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研究《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讨论如何使用直译法、替换法、加注法等方法把源语文化完整地传递给译语读者。本文对不同译本的翻译处理方法和其英汉文化的差异进行了探讨,既可认识到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其语言的影响,同时对文化翻译实践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文化视角 《红楼梦》 委婉语 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迫切需要理解、相互学习。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的习惯和信仰的综合,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融入了许多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红楼梦》中委婉语比比皆是,适用于不同文体、场合、感情色彩、人物身份等,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斑斓色彩。通过《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运用这一特定视角,可以窥见我们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和价值准则等文化内涵。对于《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译者的最高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再现原著……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模式都难以忠实地再现《红楼梦》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与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角探析他们对作品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以及将源语文化完整地传递给译语读者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翻译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翻译不再被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苏珊·巴斯内特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巴斯内特指出语言与文化间联系紧密,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巴斯内特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把翻译的目的定义为文化交流的需要,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也顺应了当代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委婉语就是语言使用者考虑到社会变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出于忌讳或礼貌,用委婉曲折、含蓄暗示的雅言通过一定的措辞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物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的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语言符号。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和交际技巧,委婉语可以满足特殊的社交需要,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渗透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生活和语言交际中,是人们在语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它的产生融合了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因此,在翻译文化内涵丰富的委婉语时,不仅要了解其定义、特征、表达方式和应用范围,还必须考虑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社会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所处的时代,以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翻译重点在于弥补源语与译语间的信息差,在保证语义忠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语体风格的统一,保留源语的隐讳委婉之意。
二、《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
文化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源语文字与文化内容进行深刻剖析,得其意、悟其神,然后用锤炼过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透过文化视角研究《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保留委婉色彩的译法。
1.直译法。由于各民族的禁忌与委婉心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相似的委婉说法。这就决定委婉语可以直译,而且直译往往应该是首选。杨译、霍译中都有很多通过直译字面保留原文委婉色彩的做法。
例(1)凤姐又笑道:“这是几天,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好的丢下什么戒指儿,汗巾儿,也未定。”(第21回)
霍译:Xi-Feng laughed,too,“He was nearly a fortnight outside.I wouldn’t bank on him having kept himself clean all that time.There might have been something left behind by one of his little friends:a ring or a sach or something.”
在这里,“难保干净”的言外之意是指贾琏与某女有不正当的关系,王熙凤很清楚他的为人,但是她没有抓住他的把柄。作为封建社会的妇人,她必须尊重她的丈夫,只是委婉地表达了此意。“干净”是指道德品质好,“相好的”婉指贾琏的情妇。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委婉义,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理解其言外之意。
例(2)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第29回)
杨译:Once I’ve closed my eyes and breathed my last...
霍译:I’ll be glad when I’ve drawn my last breath and closed my old eyes for the last time...
《红楼梦》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由于死者不同的年龄、身份地位,谈话者之间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谈话的不同语境等因素,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委婉语。据统计,在此书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达七十多种,因此译者在处理时需格外谨慎。此处,采取直译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很好地传达文化内涵及委婉意义,因此,两位译者都采取了直译法。
2.替换法。基于民族文化的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在意义上是相互对应的;但是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表达相同意义的意象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可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替换法进行翻译,也即将源语成语和谚语中的意象转换成译入语中约定俗成的形象,使得译语更加生动和地道,力求和源语在效果上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
例(1)(士隐)竟渐渐地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第1回)
杨译:...he began to look like a man with one foot in the grave.
霍译:...and gradually he began to betray the unmistakable symptoms of a decline.
此例中杨译和霍译都使用了英语中地道的表达法,来替换中文“来世”的表达,但其表达的效果与源语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语义还是语体都保留了对原文的忠实。
例(2)(贾蔷)仍是斗鸡走狗、赏花阅柳为事。
霍译:...cock-fighting dog-racing,and botanizing excursions into the Garden of Pleasure;...
此处霍克斯的翻译运用了委婉语“the Garden of Pleasure”,这是带有典型的西方色彩的委婉语,这种表达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就是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的,译文采用了归化的手法,这样更符合西方读者的口味,弥补了英汉双语的文化差异。
3.加注法。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不同,译文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为译语读者不能理解的事物,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语言特色,加注法可以弥补文化差异给译文带来的不足。
例(1)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第7回)
杨译:...day in and day out scratching in the ashes...(注释:A slang term for adultery between a man and his daughter-in-law.)
焦大仗着救过太爷有功,接着酒兴破口大骂,将贾家腐化堕落的丑事一并都说都出来。“爬灰”指的是翁媳之间的乱伦关系。杨译采取加注法,既保留了原文之“形”,同时又加了脚注对原文之“意”进行解释,弥补了译语相应词汇空缺带来的问题;而霍译纯粹直译“father-in-law poke in the ashes”,恐怕很少有读者能懂。
例(2)王熙凤对贾母说:“……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第22回)
杨译:“...look,aren’t all of us your children?Is Pao-yu the only one who’ll 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① that you keep everything for him?”
①Mount Wutai was holy Buddihist mountain.
此例中的委婉语源于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如圆寂、归寂、归真、灭度、迁化、顺世等。“上五台山”已成为“死后登仙成佛”的代指。杨译在文化信息的传递上是准确的,对“Mount Wutai”的脚注正是中国文化内容的必要解释,同时“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n”这一表达更是译出了上五台山“成仙成佛”这一内涵。因此,杨译既满足了语际连贯的原则,即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加脚注使英语读者能够理解“上五台山”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二)去掉委婉色彩,直译本义的译法。
社会生活中由于价值观念和习惯认识上的差异,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很不一样,各国人民所忌讳的行为和词语也差别很大,委婉语的使用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一种文化中存在的某些委婉语词在另一种文化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婉转说法,这时,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而代换互译又容易将译语文化色彩强加入源语文化中去。如果在译语文化中无法找到与源语文化相对应的说法,这时,语义的忠实性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译者不妨采用意译法,直接用和源语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词汇、句法来译出原文的真正含义。
例(1)林如海捐棺扬州城。(第14回)
杨译:Lin Ruhai dies in Yangzhou.
例(2)真真物在人亡了!
杨译:The handiwork remains though the maker’s gone.
“捐棺”、“物在人亡”的意思中国人一看就能明白,但如果采取直译法,英语读者肯定会觉得一头雾水。如果用替换法,采用英语中相应的委婉表达法,在委婉语气的保留方面,确实不失为良策,但由于英文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说法远远不如汉语丰富,因此,杨译、霍译在很多地方都采取了直译本义的做法。
三、结语
从“文化翻译观”看委婉语的翻译问题,通常情况下翻译中要保留其委婉色彩。在《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中,杨译和霍译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但由于文化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忠实,两译本也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但这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情况。对于具有较强民族特征的委婉语,在翻译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表达它在源语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委婉语的翻译不应是语言层面上的直译甚至死译,而必须兼顾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将具体的文化语境考虑在内,通过文字向读者输送有关文化的内容,减少文化信息的损失,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把原文传递到译文的文化信息作为当前翻译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Hawkes,D.(trans.)The Story of Stone[M].Penguin Books,1975.
[2]Yang Xianyi
关键词: 文化视角 《红楼梦》 委婉语 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迫切需要理解、相互学习。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的习惯和信仰的综合,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融入了许多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红楼梦》中委婉语比比皆是,适用于不同文体、场合、感情色彩、人物身份等,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斑斓色彩。通过《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运用这一特定视角,可以窥见我们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和价值准则等文化内涵。对于《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译者的最高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再现原著……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模式都难以忠实地再现《红楼梦》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与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角探析他们对作品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以及将源语文化完整地传递给译语读者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翻译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翻译不再被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苏珊·巴斯内特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巴斯内特指出语言与文化间联系紧密,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巴斯内特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把翻译的目的定义为文化交流的需要,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也顺应了当代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委婉语就是语言使用者考虑到社会变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出于忌讳或礼貌,用委婉曲折、含蓄暗示的雅言通过一定的措辞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物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的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语言符号。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和交际技巧,委婉语可以满足特殊的社交需要,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渗透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生活和语言交际中,是人们在语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它的产生融合了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因此,在翻译文化内涵丰富的委婉语时,不仅要了解其定义、特征、表达方式和应用范围,还必须考虑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社会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所处的时代,以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翻译重点在于弥补源语与译语间的信息差,在保证语义忠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语体风格的统一,保留源语的隐讳委婉之意。
二、《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
文化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源语文字与文化内容进行深刻剖析,得其意、悟其神,然后用锤炼过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透过文化视角研究《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保留委婉色彩的译法。
1.直译法。由于各民族的禁忌与委婉心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相似的委婉说法。这就决定委婉语可以直译,而且直译往往应该是首选。杨译、霍译中都有很多通过直译字面保留原文委婉色彩的做法。
例(1)凤姐又笑道:“这是几天,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好的丢下什么戒指儿,汗巾儿,也未定。”(第21回)
霍译:Xi-Feng laughed,too,“He was nearly a fortnight outside.I wouldn’t bank on him having kept himself clean all that time.There might have been something left behind by one of his little friends:a ring or a sach or something.”
在这里,“难保干净”的言外之意是指贾琏与某女有不正当的关系,王熙凤很清楚他的为人,但是她没有抓住他的把柄。作为封建社会的妇人,她必须尊重她的丈夫,只是委婉地表达了此意。“干净”是指道德品质好,“相好的”婉指贾琏的情妇。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委婉义,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理解其言外之意。
例(2)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第29回)
杨译:Once I’ve closed my eyes and breathed my last...
霍译:I’ll be glad when I’ve drawn my last breath and closed my old eyes for the last time...
《红楼梦》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由于死者不同的年龄、身份地位,谈话者之间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谈话的不同语境等因素,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委婉语。据统计,在此书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达七十多种,因此译者在处理时需格外谨慎。此处,采取直译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很好地传达文化内涵及委婉意义,因此,两位译者都采取了直译法。
2.替换法。基于民族文化的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在意义上是相互对应的;但是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表达相同意义的意象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可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替换法进行翻译,也即将源语成语和谚语中的意象转换成译入语中约定俗成的形象,使得译语更加生动和地道,力求和源语在效果上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
例(1)(士隐)竟渐渐地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第1回)
杨译:...he began to look like a man with one foot in the grave.
霍译:...and gradually he began to betray the unmistakable symptoms of a decline.
此例中杨译和霍译都使用了英语中地道的表达法,来替换中文“来世”的表达,但其表达的效果与源语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语义还是语体都保留了对原文的忠实。
例(2)(贾蔷)仍是斗鸡走狗、赏花阅柳为事。
霍译:...cock-fighting dog-racing,and botanizing excursions into the Garden of Pleasure;...
此处霍克斯的翻译运用了委婉语“the Garden of Pleasure”,这是带有典型的西方色彩的委婉语,这种表达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就是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的,译文采用了归化的手法,这样更符合西方读者的口味,弥补了英汉双语的文化差异。
3.加注法。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不同,译文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为译语读者不能理解的事物,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语言特色,加注法可以弥补文化差异给译文带来的不足。
例(1)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第7回)
杨译:...day in and day out scratching in the ashes...(注释:A slang term for adultery between a man and his daughter-in-law.)
焦大仗着救过太爷有功,接着酒兴破口大骂,将贾家腐化堕落的丑事一并都说都出来。“爬灰”指的是翁媳之间的乱伦关系。杨译采取加注法,既保留了原文之“形”,同时又加了脚注对原文之“意”进行解释,弥补了译语相应词汇空缺带来的问题;而霍译纯粹直译“father-in-law poke in the ashes”,恐怕很少有读者能懂。
例(2)王熙凤对贾母说:“……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第22回)
杨译:“...look,aren’t all of us your children?Is Pao-yu the only one who’ll 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① that you keep everything for him?”
①Mount Wutai was holy Buddihist mountain.
此例中的委婉语源于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如圆寂、归寂、归真、灭度、迁化、顺世等。“上五台山”已成为“死后登仙成佛”的代指。杨译在文化信息的传递上是准确的,对“Mount Wutai”的脚注正是中国文化内容的必要解释,同时“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n”这一表达更是译出了上五台山“成仙成佛”这一内涵。因此,杨译既满足了语际连贯的原则,即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加脚注使英语读者能够理解“上五台山”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二)去掉委婉色彩,直译本义的译法。
社会生活中由于价值观念和习惯认识上的差异,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很不一样,各国人民所忌讳的行为和词语也差别很大,委婉语的使用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一种文化中存在的某些委婉语词在另一种文化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婉转说法,这时,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而代换互译又容易将译语文化色彩强加入源语文化中去。如果在译语文化中无法找到与源语文化相对应的说法,这时,语义的忠实性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译者不妨采用意译法,直接用和源语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词汇、句法来译出原文的真正含义。
例(1)林如海捐棺扬州城。(第14回)
杨译:Lin Ruhai dies in Yangzhou.
例(2)真真物在人亡了!
杨译:The handiwork remains though the maker’s gone.
“捐棺”、“物在人亡”的意思中国人一看就能明白,但如果采取直译法,英语读者肯定会觉得一头雾水。如果用替换法,采用英语中相应的委婉表达法,在委婉语气的保留方面,确实不失为良策,但由于英文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说法远远不如汉语丰富,因此,杨译、霍译在很多地方都采取了直译本义的做法。
三、结语
从“文化翻译观”看委婉语的翻译问题,通常情况下翻译中要保留其委婉色彩。在《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中,杨译和霍译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但由于文化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忠实,两译本也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但这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情况。对于具有较强民族特征的委婉语,在翻译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表达它在源语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委婉语的翻译不应是语言层面上的直译甚至死译,而必须兼顾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将具体的文化语境考虑在内,通过文字向读者输送有关文化的内容,减少文化信息的损失,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把原文传递到译文的文化信息作为当前翻译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Hawkes,D.(trans.)The Story of Stone[M].Penguin Books,1975.
[2]Yang Xi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