过程中,侯德榜大多时间身在美国,密切关注当时国际化工技术进展并能获得最新资料,同时期他发表在《海王》旬刊上的科技文章可以印证这一点。侯德榜带领永利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力图技术创新肯定艰苦,但他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制碱实践经验、没有技术资料的情况下,摸索索尔维法的过程其实更加艰辛!
  渲染之二,侯氏碱法的伟大。原本由永利命名的制碱法被描述成由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中国化学会,甚至是国际化工界命名的学术成果。联合制碱思想被夸大成完全是侯德榜的首创之举,事实上,在侯氏之前,德国和日本都尝试改进原有的制碱技术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侯德榜本人在其一九四二年《制碱》一书的修订版中对此也有客观评述;日本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使用非常类似于侯氏碱法的联合制碱方法,比中国在应用上还早了近十年。但是,这些内容在侯氏碱法的故事里很少被提及。一九四三年公布、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得以在工业上应用的侯氏碱法被绘声绘色地描述成发明之后就很快投入使用并技术输出到印度等国家。永利准备申请并最后取得专利权的侯氏碱法被描述成一旦发明成功就立即公之于众,让全人类共享其知识成就。目前只是在中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侯氏碱法还被放大成世界范围的普适技术。
  渲染之三,侯氏碱法获得的赞誉。一九三五年侯德榜获得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一枚荣誉金牌,这一荣誉被归功于他创立了侯氏碱法,尽管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二者完全没有关系——侯氏碱法是一九三九年才开始试验的。一九四三年侯德榜获得英国化工学会荣誉会员称号,同样这一荣誉也被归功到他创立了侯氏碱法,事实上他在获得这一荣誉时,侯氏碱法尚未对外公布,当时西方世界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凡此种种渲染,产生了很多误传,以致成为公众幻象。
  在中国人的强国之旅中,出现了自己独创的技术——侯氏碱法,这无异于一针强心剂,给国人极大的振奋和激励:中国人有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然而,实际上,国际化学化工界对侯氏碱法并不熟悉,目前西方国家也根本不使用这项技术,SCI检索中未发现任何关于侯氏碱法的论文或是引用。
  当然,国际学术界非常尊重侯德榜,不过,为侯氏赢得国际学术地位的并不是侯氏碱法,而是侯氏碱书——《制碱》(Manufacture of Sod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monia Process)。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工业技术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侯德榜揭开了索尔维法的奥秘,并于一九三三年用英文撰写出《制碱》一书。它系统地阐述了索尔维制碱工艺,成为国际化工技术的基础教程,这不仅对于中国的化学工业,而且对于世界化学工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际学术界认为《制碱》表明中国对索尔维制碱技术的掌握已经达到了同时代的国际水平,美国化学家E.O.威尔逊教授称“《制碱》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制碱》出版的规格很高,它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倡议出版的一套化学化工专著丛书中的一本。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世界化工界的广泛关注,权威的《科学》(Science)和《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等杂志对《制碱》第一版(一九三三)和修订版(一九四二)的出版都在新书讯息栏目及时给予报道。侯德榜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本著作可以说是对存心严加保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氨碱工业的一个突破。在以英文撰写的此类专著中或许是第一部。”
  再版的《制碱》根据后来的技术进展和读者反馈意见充实了很多内容,尤其是新增“氨碱法(也就是索尔维法)的改进和新发展”一章,介绍了国外关于氨碱法的各种改进,着重谈到德国法本公司(I.G.Farbenindustrie,A.G.)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的所谓“改良的索尔维法”和德国人提出的察安法(Zahn Process)。这是后来的侯氏制碱法的先声,也说明联合制碱思想非侯氏首创,侯氏本人早在一九四二年就坦诚地介绍了这些情况,可惜未被国人关注。
  国内唯一一篇详细介绍《制碱》的文章是郭如新的《〈纯碱制造〉的出版、作用及其深远影响》一文(他把《制碱》的书名翻译成《纯碱制造》,国内很多文献也如是翻译,实际上并不准确,soda一词就是碱的意思,而纯碱一般称为soda ash)。郭文中指出:《制碱》是有关氨碱法工艺专著和专利说明书的首引文献。一九六八年,德国工程师兰特(Rant)著述的《索尔维法制碱》(I.Rant Die,Erzeugung von Soda nach den Solvayverfahren)中则说道,《制碱》一书“水平较高,既有精辟的理论阐述,又有可作为依据的大量数据资料”。一九九二年,《天然碱:资源加工和应用》(D.E.Garratt.Natural Soda Ash: Occurrences,Processing and Use,1992)一书的作者美国教授加莱特(Garrett)认为侯德榜的《制碱》仍然是迄今为止有关索尔维法的最出色论著。
  从《制碱》一书被反复引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学术价值和在学界的地位。通过SCI检索,我们发现《制碱》自出版至今已被引用二十次。被引时间最早是一九三四年,最晚是二○○四年。引用的论文作者分别来自美国、意大利、波兰、印度、韩国、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可见影响范围之广。引用论文绝大部分(十九篇)还是集中在应用化学、化工领域。在现代科学界,相当多的科学专著发表后并没有任何人引用,或者一时被引用过后很快就被新的文献所淹没。科学注重的是创造新的实在知识。然而侯德榜一九三三年出版的著作,到二○○四年仍在引用,这足以说明其经典学术地位。
  然而,在国内的学术界和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制碱》一书的地位与影响又如何呢?SCI检索中,没有发现中国作者引用《制碱》;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我们发现《制碱》被引用仅有五次。学界尚且如此,国内普通公众对《制碱》更是陌生。侯氏碱书与侯氏碱法相比,几乎被湮没了。
  侯氏碱书毫不逊色于侯氏碱法,甚至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更大,在时间上《制碱》也比侯氏碱法要早得多,为什么它没有成为强国的象征?对公众来说,侯氏碱法应用于国内化工生产行业,制造出大量的纯碱,可视性很强,也易于理解。看得见的且易于理解的事物是最容易被接受和广泛传播的。《制碱》尽管在国际学界是经典之作,被反复引用,但它离公众太过遥远,国人厚“侯氏碱法”而薄“侯氏碱书”也就不难理解。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以来,国人一向注重器物层面的科学,近代“实业救国”的理念也是注重器物和技术。侯氏碱法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是我们所理解的器物层面的科学,充分满足了国人急功近利以求强国的心理。而《制碱》所反映的学术精神和它产生的学术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神层面的科学,国人不去关注,也不够重视。就侯德榜本人来说,他一向注重“科学救国”与“实业救国”相结合,强调实践基础上的学术研究。早在一九一八年,还是学生时代的侯德榜就认为“科学家也能将其所得施诸实用,即成工业家;工业家在其事业考求新法,发明新理亦称科学家,科学工业体同而用异耳”。侯氏早期的努力是在中国应用当时技术成熟的索尔维法。到了抗战时期,在索尔维法不适用的情况下,他才开始转入侯氏碱法的研制。可以看出,侯德榜希望尽量利用国外所受的科学教育振兴中国工业,虽然也注重创新,但不是刻意为创新而创新。
  我们固然应该重视器物层面的科学,应该重视技术创新,但绝不可因此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科学。如果国人的思想还是停留在洋务运动时期,连侯德榜在一九一八年的认识都达不到,那么,我们的强国之路就非常之远!
其他文献
《物权法》获得通过后,硝烟至少在公开层面上已经散去。在巩献田教授的公开信通过网络发布以前,《物权法》在起草过程中的争论主要是民法学界内部就有关具体的制度和技术问题所进行的温和切磋。以公开信为引爆点,借助于日渐发达的媒体特别是网络空间,社会各阶层几乎都卷了进来。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如何诠释《物权法》。而争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度诠释,诸如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富人、保护非法财产、两极分化、社会对立等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调频收音机时,旋到最左边,也就是中波最低频那个位置,巨大的噪音中,出现一段快速急转的旋律——“这里是自由中国之声”。  这个地方还经常出现一些歌曲,一个女人软绵绵、娇滴滴、麻酥酥的声音。有时,伴随着这歌声,男播音播着这样的新闻:“邓丽君小姐今天到金门前线劳军演出”,“邓丽君小姐期盼大陆的弟兄们投奔自由中国的怀抱”。  这完全是恐怖的经验。通常,一听到那怪异
为了实现梦想,20多岁的他参加了一档帮人圆梦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在录制现场,主持人问他:“请告诉我们,你的梦想是什么?”  “找,找一个地方,说,说相声……”他有些结巴,说话的时候,看上去还有些痛苦。主持人和现场观众都被弄蒙了——一个话都说不连贯的人,居然想说相声?  “你之前说过相声吗?”一脸疑惑的主持人委婉地问。  “是的,说过。”他努力地不让自己紧张,但额头却开始冒汗。  “在哪?”  “
职业追星族杨丽娟十二年如一日追刘德华,不惜全家举债从兰州追到香港,最终以其父跳海自杀而告一段落。 在这一不幸过程中,许多媒体推波助澜,如今悲剧虽已铸成,闹剧却还没有终止。杨丽娟和她的母亲仍然在全国观众面前在香港不停地寻找刘德华继续她们的追星事业。 这样的疯狂不但被刘德华本人痛斥为“不孝”,也受到许多观众的嘲笑谴责。   然而,看着杨家母女的凄惨状况,我却实在笑不出来。从某种意义说,她们并不可笑。不
读《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版)所收《柳如是别传缘起》一文,中引作者诗一首,其腹联两句为“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令人颇为费解。  今读黄裳先生《避讳的故事》(见《榆下杂说》)始知其中有隐可索。其文例举了避讳中的“一二近事”,其中一例即为陈先生此诗。其云:一九八○年初版的《寒柳堂集》的《寅恪先生诗存》中,亦将陈先生诗“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中之“砍”字以框框代之,并有编者
人物简介  郑荃,1950年生。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会长;国际提琴与琴弓制作大师协会常委。  郑荃最近在帮小提琴家吕思清修复一把小提琴。1987年,他们一个拿了国际小提琴演奏大赛第一名,一个拿了国际提琴制作大赛第一名。那一年吕思清17岁,郑荃37岁。  郑荃的办公室大约20平方米,办公桌和会客沙发之间用一个让人联想到小提琴的弧形阶梯隔开,有一种空间上的
张杰  在获奖感言中,张杰说他最想与家人分享这份喜悦,“多年来,他们一直陪伴着我,特别是我的父母亲,他们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培养了我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他最想与科研团队的成员们分享这份荣誉,“20多年来,我们一路走来,甘苦与共、情同手足,没有他们,我将一事无成”。此外,张杰也提到了物理学家的责任,他认为物理学家有责任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探索自然界最不可思议的奥秘。  如果
战国是一个巨变时代。但是,战国巨变的主体和主要动力是什么呢?于此我想我们将不得不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游士”——即在战国时期成为一个流动阶层的“士”的活动,尤其是他们“游仕”的活动。这个特征是与后代如此不同,甚至我倾向于将战国时代称之为一个“游士时代”。  所谓“士”,曾经是封建时代贵族的最下一级,但后来凡有一定技能的人——尤其是政治和文化涵义上的技能,这类人也都可以被称之为“士”。所谓“游”,一个
他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带着老娘一起生活。几年前,老娘患过脑血栓,说话口齿不清,也很健忘。好在,他妻子很贤惠,特意为婆婆请了保姆。一家人的日子本来过得很和睦,直到他们的儿子出生。  一天,保姆出去买菜了,等妻子回到家,发现熟睡的孩子不见了。她在屋里找了半天,都看不到孩子的踪影。突然,听到阳台有动静,她急忙跑过去:原来老太太把孩子放到了旧纸箱里,还用报纸盖着!  那天晚上,妻子向他讲了白天的事,他也不明
一  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说:“在瑞典,文化高于国家,文化高于君王”,因为与政治相比,文学总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二百年前,法国文豪巴尔扎克也说过:“作家的法则,作家所以成为作家,作家能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还要杰出的法则,就是由于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169页)《带灯》以其对于现实的坦诚勇敢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