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6年后,在一片肃穆的墓园里,她和飞虎队员张大飞再次重逢。只不过,往日那个拥她入怀的英俊青年,如今却成了黑色大理石碑上的一个名字。那天,阳光灿烂,她站在石碑旁拍照留念,无限温馨。
“伤心当年过巨流,镇日兵戈战未休。”
2010年,86岁的台湾学者齐邦媛在内地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巨流河》。巨流河,是辽河的旧称,也是齐邦媛东北家乡的母亲河。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的第一段爱情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1934年,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笔拨款,在北平(今北京)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随着华北局势的紧张,两年后,中山中学迁至首都南京郊外的板桥镇。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乡沦陷,亲人离散,无家可归。每到星期天,许多孩子就被齐邦媛的哥哥(当时也在中山中学读书)带到宁海路的家中吃饭。张大非是其中的一个。
1937年的大年初二,张大非和齐邦媛哥哥回家。那天下了雪,很冷,屋里生了火。在母亲的问起下,张大非说起了自己的身世。齐邦媛永远记得那个夜晚——一个18岁的男子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在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
从此,张大非经常去齐邦媛家。有一次,他带来一本小小的、镶了金边的《圣经》,说那是他惟一的依靠。直到多年之后,齐邦媛才明白,为什么他落寞中,总有一种和平和宁静。
南京的生活,是短暂的宁静。
一天中午,齐邦媛和哥哥,还有他的几个同学去爬附近的小山。“下午四点钟开始下山的时候,突然起了风,我比他们下山时走得慢,渐渐一个人落后了。哥哥和那些大男生已跑下山,我仍在半山抱着一块小岩顶,进退两难。山风吹着尖锐的哨音,我在寒风与恐惧中开始哭泣。这时,我看到张大非在山的隘口回头看我。天已渐渐暗了,他竟然走回头,往山上攀登,把我牵下山。到了隘口,他用学生的棉大衣裹住我三十多公斤的身躯,说:‘别哭,别哭,到了大路就好了。’”
那一刻,齐邦媛永远记住了他眼中的温情和关怀。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两人的再次见面,已经是1937年10月。
南京遭到轰炸,齐邦媛和家人乘船撤往汉口。在船上,齐邦媛母亲旧症复发,到汉口下船时已经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祸不单行,齐邦媛的妹妹也吐泻不止,医生诊断是急性肠炎。
“舅舅随后出去,定了一大一小两个棺材,又定了孝服,等回到医院,母亲心跳已弱,他对着母亲喊,你不能死啊,你的孩子都这么小,你不能死啊。”
齐邦媛就站在病房门口,听着舅舅的呼唤,寒冷、孤单、惊恐,一齐袭上心头。
这时,她突然看见张大非从大门进来,跑着过来,齐邦媛刚停的眼泪又倾泻而出,对他说:“妹妹死了,我妈也要死了!”
“他对我说:‘我已经报名军校,改名叫大飞,十一点钟要去码头集合,临走一定要看看妈妈,你告诉哥哥,我能写信时会立刻写信给你们。’接着。他拿出一个小包放在我手里说:‘你好好保存着吧,这是我要对你说的话。’然后他疾步走出了医院大门。”
那是一本全新的《圣经》,扉页上有一段话,其中一句让齐邦媛深感温暖——“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母亲最终转危为安。
战局异常惨烈,国军节节败退,国土接连沦丧。很快,武汉危急,齐邦媛一家又转往湖南的湘乡。两个月后,齐邦媛收到张大飞的信,第一句便问母亲的“身体如何?”他还说起参军的原因:报效国家,为父亲复仇。
此后,齐邦媛一家辗转桂林、贵州,最后在“陪都”重庆安顿下来。
齐邦媛和张大飞的通信一直没断,两人几乎无话不谈,诗词、理想、人生……
在张大飞信中,齐邦媛得知他投军后,以优包哎绩人选空军军官学校12其月,毕业后参加了重庆上空的保卫战,接着加入“飞虎队”。
“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张大飞写给齐邦媛的信,都是浅蓝色的航空信纸,装在浅蓝色的信封里。
1943年4月的重庆。19岁的南开中学高三学生齐邦媛正在准备报考大学。一天黄昏,一个小女孩跑来对齐邦媛说,有人在操场等你。
“我出去,看到他由默林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多年以后,齐邦媛禁不住喟叹:“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那年夏天,齐邦媛考人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大学时光,情愫萌生。同样浅蓝色的航空信纸,内容却多了一分牵挂。一次“落地”(平安归来),张大飞难掩相思,写道:“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么爱你,多么想你!”
但两人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齐邦媛这边,生活虽然艰苦,却弦歌不歇:而张大飞那边,每天都面临血淋淋的宣誓,每次出任务,都在生死线上徘徊。
最坏的结果,在胜利前夕到来。
1945年6月,离日军投降还有两个月。月初,齐邦媛收到了一封哥哥的来信,两页纸。信中说,张大飞在5月18日豫南会战时掩护友机,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
齐邦媛的家,是张大飞的战时通信地址。张大飞牺牲后,航空队害来一个很大的包裹,用美军的帆布袋装着,里面是齐邦媛写给张大飞的一百多封信。
“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看到月亮又大又亮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哥哥的信中,还附有一封信,是张大飞写给哥哥的诀别信。“那天看到她自南开的操场走来,我竟然在惊讶中脱口而出说出心意,我怎么会终于说我爱她呢?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
“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八年血战,终得惨胜。
那天,重庆陷入狂欢,万人空巷,所有人都跑上街头,互相拥抱,又跳又笑,声嘶力竭地唱:“山川壮丽,国旗飞舞……”盛大的火炬游行燃亮了所有的街道。
齐邦媛也拿着火把向大街跑去,队伍走到以前的南开中学校门,灯火通明中,她一下想起当年在操场上,张大飞穿着军雨衣向她走来。
这一瞬间,齐邦媛突然感到万声俱灭,她再也不能忍受拥挤的人群,她一个人穿过校园,找到回家的小径,一边跑一边哭,火把早已熄灭,回家看到满脸惊讶的母亲,她说:“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
那天过后,齐邦媛郑重地把两人所有的来信都包在一起,她想,总有一天她会坚强起来,再好好看看。没想到第二年,在一次迁移中,这些信却不慎遗失,这成了齐邦媛心中永远的痛。
在那年11月,齐邦媛成为一名基督徒——她经过长期思考后,决定以这样严肃的方式,永远地纪念张大飞。
此后齐邦嫒的一生,成了那个时代颠沛流离的缩影。国共内战期间,她去了台湾,在大学里任教,嫁人生子。岁月流逝,她成了知名的学者。再之后……齐邦媛的故事,似乎到这就可以结束了。
但冥冥之中,似乎真有天意。1999年5月,齐邦媛去南京,偶然在地图上看到,南京有一座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她让出租车师傅带自己过去看看。
56年后,在这片肃穆的墓园里,她和张大飞再次重逢。只不过,往日那个拥她入怀的英俊青年,如今却成了黑色大理石碑上的一个名字。
“张大飞,上尉,辽宁营口人,一九一八年生,一九四五年殉职。”
那天,阳光灿烂,齐邦媛站在石碑旁拍照留念,无限温馨。
“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相关链接
飞虎队,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又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二战期间,由美国飞行教官克菜尔·李·陈纳德招募美国飞行人员在中华民国成立的空军部队,在中国、缅甸等地抗击日本侵略军。因其鹰翅虎头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首而得名“飞虎队”。1942年7月,“飞虎队”奉命解散后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
“伤心当年过巨流,镇日兵戈战未休。”
2010年,86岁的台湾学者齐邦媛在内地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巨流河》。巨流河,是辽河的旧称,也是齐邦媛东北家乡的母亲河。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的第一段爱情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1934年,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笔拨款,在北平(今北京)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随着华北局势的紧张,两年后,中山中学迁至首都南京郊外的板桥镇。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乡沦陷,亲人离散,无家可归。每到星期天,许多孩子就被齐邦媛的哥哥(当时也在中山中学读书)带到宁海路的家中吃饭。张大非是其中的一个。
1937年的大年初二,张大非和齐邦媛哥哥回家。那天下了雪,很冷,屋里生了火。在母亲的问起下,张大非说起了自己的身世。齐邦媛永远记得那个夜晚——一个18岁的男子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在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
从此,张大非经常去齐邦媛家。有一次,他带来一本小小的、镶了金边的《圣经》,说那是他惟一的依靠。直到多年之后,齐邦媛才明白,为什么他落寞中,总有一种和平和宁静。
南京的生活,是短暂的宁静。
一天中午,齐邦媛和哥哥,还有他的几个同学去爬附近的小山。“下午四点钟开始下山的时候,突然起了风,我比他们下山时走得慢,渐渐一个人落后了。哥哥和那些大男生已跑下山,我仍在半山抱着一块小岩顶,进退两难。山风吹着尖锐的哨音,我在寒风与恐惧中开始哭泣。这时,我看到张大非在山的隘口回头看我。天已渐渐暗了,他竟然走回头,往山上攀登,把我牵下山。到了隘口,他用学生的棉大衣裹住我三十多公斤的身躯,说:‘别哭,别哭,到了大路就好了。’”
那一刻,齐邦媛永远记住了他眼中的温情和关怀。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两人的再次见面,已经是1937年10月。
南京遭到轰炸,齐邦媛和家人乘船撤往汉口。在船上,齐邦媛母亲旧症复发,到汉口下船时已经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祸不单行,齐邦媛的妹妹也吐泻不止,医生诊断是急性肠炎。
“舅舅随后出去,定了一大一小两个棺材,又定了孝服,等回到医院,母亲心跳已弱,他对着母亲喊,你不能死啊,你的孩子都这么小,你不能死啊。”
齐邦媛就站在病房门口,听着舅舅的呼唤,寒冷、孤单、惊恐,一齐袭上心头。
这时,她突然看见张大非从大门进来,跑着过来,齐邦媛刚停的眼泪又倾泻而出,对他说:“妹妹死了,我妈也要死了!”
“他对我说:‘我已经报名军校,改名叫大飞,十一点钟要去码头集合,临走一定要看看妈妈,你告诉哥哥,我能写信时会立刻写信给你们。’接着。他拿出一个小包放在我手里说:‘你好好保存着吧,这是我要对你说的话。’然后他疾步走出了医院大门。”
那是一本全新的《圣经》,扉页上有一段话,其中一句让齐邦媛深感温暖——“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母亲最终转危为安。
战局异常惨烈,国军节节败退,国土接连沦丧。很快,武汉危急,齐邦媛一家又转往湖南的湘乡。两个月后,齐邦媛收到张大飞的信,第一句便问母亲的“身体如何?”他还说起参军的原因:报效国家,为父亲复仇。
此后,齐邦媛一家辗转桂林、贵州,最后在“陪都”重庆安顿下来。
齐邦媛和张大飞的通信一直没断,两人几乎无话不谈,诗词、理想、人生……
在张大飞信中,齐邦媛得知他投军后,以优包哎绩人选空军军官学校12其月,毕业后参加了重庆上空的保卫战,接着加入“飞虎队”。
“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张大飞写给齐邦媛的信,都是浅蓝色的航空信纸,装在浅蓝色的信封里。
1943年4月的重庆。19岁的南开中学高三学生齐邦媛正在准备报考大学。一天黄昏,一个小女孩跑来对齐邦媛说,有人在操场等你。
“我出去,看到他由默林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多年以后,齐邦媛禁不住喟叹:“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那年夏天,齐邦媛考人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大学时光,情愫萌生。同样浅蓝色的航空信纸,内容却多了一分牵挂。一次“落地”(平安归来),张大飞难掩相思,写道:“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么爱你,多么想你!”
但两人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齐邦媛这边,生活虽然艰苦,却弦歌不歇:而张大飞那边,每天都面临血淋淋的宣誓,每次出任务,都在生死线上徘徊。
最坏的结果,在胜利前夕到来。
1945年6月,离日军投降还有两个月。月初,齐邦媛收到了一封哥哥的来信,两页纸。信中说,张大飞在5月18日豫南会战时掩护友机,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
齐邦媛的家,是张大飞的战时通信地址。张大飞牺牲后,航空队害来一个很大的包裹,用美军的帆布袋装着,里面是齐邦媛写给张大飞的一百多封信。
“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看到月亮又大又亮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哥哥的信中,还附有一封信,是张大飞写给哥哥的诀别信。“那天看到她自南开的操场走来,我竟然在惊讶中脱口而出说出心意,我怎么会终于说我爱她呢?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
“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八年血战,终得惨胜。
那天,重庆陷入狂欢,万人空巷,所有人都跑上街头,互相拥抱,又跳又笑,声嘶力竭地唱:“山川壮丽,国旗飞舞……”盛大的火炬游行燃亮了所有的街道。
齐邦媛也拿着火把向大街跑去,队伍走到以前的南开中学校门,灯火通明中,她一下想起当年在操场上,张大飞穿着军雨衣向她走来。
这一瞬间,齐邦媛突然感到万声俱灭,她再也不能忍受拥挤的人群,她一个人穿过校园,找到回家的小径,一边跑一边哭,火把早已熄灭,回家看到满脸惊讶的母亲,她说:“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
那天过后,齐邦媛郑重地把两人所有的来信都包在一起,她想,总有一天她会坚强起来,再好好看看。没想到第二年,在一次迁移中,这些信却不慎遗失,这成了齐邦媛心中永远的痛。
在那年11月,齐邦媛成为一名基督徒——她经过长期思考后,决定以这样严肃的方式,永远地纪念张大飞。
此后齐邦嫒的一生,成了那个时代颠沛流离的缩影。国共内战期间,她去了台湾,在大学里任教,嫁人生子。岁月流逝,她成了知名的学者。再之后……齐邦媛的故事,似乎到这就可以结束了。
但冥冥之中,似乎真有天意。1999年5月,齐邦媛去南京,偶然在地图上看到,南京有一座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她让出租车师傅带自己过去看看。
56年后,在这片肃穆的墓园里,她和张大飞再次重逢。只不过,往日那个拥她入怀的英俊青年,如今却成了黑色大理石碑上的一个名字。
“张大飞,上尉,辽宁营口人,一九一八年生,一九四五年殉职。”
那天,阳光灿烂,齐邦媛站在石碑旁拍照留念,无限温馨。
“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相关链接
飞虎队,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又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二战期间,由美国飞行教官克菜尔·李·陈纳德招募美国飞行人员在中华民国成立的空军部队,在中国、缅甸等地抗击日本侵略军。因其鹰翅虎头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首而得名“飞虎队”。1942年7月,“飞虎队”奉命解散后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