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是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向人们展示美好的未来,它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学科之一。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科时,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和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史的巧妙合理的讲解,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兴趣,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收集和处理生物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生物学史有的既体现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又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还能使学生养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
  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清楚,却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使酶的研究工作更进了一步。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得出结论酶是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了酶的初步定义。使人们对酶的认识形成统一的观点,并指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对酶的认识进行了完善,形成完整的理论,即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总结人们的认识过程:
  发现问题→提取物质→物质本质→得出定义→补充完善(完整理论)
  (1773年)(1836年)(1926年)(20世纪30年代)(80年代)
  通过学习酶的发现,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明确科学家对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要用开放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对待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光合作用的发现: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组分的观点。这一观点统治西方将近2000年。这也是人们对光合作用的最早的认识。
  1648年,海尔蒙特的盆栽柳树实验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他所做的柳树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水的参与,也是生物研究上划时代的工作。向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人们的研究提出了方向。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他并不知道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过程所起的关键作用。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问题更加具体化。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an Ingenhousz)重复了上述实验,并进一步证实光照是这一实验成功的秘诀,即光照是植物放氧的先决条件。
  1782年,日内瓦教师塞尼比尔(J.Senebier)发现经煮沸过的水中放入绿叶时,即使光照充足也不能收集到氧气。只有在水中通入CO2后,才能看到气泡(O2)出现。因此,他认为植物在光照下,为了产生O2就必须有CO2的存在,O2是来自CO2的。指出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而且CO2也是产物氧气的来源。
  1804年,法国科学家德·索叙尔(de Saussure)通过定量植物所吸收的CO2,释放的O2及植物体的增加量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用CO2与H2O在植物体内合成有机物质,并产生与CO2大致相等体积的O2。他提出,CO2和H2O是植物体有机物质的来源。即两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天竺葵做材料实验得出结论:天竺葵的叶子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同时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为淀粉(糖类)。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实验说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有力地说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Hill)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受体(A)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此反应称为希尔反应。氢受体有2,6—二氯酚靛酚、苯醌、NADP+和NAD+等。说明氧气是水的光解过程产生的,为人们研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实验有力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根据科学的发展进程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即:
  光能
  CO2 + H2O*→(CH2O)+O2*
  叶绿体
  通过对几个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难、科学方法的重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理念,当今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生物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因此,“以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与科学方法的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其他文献
教学是抽象、枯燥的,但是数学学习过程却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生命规则。因此,学数学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对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也是对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创设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浓厚的数学情感感染学生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对人生的积极情感,教师首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感,并学会表达数学情感。数学情感是指对数学的专业兴趣,它代表着情感的动机功能。在
摘要: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不同的人才需求,影響并产生了不同的语文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作为启蒙主义的语文教材,又一次分担了任务。  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
高效课堂,其要义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通过每一节课,使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所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所要解决的就是“教”与“学”二者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要革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鸠占鹊巢”的误区,推行“先学后教”、“以学评教”、“以学定教”的模式建构及理念。  初探课改,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研讨、
摘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初始科目,小学语文教学承载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功能,而在此过程中,情感教学又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和深入研究、探讨情感教学的方法、途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其思想境界、情感世界得以升华,真正达到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 教育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它各门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
摘要:学生动手操作,是在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层开思维,他们总是同时思考着如何摆放、如何分析、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在操作中所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及时推动着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学生通过数物对应的数可以深刻地认识数的意义;借助小棒的分、合、移、拆、凑、摆等操作,更易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整数四则运算;一些集合形体的特征及求积计算
摘要:生物课程是中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受传统中考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普及,亦给高中生物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高中生物 现状 方法  一、分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高中生物课堂关于教师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高中生物课堂教育现状不是让人特别满意,往往会出现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譬如老师讲课只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大纲任务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