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偌大的一间屋子,挤满了脚夫、导游、官员、闲人、警察和观光客,闹哄哄的活像一座市场。
对我来说,早在好几个星期以前,东方世界就已经展现在我眼前了。即使在希腊,我就已经感觉到,欧洲在我眼前逐渐隐没、消失。希腊的食物甜腻腻的,充满东方风味,有些我小时候曾经品尝过,希腊的街巷到处张贴着印度电影海报——据说,希腊观众最欣赏的是一位名叫娜吉丝的印度女明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希腊人热情好客,颇有东方人之风。对我来说,希腊之旅是为埃及之旅做准备。埃及——黄昏的亚历山大港,宛如一座亮晶晶、无比壮阔的大拱门矗立在冬季的海洋上防波堤外,细雨雰霏, 前任国王的白色游艇悄没声息,幽然浮现碧波中;骤然间,码头上响起一阵喧闹声,成群身穿脏兮兮无领长衫的男子仿佛听见信号似的,纷纷拔起腿来,叫嚷着、争吵着,唧唧喳喳,争相爬上一艘已经满载乘客的轮船。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而不是在希腊,东方世界正式展现在我眼前:脏乱、盲动、喧嚣、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你突然发觉,四海之内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随时都会被人摸走。
就在这种地方,你体会到向导的重要性。这种人了解本地习俗,能够帮你摆平一切问题,连那些印刷粗糙、文法不通的表格和申请书,他都看得懂。“我教你怎么填!”在海关大楼,向导指着表格对我说。偌大的一间屋子,挤满了脚夫、导游、官员、闲人、警察和观光客,闹哄哄的活像一座市场。一个希腊难民凑到我耳朵旁悄声说:“听着!他们打算今晚下手打劫观光客。”他——我的向导——却指着表格上那条标明“日期”的虚线,吩咐我说“在这儿填写‘一部柯达照相机’。”然后他又指着“签名”那一栏命令我:“在这儿填写‘未携带黄金、首饰或宝石’。”我提出异议。他说:“填!”从他口里说出来,这个字听在我耳中却蛮像阿拉伯文的。这位向导个头高大,脸色阴沉,带着几分好莱坞式的邪气。他头上戴着一顶土耳其毡帽,手里握着一根藤杖,不停敲打着他的大腿。我遵照他的指示把表格填妥。他这一招还真管用。“现在——”向导脱下他头上那顶绣着“旅行社”字样的毡帽,换上另一顶代表“某旅馆”的帽子,对我说“现在咱们到旅馆去吧。”
此后,一幅接一幅景象次第展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以前只在书本上认识的东方世界。在我心目中,每一幅景象都是一个新发现,头一遭,看见那被无数照片和文章描绘得神秘兮兮的阿拉伯无领长衫,活生生地穿在街头那些男人身上,对我来说,不啻是一种启示。在那间年华老去、风光不再却依旧充满旧王朝遗风的旅馆,我嗅到了印度种姓阶级制度的气息。那位年纪颇为老迈的法国侍应生,只负责招呼客人;替他跑腿打杂端盘送碗的是一群头戴毡帽、腰缠束腹带、眼神忧伤、一个劲儿绷着脸闷声不响的黑人小厮。旅馆大厅聚集着成群身穿花哨制服的黑人服务生,不停钻进钻出,忙得不亦乐乎。跨出旅馆大门,来到街上,你所期待的那个东方世界豁然展现在你眼前:面黄肌瘦的儿童、脏乱、疾病、向观光客讨取小费的一声声哀唤、沿街叫卖的小贩、四处兜售不知什么票券的黄牛、一抬头就可以瞥见的伊斯兰教寺院尖塔。城中随处可见帝国主义遗留的痕迹:暗沉沉、冷清清、四面嵌着玻璃的欧洲风格商店;在发廊里,满脸哀伤的法国美容师压低嗓门说,市面上再也找不到法国香水了,只好将就使用味道浓郁的埃及香水;市场上,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商人以轻蔑的口吻,谈论“在地人”——他说他不信任这帮人,除了他的助手,而后者却背着他的主子悄悄告诉我,总有一天,黎巴嫩人和欧洲人全都会被驱逐出埃及这个国家。
景象一幅接一幅,你以前在书本上读到的东方世界,如今一一浮现在你眼前。在开往埃及首都开罗的火车上,坐在走道对面的那位先生忽然清起喉咙来,一连咳了两声。他鼓起腮帮子,用他那根无比灵活的舌头,把嘴里那团浓痰卷成一颗小球,然后伸出拇指和食指,从嘴洞中撮出这颗痰球,凑上眼睛,仔细观赏了好一会儿,才把它放在手心上缓缓揉搓着,直到它消失。这位男士身穿三件式西装,身边放着一架晶体收音机,开得震天价响。开罗到了!东方集市的万种风情豁然展露在眼前:堆满垃圾的狭窄街巷即使在冬天也臭烘烘的;栉比鳞次的小店摆满各种仿冒品;熙来攘往的人群;满街汽车喇叭齐鸣,让原本已经够刺耳的喧嚣声,变得更加令人难以消受;颓败的中世纪建筑物,一幢一幢,依旧矗立在瓦砾堆中,四处散布着青绿色和宝蓝色瓷砖,让人联想起那早已经消失的“美”和“秩序”的时代——一座座水晶喷泉旁进行的一桩桩风流韵事,唉,在那个其实也不怎么讲求秩序的时代,也许真的发生过吧。
市场中有一个补鞋匠。头戴白色瓜皮小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钢框眼镜,颏下蓄着一部花白胡须,脸庞上布满皱纹——这位仁兄应该摆个姿势,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张照片:双手灵巧、一脸坚毅的东方匠人。我的鞋底松脱了,走起路来啪嗒啪嗒响。能不能帮我修补一下?他蜷缩着身子坐在人行道上,低头干活,听我这么一问才抬起头来,眯起眼睛瞄了瞄我的鞋子、长裤和雨衣:“五十披亚斯德。”我说:“四十。”他点点头,伸出手来脱下我的鞋子,然后拿起一把铁锤,二话不说,就开始把一根长达一英寸的铁钉敲进我的皮鞋。我慌忙伸手抓住鞋子;他笑了笑,一手举起铁锤,一手抓住鞋子不放。我使劲一扯,他终于松手。
埃及的金字塔早已沦为公共厕所——这点,旅游指南之类的书当然不会提起。四处人潮汹涌:导游、“看守人”、骆驼夫和成群男孩(他们的驴子全都名为“威士忌加苏打”)。讨取小费的哀唤声此起彼落:爸客施舍!爸客施舍!(Bakshish!Bakshish!)“进来喝杯咖啡吧!我可不是要你买东西哦。我只是想跟您聊聊。尼赫鲁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咱们何妨坐下来谈谈,交换交换意见。我是大学毕业生耶!”我赶忙搭乘空荡荡的巴士回到亚历山大港,提早两天,登上那艘希腊货轮。
接下来就是一段烦闷而漫长的航程:一个又一个非洲海港,看起来就像辽阔的大路边缘一块块小空地。就在这儿,你终于领悟到,尽管埃及有很多黑人,但它并不是真正的非洲:尽管街上到处可见伊斯兰教寺院的尖塔和阿拉伯男人的无领长衫,埃及毕竟不是东方——她是欧洲的最后疆界。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男人们身上披着的无领长衫显得干净许多,簇新的美国轿车满街奔驰,十分招眼。当局不准我们登岸。我们只好待在船上,眺望吉达港码头上的风光。一只只骆驼和山羊,被一艘艘脏兮兮的不定期货轮上的起重机和吊钩,卸落到码头上,斋月即将结束,这些畜牲将被宰杀,让人们解馋。高高悬吊在半空中,骆驼们惊慌失措,只管拼命伸张它们那突然变得毫无用处的四肢,降落到地面时——有时轻轻的,有时砰然一声——它们赶紧蹲伏下身子,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朝伙伴们跑过去,挨挨擦擦,互相抚慰。港中一艘汽艇突然失火。我们的轮船拉起警报。不过几分钟,好几辆救火车就赶到现场。我们船上一个年纪轻轻的巴基斯坦学生说:“独裁政府办事可真有效率啊。”
我们已经接触过非洲,但船上竟然有四位乘客还没打黄热病预防针。从巴基斯坦传出的天花,这阵子正在英国蔓延;我们担心,轮船抵达卡拉奇港口,会遭受巴基斯坦当局刁难。进港后,一群官员爬上船来,接受船长招待,几杯酒下肚,检疫的程序也就豁免了。然而,在孟买港口,印度官员却滴酒不沾,连船长敬奉的一杯可口可乐也没喝完呢。他们感到很抱歉,但那四位没打预防针的乘客必须被送到圣克鲁兹的隔离医院,否则,咱们这艘船就得停留在外港啰。这四个乘客中,有两位是船长的父亲和母亲。这一来,我们只好待在外港啦。
这是一段非常缓慢的航程。我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虽然挺复杂,却也十分肤浅。但它毕竟是东方之旅的一段必要的序曲。见识过开罗的市场,卡拉奇的街市风光就不会让人感到格外惊讶。在这两个城市,人们都管“小费”叫“爸客施舍”。气候的转变非常急速——从地中海的冬天,骤然转换成红海的溽暑——其他改变则缓慢得多。从雅典到孟买路上你会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逐渐转变,你会发现一种对你来说崭新而陌生的权威和服从。欧洲人的身材容貌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非洲人的体形和五官,然后,经闪族聚居的阿拉伯半岛,融入亚利安人种控制的那一部分亚洲地区。一路上你看到的人类,仿佛缩小了、变形了;他们一路跟着你,伸出手来苦苦哀求你赏几个钱。我的反应只能用“歇斯底里”来形容。生平第一次,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高尚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容人侵犯,因此,在恐惧心理驱使下,我对那些人的态度显得颇为凶暴、残忍。至于我究竟透过谁的眼光,看待东方世界,这一点都不重要,这会儿,我还没有时间和工夫从事这样的反省。
唉,肤浅的印象,过度的反应。轮船终于抵达孟买,停泊在外港。我伫立甲板上,眺望着泰姬玛哈旅馆背后的落日,心里想:如果孟买只是这段航程中我们经过的许多港口中的一个,高兴时上岸走走,探险一番,不高兴时就待在船上,不去理睬它,那该多好啊。
对我来说,早在好几个星期以前,东方世界就已经展现在我眼前了。即使在希腊,我就已经感觉到,欧洲在我眼前逐渐隐没、消失。希腊的食物甜腻腻的,充满东方风味,有些我小时候曾经品尝过,希腊的街巷到处张贴着印度电影海报——据说,希腊观众最欣赏的是一位名叫娜吉丝的印度女明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希腊人热情好客,颇有东方人之风。对我来说,希腊之旅是为埃及之旅做准备。埃及——黄昏的亚历山大港,宛如一座亮晶晶、无比壮阔的大拱门矗立在冬季的海洋上防波堤外,细雨雰霏, 前任国王的白色游艇悄没声息,幽然浮现碧波中;骤然间,码头上响起一阵喧闹声,成群身穿脏兮兮无领长衫的男子仿佛听见信号似的,纷纷拔起腿来,叫嚷着、争吵着,唧唧喳喳,争相爬上一艘已经满载乘客的轮船。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而不是在希腊,东方世界正式展现在我眼前:脏乱、盲动、喧嚣、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你突然发觉,四海之内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随时都会被人摸走。
就在这种地方,你体会到向导的重要性。这种人了解本地习俗,能够帮你摆平一切问题,连那些印刷粗糙、文法不通的表格和申请书,他都看得懂。“我教你怎么填!”在海关大楼,向导指着表格对我说。偌大的一间屋子,挤满了脚夫、导游、官员、闲人、警察和观光客,闹哄哄的活像一座市场。一个希腊难民凑到我耳朵旁悄声说:“听着!他们打算今晚下手打劫观光客。”他——我的向导——却指着表格上那条标明“日期”的虚线,吩咐我说“在这儿填写‘一部柯达照相机’。”然后他又指着“签名”那一栏命令我:“在这儿填写‘未携带黄金、首饰或宝石’。”我提出异议。他说:“填!”从他口里说出来,这个字听在我耳中却蛮像阿拉伯文的。这位向导个头高大,脸色阴沉,带着几分好莱坞式的邪气。他头上戴着一顶土耳其毡帽,手里握着一根藤杖,不停敲打着他的大腿。我遵照他的指示把表格填妥。他这一招还真管用。“现在——”向导脱下他头上那顶绣着“旅行社”字样的毡帽,换上另一顶代表“某旅馆”的帽子,对我说“现在咱们到旅馆去吧。”
此后,一幅接一幅景象次第展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以前只在书本上认识的东方世界。在我心目中,每一幅景象都是一个新发现,头一遭,看见那被无数照片和文章描绘得神秘兮兮的阿拉伯无领长衫,活生生地穿在街头那些男人身上,对我来说,不啻是一种启示。在那间年华老去、风光不再却依旧充满旧王朝遗风的旅馆,我嗅到了印度种姓阶级制度的气息。那位年纪颇为老迈的法国侍应生,只负责招呼客人;替他跑腿打杂端盘送碗的是一群头戴毡帽、腰缠束腹带、眼神忧伤、一个劲儿绷着脸闷声不响的黑人小厮。旅馆大厅聚集着成群身穿花哨制服的黑人服务生,不停钻进钻出,忙得不亦乐乎。跨出旅馆大门,来到街上,你所期待的那个东方世界豁然展现在你眼前:面黄肌瘦的儿童、脏乱、疾病、向观光客讨取小费的一声声哀唤、沿街叫卖的小贩、四处兜售不知什么票券的黄牛、一抬头就可以瞥见的伊斯兰教寺院尖塔。城中随处可见帝国主义遗留的痕迹:暗沉沉、冷清清、四面嵌着玻璃的欧洲风格商店;在发廊里,满脸哀伤的法国美容师压低嗓门说,市面上再也找不到法国香水了,只好将就使用味道浓郁的埃及香水;市场上,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商人以轻蔑的口吻,谈论“在地人”——他说他不信任这帮人,除了他的助手,而后者却背着他的主子悄悄告诉我,总有一天,黎巴嫩人和欧洲人全都会被驱逐出埃及这个国家。
景象一幅接一幅,你以前在书本上读到的东方世界,如今一一浮现在你眼前。在开往埃及首都开罗的火车上,坐在走道对面的那位先生忽然清起喉咙来,一连咳了两声。他鼓起腮帮子,用他那根无比灵活的舌头,把嘴里那团浓痰卷成一颗小球,然后伸出拇指和食指,从嘴洞中撮出这颗痰球,凑上眼睛,仔细观赏了好一会儿,才把它放在手心上缓缓揉搓着,直到它消失。这位男士身穿三件式西装,身边放着一架晶体收音机,开得震天价响。开罗到了!东方集市的万种风情豁然展露在眼前:堆满垃圾的狭窄街巷即使在冬天也臭烘烘的;栉比鳞次的小店摆满各种仿冒品;熙来攘往的人群;满街汽车喇叭齐鸣,让原本已经够刺耳的喧嚣声,变得更加令人难以消受;颓败的中世纪建筑物,一幢一幢,依旧矗立在瓦砾堆中,四处散布着青绿色和宝蓝色瓷砖,让人联想起那早已经消失的“美”和“秩序”的时代——一座座水晶喷泉旁进行的一桩桩风流韵事,唉,在那个其实也不怎么讲求秩序的时代,也许真的发生过吧。
市场中有一个补鞋匠。头戴白色瓜皮小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钢框眼镜,颏下蓄着一部花白胡须,脸庞上布满皱纹——这位仁兄应该摆个姿势,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张照片:双手灵巧、一脸坚毅的东方匠人。我的鞋底松脱了,走起路来啪嗒啪嗒响。能不能帮我修补一下?他蜷缩着身子坐在人行道上,低头干活,听我这么一问才抬起头来,眯起眼睛瞄了瞄我的鞋子、长裤和雨衣:“五十披亚斯德。”我说:“四十。”他点点头,伸出手来脱下我的鞋子,然后拿起一把铁锤,二话不说,就开始把一根长达一英寸的铁钉敲进我的皮鞋。我慌忙伸手抓住鞋子;他笑了笑,一手举起铁锤,一手抓住鞋子不放。我使劲一扯,他终于松手。
埃及的金字塔早已沦为公共厕所——这点,旅游指南之类的书当然不会提起。四处人潮汹涌:导游、“看守人”、骆驼夫和成群男孩(他们的驴子全都名为“威士忌加苏打”)。讨取小费的哀唤声此起彼落:爸客施舍!爸客施舍!(Bakshish!Bakshish!)“进来喝杯咖啡吧!我可不是要你买东西哦。我只是想跟您聊聊。尼赫鲁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咱们何妨坐下来谈谈,交换交换意见。我是大学毕业生耶!”我赶忙搭乘空荡荡的巴士回到亚历山大港,提早两天,登上那艘希腊货轮。
接下来就是一段烦闷而漫长的航程:一个又一个非洲海港,看起来就像辽阔的大路边缘一块块小空地。就在这儿,你终于领悟到,尽管埃及有很多黑人,但它并不是真正的非洲:尽管街上到处可见伊斯兰教寺院的尖塔和阿拉伯男人的无领长衫,埃及毕竟不是东方——她是欧洲的最后疆界。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男人们身上披着的无领长衫显得干净许多,簇新的美国轿车满街奔驰,十分招眼。当局不准我们登岸。我们只好待在船上,眺望吉达港码头上的风光。一只只骆驼和山羊,被一艘艘脏兮兮的不定期货轮上的起重机和吊钩,卸落到码头上,斋月即将结束,这些畜牲将被宰杀,让人们解馋。高高悬吊在半空中,骆驼们惊慌失措,只管拼命伸张它们那突然变得毫无用处的四肢,降落到地面时——有时轻轻的,有时砰然一声——它们赶紧蹲伏下身子,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朝伙伴们跑过去,挨挨擦擦,互相抚慰。港中一艘汽艇突然失火。我们的轮船拉起警报。不过几分钟,好几辆救火车就赶到现场。我们船上一个年纪轻轻的巴基斯坦学生说:“独裁政府办事可真有效率啊。”
我们已经接触过非洲,但船上竟然有四位乘客还没打黄热病预防针。从巴基斯坦传出的天花,这阵子正在英国蔓延;我们担心,轮船抵达卡拉奇港口,会遭受巴基斯坦当局刁难。进港后,一群官员爬上船来,接受船长招待,几杯酒下肚,检疫的程序也就豁免了。然而,在孟买港口,印度官员却滴酒不沾,连船长敬奉的一杯可口可乐也没喝完呢。他们感到很抱歉,但那四位没打预防针的乘客必须被送到圣克鲁兹的隔离医院,否则,咱们这艘船就得停留在外港啰。这四个乘客中,有两位是船长的父亲和母亲。这一来,我们只好待在外港啦。
这是一段非常缓慢的航程。我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虽然挺复杂,却也十分肤浅。但它毕竟是东方之旅的一段必要的序曲。见识过开罗的市场,卡拉奇的街市风光就不会让人感到格外惊讶。在这两个城市,人们都管“小费”叫“爸客施舍”。气候的转变非常急速——从地中海的冬天,骤然转换成红海的溽暑——其他改变则缓慢得多。从雅典到孟买路上你会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逐渐转变,你会发现一种对你来说崭新而陌生的权威和服从。欧洲人的身材容貌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非洲人的体形和五官,然后,经闪族聚居的阿拉伯半岛,融入亚利安人种控制的那一部分亚洲地区。一路上你看到的人类,仿佛缩小了、变形了;他们一路跟着你,伸出手来苦苦哀求你赏几个钱。我的反应只能用“歇斯底里”来形容。生平第一次,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高尚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容人侵犯,因此,在恐惧心理驱使下,我对那些人的态度显得颇为凶暴、残忍。至于我究竟透过谁的眼光,看待东方世界,这一点都不重要,这会儿,我还没有时间和工夫从事这样的反省。
唉,肤浅的印象,过度的反应。轮船终于抵达孟买,停泊在外港。我伫立甲板上,眺望着泰姬玛哈旅馆背后的落日,心里想:如果孟买只是这段航程中我们经过的许多港口中的一个,高兴时上岸走走,探险一番,不高兴时就待在船上,不去理睬它,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