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现代的修辞话语与性别重构——以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为例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剧作中少见的不以缔结婚姻为结局的喜剧,但尚无研究将其对喜剧传统的刻意背离置于文艺复兴修辞话语中进行系统考察.本文从早期现代英国人文主义修辞教育和宫廷修辞传统出发,探究该剧如何戏剧化地再现了修辞与文艺复兴时期阶层流动、政治参与及性别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语言修辞与性别权力之间建立起联系,该剧呈现出映射、戏仿甚至介入现实政治的能量,因此是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修辞话语之间展开对话的一个例证.
其他文献
清代画家石涛的《东坡诗意图册》,在画面呈现与诗意阐释上别具新意,为今人探讨苏轼诗歌的视觉阐释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石涛对苏轼诗歌的描绘与表现,展示出较为明显的"争胜"意识:他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一方面将苏轼诗境巧妙转化为视觉画面,另一方面注重表现苏轼诗中不易具象化的视觉细节与感知,深度发掘视觉表现的感染力和创造性,既实现东坡诗意的扩展与衍生,又为画面注入诗性品格与追求,开拓出新的审美领域.与此同时,藉由诗意图册的创作,石涛用视觉形式回应并强化了苏轼的艺术主张,传达出对苏轼艺术精神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拈取"幽寻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艺话语的形成是合力而不是单一元素作用的结果.它包括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这种合力构成的国家话语各元素之间存在相互牵制、相互补台以及相互对话协商的关系,这可以看作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基于对国家话语的理解去看新中国文学对国家话语的反应与反馈,可以触摸到新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并总结出其四个显著特征:与时代同步的鲜明色彩;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方式;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与英雄主义浪漫气质的弥漫;民族化、大众化与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创造.以此为启发,面向未来,可以将国家
期刊
印度赋彩方法对中古中国艺术家重新思考视觉艺术的本质,曾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在敦煌莫高窟数百年的壁画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壁画基底从一个位于人物四周或背后的,服务画面中人物、建筑等具体形象的"环境"或者虚拟的"某处",逐渐获取了一个独立地位,并开始与具体形象相互竞争.意义含混的基底渐渐变为清晰的地面线甚至是大地,最终演变为今日所见的敦煌青绿山水.走近这一青绿色彩盛宴可以发现,青绿除了它所表现的大地、山水等事物之外,还是一种氛围和情绪,其背后潜藏着人类绘画艺术创作中的基本命题,也生动地展示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
期刊
伴随晚清以来"文艺下移"思潮,"可歌之诗"与"不可歌之诗"的分层烙印被不断放大,最终凝定成以"诗乐相和"立足民间,推动文艺、文明进步的历史认识.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出现的"新诗入乐"主张与实践,指向重构现代诗乐关系的终极目标.但文艺界必须面对新诗入乐的"合法性"问题:一是新诗、新乐的西方背景能否衔接本国歌诗传统,二是诗乐相和与诗乐独立的冲突.相应的解决之道是,强调历史的突变特征,并超越历史逻辑建立诗乐与人类生命的美学连接.音乐家也创作了数量丰富的新歌诗作品,并通过组织社团、举办音乐会、出版刊物等方式推动传
期刊
"作者"是古代文学研究赖以建基的重要概念之一,文本的权属和个体性是其核心义素.其单一性特点与早期文献复杂的成书状况存在矛盾.在中国早期文本的解释体系中,文本的公共性是更为重要的问题,个体性的作者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首先,作者是传统文道关系的中介,古人往往穿过作者而建立文和道的直接联系,作者在其中好像是透明的;其次,古典解释传统更偏重于文本的功能,并因此有了"情境取义"的解释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者也是近乎透明的存在.文学史研究导源于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思潮,与欧洲文化变革有密切关系,其方法更适用于国别文
期刊
在先后经历了印刷媒介和影像媒介的世代之后,我们遭遇了电子游戏的世代.电子游戏世代的基本特征是在电子游戏的动作和经历中进行对世界和自我的建构.玩家通过宁芙化身体,感知和体验不同于肉身感知的经历,这使在现实世界中被自我的意识所压抑的冲动,在游戏世界中得以逃逸.这种逃逸解构了同一性的自我,走向德勒兹和加塔利意义上的逃逸的生成.进而,这种逃逸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被视为不可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虚幻的梦境,而是我们宁芙化的身体建构出来的多元的异托邦.这就是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它指向走出生命政治的规训、实
期刊
元代玄教宗师吴全节的系列像、赞,是由其本人用三十余年时间礼请元代文坛、政坛、学界、书画界精英协同制作的,记录了吴全节主持国家祭祀进而跻身政坛的儒道功业,塑造了吴全节的"儒仙"形象,具有行迹图和祖师图的属性.像、赞制作揭示了元代文学的如下特质:元代文坛文学、绘画、书法"三位一体"、以艺文为交游手段的创作景观;元代文坛精英政治境遇的卑微和人生的无奈;元代文坛精英对儒道情怀的体认与推崇.这些特质与中国文学、书法、绘画在元代的独特发展密切相关,更与元代特殊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度、族群等级制度、荐举制度等对作家生存
期刊
马克·吐温的太平洋书写中对麻风病、种族杂糅和宗教"文明"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作家同美国在包括夏威夷在内的亚太地区殖民扩张问题上的共谋;其中神秘的"夏威夷小说"折射出吐温对种族杂交导致的身份认同与权力僭越问题的焦虑,作品"未直言的秘密"即吐温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为核心的"海洋天命"论.吐温在批评英国教会的"文明"政策的同时却对美国传教士对夏威夷"文明"的贡献赞赏有加,目的是试图削弱英国在夏威夷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为美国攫取夏威夷的殖民统治权推波助澜.
本文尝试从贝克特于1930年代思想形成期接触的思想文化网络中,发掘其作品中的石头、泥土等自然意象存在的缘由与意义.本文认为,贝克特在叔本华哲学、佛教、现象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影响下,通过在意识世界中保留几种特定的自然意象来展望一种超越人类自然感知的宇宙本体论,这种宇宙本体论不仅解构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二分法,更体现了人类与非人的深度融合.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是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关押西方侨民时间最长,人数和国家最多的地方。其故事以学术论文、回忆录、纪录片等多种媒体形式予以报道。在此类报道文献中,一些重要的史料信息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文献,就被关押西方侨民的确切人数、国别和职业等史料信息进行再考证,以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