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歌可泣的江门五邑抗战史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江门五邑抗战史,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生动诠释。


  一、广泛组织发动民众,唤醒民族危亡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2年4月,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了9年,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1937至1938年,随着党组织的陆续恢复重建,中共江门地方组织深入广泛发动群众,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唤醒一切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群的民族危亡意识和民族自信,推动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成立于1938年11月的中共荷塘支部,组织以回乡青年学生和当地教师为骨干的宣传队,深入荷塘各乡村演戏、演讲、贴标语、出墙报,揭露日寇的种种暴行,号召群众团结起来,誓死保卫乡土、保护家园;开办妇女夜校,开设识字、算术等基本课程,讲解中国历史,教唱革命歌曲,传授战时救护知识和技术;进行抗日募捐等等。“日本鬼如果来,一定同他搏过,打死好过任他杀死。”对日寇恨之入骨的荷塘人民,尤其是青壮年,在日寇的铁蹄踏上五邑大地之前,在思想上就已经做好了与敌血战到底的准备。
  二、做活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中共中区特委(注:隶属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管辖新、鹤、台、开、恩、两阳等县。)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1939年4月江会沦陷至1940年上半年,加强统战工作,与地方当局、爱国开明人士及当地守军团结抗战,共同对敌。尤其是在新鹤抗日前线,深入城镇乡村广泛动员群众,帮助组织、建立民众抗日武装,带领群众展开了一次次保卫家园的斗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陷,遏制了日军的扩张行动,为鼓舞和推动粤中、五邑人民坚持抗日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重视在华侨、港澳同胞中开展抗日统战工作,致力于动员、争取和推动华侨、港澳同胞及国际友人支持和参加中国的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带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感召力的旗帜引领下,旅居世界各地的五邑籍华侨和港澳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正确主张,纷纷捐款捐物,回国回乡参军参战,掀起了支援祖国、支援五邑抗战的热潮。在中共江门地方组织的发动下,五邑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先后组织各种服务团、工作团,回到家乡参加抗战,如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二队、香港西江回国战地工作团等等。居住在粤中、五邑地区的侨眷、侨属,同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或参加当地的抗日救亡团体,带头献金捐银,筹集款物,支持抗日;或动员子女和亲属参军参战,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在五邑大地上,出现了全民抗战的生动局面。
  三、敌后抗日武装逐步成为五邑抗战的主要力量
  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发展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成为中国坚持抗战和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寸山河一寸血。江会沦陷后,中共中区特委布置五邑地方党组织及时派出党员,深入五邑各地乡村,以“抗先”队员为骨干成立抗日自卫队、壮丁队、护耕队等民众抗日武装,广泛发动群众投身到抗日大潮中去,如新会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区(荷塘)独立第二中队、三江乡抗日联防委员会及乡壮丁队(300多人)、开平长塘洞抗日自卫大队(70多人)等等。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粤中、五邑地区国民党当局一方面将驻守的正规军撤离五邑抗日前线,藏匿到肇庆七星岩一带山区;而留守的国民党广阳守备区指挥部,对日伪军的进犯闻风而逃,不作抵抗。另一方面勒令解散中共地方组织建立的抗日团体,如“抗先队”等,逮捕中共粤中、五邑地方组织领导人。粤中抗日斗争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
  为了把全区的抗日斗争坚持到底,中共江门地方组织积极贯彻上级党组织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顶逆流、战恶浪,深入敌后,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开辟、扩大抗日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粤中、五邑各地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力量迅猛发展。至1944年,先后组建了新(会)鹤(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从此,粤中区的抗日斗争,开始了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全面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阶段。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逐步成为江门五邑人民坚持抗战的主要力量。
  1945年1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复同意,活动于粤中区的抗日人民武装,用“人民解放军”名义,树独立旗帜,统一组建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并在鹤山宅梧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高举抗日旗帜,克服重重艰险,将部队发展至1400多人,开辟了大片抗日游击区,与日伪军作战15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日军兵力5000余人,为配合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为粤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写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有力佐证。
  历史可以警示当下,烛照未来。我们重温这段可歌可泣的江门五邑抗战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为了从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与力量,并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为打造“三门”、建设“三心”,推动“中国侨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共圆美好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D231;K263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626-3570(2016)-10-043-02  在迎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日子里,终于弄清了汕头市澄海区人王慰农从出家人到长征干部的史实,使所知潮汕人参加长征的老红军由原来的2人陈德(1914—1983,潮安县人)、李沛群(1908—1991,饶平县海山岛人)再增添了一位。因多种原因,潮汕史书对他失载。  出家人参加长征受重伤 
环境友好型纳菲尔钨合金电镀技术及应用单位:湖南大学,湖南纳菲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粤东北苏区更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红军长征首先顺利经过的省份。广东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广东曾是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粤东北部分区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广东组织率先举
1发病情况2007年5月,北安市种畜场某奶牛饲养户的5头奶牛中突然有2头2岁左右奶牛体温达到38.0~39.5℃,粪便较稀软,排粪次数增多,粪中带有大量的黑色血块或粘液,舌苔黄褐色,口内粘液较
在自焙炭砖生产、制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优质低灰高温电煅烧无烟煤为主要原料,以树脂、煤沥青的混合物为结合剂,加入适量的添加物,研制出焙烧温度低、透气度低、耐碱性能、抗铁
为加强与新媒体合作,不断提升广东党史部门资政育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拓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渠道,4月28日下午,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建伟应南方新闻网的邀请,前往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