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犯罪的时空模式是地理学"格局"和"过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城八区财产类犯罪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工具获取和处理空间数据,探讨城市犯罪的时空格局和时空模式,并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犯罪的时空模式是地理学"格局"和"过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城八区财产类犯罪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工具获取和处理空间数据,探讨城市犯罪的时空格局和时空模式,并建立时空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北京城市犯罪总体上呈现多中心分布格局,在商业繁华地带和对外交通运输区存在明显的高强度带;各种犯罪类型空间格局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城市犯罪嫌疑人数量存在季节分异特点,但同一区域的犯罪地点数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时空机制而言,场所的时空特征作用于财产犯罪参与者,进而作用于犯罪要素并影响犯罪实施成功与否,而不同类型的财产犯罪对场所时空特征要求不同,这些要求一旦与北京城市环境的特有属性耦合,便产生犯罪高发地段和高发时段,最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其他文献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
节庆作为特有的时间符号,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对于古代传统小说而言,《水浒传》中对节庆作了大量的描写,更具有现实性。作者详细的描绘了节庆中的各种风俗和节庆之
医疗社会保障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政府在其中责任重大。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由来已久,而且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政府对于建立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负有重大而复杂的
揭示过去100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充分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文献中的县(府、州、厅)级耕地面积记录,通过构建
抗日战争时期,中德关系经历了由冷淡和破裂的演变过程。中德经济、军火贸易是中德关系演变的根本动力;中德之间的矛盾是中德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德国内部的斗争是中德关系演
书法景观作为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是城镇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全球化城市景观更新背景下的演化特征规律,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问
《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环境观可概括为三部分 :人化、互融以及在人化与互融中达到的整合。用马克思的环境观考察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突出的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和酸雨4个生态环境要素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中关村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域的企业衍生、集聚与扩散因素,以及企业的异地发展和地区内的商业区化趋势进行了讨论。结论指出,中关村新技术集聚体是我
台湾电力公司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为解决夏季高峰电力紧缺状况,实施了一系列DSM电价措施,包括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电价、蓄冷中央空调电价等,通过这些措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