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受社会极大关注的医疗改革新方案没能提交到全国两会上讨论,这种结果令盼望以久的各界人士大为失望。中国医疗改革从1994年开始至今已有10多年,然而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则出现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表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就像一个人身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至为关键。为此,中国极其期待医疗卫生体制的变革。呼唤医疗公益性、呼唤医药分开、呼唤中西医并重。
医疗改革方案为什么千呼万唤迟迟难以露面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张超中博士,从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医改涉及方方面面。许多部门需要协调。新医改能否顺利出台,关键是要有完善的体制建设为改革铺路。
医疗公益性“大手术”需大“输血”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老百姓最终期盼的。保障全体居民能够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为了弥补由于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而减少的收入,保障医院基本运行,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表示。 “以药补医政策。要逐步改革。今后要通过增加财政补贴、调整某些医疗服务收费的办法。来补偿公益性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人才的培养及一些政策性的亏损。2008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资金支持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7亿人,7.3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针对城镇非从业人员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也从今年开始在317个城市全面铺开。可见医疗公益性承担的费用数额是巨大的。同时,医改前民营医院也在呼唤“国民待遇”,真可谓僧多肉少。今年。中央财政还将安排832亿元投入卫生改革发展、完备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并布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这两张“网”,真正实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向医疗公益性的大“输血”。
新的医疗方案一个关键点就是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加大财政投入。使它们真正成为公益性的医疗机构,但目前我国离公益性还相差很远。大医院能否走向公益性,一直是各界对医改方案关注的焦点之一。受财力水平影响,在中国现阶段由政府把大医院都“包”起来,全都变成公益性的,也是不现实的。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对基层医院基本医疗的覆盖,虽然这对国家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但这是绝对需要的。对大医院的公益性应逐步采取强化的方式。
医疗改革是个复杂、艰难的问题。由于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医药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使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的责权利很难划分清楚。即将出台的医疗改革新方案就是要改四不分为“四个分开”。“四个分开”是涉及医药关系调整、部门利益调整的难点,也是医改整体突破的关键点。
医疗改革是个世纪性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医疗改革不可能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对于新医改。需要逐步解决。如何搞好医疗体制改革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只有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好医疗机构及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公立医疗机构真正体现公益性。
“医药分开”医疗改革最敏感的神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早已提出了医疗机构要实行四个分开。即“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与其它三个分开相比, “医药分开”是最难操作的。
现在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卖药。其直接原因是国家允许医院以批发价进药。以零售价出售给患者,赚取15%的批零差价。这是国家为替代财政补助不足而给予的政策性补偿。结果药品越贵,医院得到的利润就越多;医院欢迎高价药而排斥低价药;药商为了打进医院药房。竞相提高药价,医疗腐败和坑民行为应运而生。医院药价比药店价格高出几倍、几十倍已成普遍现象。
医药不分家的现状如不改变,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部分经济困难的患者看不起病,还严重败坏了医德医风,致使医患纠纷不断,而最终受害的是广大老百姓。实行“医药分开”,可以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降低医院在药品采购中的腐败成本,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因此,“医药分开”是降低百姓看病负担。解决看病贵的必由之路。
然而。切断了“药补医”的链条,要么国家把医疗服务价格放开,要么财政把这15%的药品加价收入全部包干给医院。“但现在县级财政一般都比较困难。指望财政补贴最终可能会失望,”一些地方医院担心县财政“兜底”能力,如果没有解决好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医药分开对医疗服务行业将是摧毁性的打击。医院如何生存?医生如何生活?
安徽省芜湖市政府酝酿了一套“医药分开”的改革模式。即成立全国首家药品管理中心和调配中心,该中心制定出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在网上招标、采购各医院所用药品。配送各个医院。但有专家担心,“该药管中心会变成一个新的垄断机构,权力集中到一个政府部门,更容易出现腐败空间,同时又增加了行政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建议,用“药品直供”推动“药品直降”,探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6年武汉市开展“武汉市普爱医院药品直供”试点改革:通过依法竞标,选择供应能力充足的大型药品批发企业,从生产厂家直接配送或进行药品一级批发,全面负责医院的药品供应。这种方法改变了原来由50多家医药公司分散供药的方式,直供后,药品价格降幅明显。截至2007年12月。医院门诊每人次药费比上年同期下降达21.6%,住院病人每床日药费下降36.4%。同时这项改革切断了医药购销之间的利益链,探索了从源头治理商业贿赂的治本之策。
“中西医并重”能否呼出《中医药法》
今年两会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建立《中医药法》。我国虽然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但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中医药法律,远远不能适应中医药的发展要求,亟待制定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医药专门法。全国政协委员张皎也在两会上“关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五条建议”中特别呼吁“复兴中医、普及中医”的倡议。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也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并指出新医改方案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和简便验廉的优势。
“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要求。这个体系有两个基本特色: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服务与管理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整个医疗卫生与保障中的巨大作用。而后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地方。防和治结合、医和药结合、中医和西医结合、医疗实践和医疗保障结合是“大卫生”概念的要素,也是中医一直秉承治病救人的宗旨。
说到此处,张博士特别强调。中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种养生保健方式,扶植中医药发展,不仅要靠国家倡导、专家引导,同时还要靠广大群众的共识。目前,有一种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中医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珍珠,如不加以保护,过不了多少年,特加别是我们的青少年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医了。现在当务之急是调整人们的认识,尤其要调整人们对中医在方向上和结构上的认识,让人们明白,中医是防病治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扶植中医药发展,不仅要有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同时更要有文化的保障与扶植。如果在政策和文化上加大对中医扶植的力度,资金的作用发挥得将会更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就像一个人身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至为关键。为此,中国极其期待医疗卫生体制的变革。呼唤医疗公益性、呼唤医药分开、呼唤中西医并重。
医疗改革方案为什么千呼万唤迟迟难以露面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张超中博士,从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医改涉及方方面面。许多部门需要协调。新医改能否顺利出台,关键是要有完善的体制建设为改革铺路。
医疗公益性“大手术”需大“输血”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老百姓最终期盼的。保障全体居民能够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为了弥补由于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而减少的收入,保障医院基本运行,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表示。 “以药补医政策。要逐步改革。今后要通过增加财政补贴、调整某些医疗服务收费的办法。来补偿公益性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人才的培养及一些政策性的亏损。2008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资金支持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7亿人,7.3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针对城镇非从业人员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也从今年开始在317个城市全面铺开。可见医疗公益性承担的费用数额是巨大的。同时,医改前民营医院也在呼唤“国民待遇”,真可谓僧多肉少。今年。中央财政还将安排832亿元投入卫生改革发展、完备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并布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这两张“网”,真正实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向医疗公益性的大“输血”。
新的医疗方案一个关键点就是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加大财政投入。使它们真正成为公益性的医疗机构,但目前我国离公益性还相差很远。大医院能否走向公益性,一直是各界对医改方案关注的焦点之一。受财力水平影响,在中国现阶段由政府把大医院都“包”起来,全都变成公益性的,也是不现实的。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对基层医院基本医疗的覆盖,虽然这对国家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但这是绝对需要的。对大医院的公益性应逐步采取强化的方式。
医疗改革是个复杂、艰难的问题。由于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医药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使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的责权利很难划分清楚。即将出台的医疗改革新方案就是要改四不分为“四个分开”。“四个分开”是涉及医药关系调整、部门利益调整的难点,也是医改整体突破的关键点。
医疗改革是个世纪性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医疗改革不可能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对于新医改。需要逐步解决。如何搞好医疗体制改革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只有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好医疗机构及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公立医疗机构真正体现公益性。
“医药分开”医疗改革最敏感的神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早已提出了医疗机构要实行四个分开。即“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与其它三个分开相比, “医药分开”是最难操作的。
现在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卖药。其直接原因是国家允许医院以批发价进药。以零售价出售给患者,赚取15%的批零差价。这是国家为替代财政补助不足而给予的政策性补偿。结果药品越贵,医院得到的利润就越多;医院欢迎高价药而排斥低价药;药商为了打进医院药房。竞相提高药价,医疗腐败和坑民行为应运而生。医院药价比药店价格高出几倍、几十倍已成普遍现象。
医药不分家的现状如不改变,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部分经济困难的患者看不起病,还严重败坏了医德医风,致使医患纠纷不断,而最终受害的是广大老百姓。实行“医药分开”,可以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降低医院在药品采购中的腐败成本,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因此,“医药分开”是降低百姓看病负担。解决看病贵的必由之路。
然而。切断了“药补医”的链条,要么国家把医疗服务价格放开,要么财政把这15%的药品加价收入全部包干给医院。“但现在县级财政一般都比较困难。指望财政补贴最终可能会失望,”一些地方医院担心县财政“兜底”能力,如果没有解决好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医药分开对医疗服务行业将是摧毁性的打击。医院如何生存?医生如何生活?
安徽省芜湖市政府酝酿了一套“医药分开”的改革模式。即成立全国首家药品管理中心和调配中心,该中心制定出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在网上招标、采购各医院所用药品。配送各个医院。但有专家担心,“该药管中心会变成一个新的垄断机构,权力集中到一个政府部门,更容易出现腐败空间,同时又增加了行政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建议,用“药品直供”推动“药品直降”,探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6年武汉市开展“武汉市普爱医院药品直供”试点改革:通过依法竞标,选择供应能力充足的大型药品批发企业,从生产厂家直接配送或进行药品一级批发,全面负责医院的药品供应。这种方法改变了原来由50多家医药公司分散供药的方式,直供后,药品价格降幅明显。截至2007年12月。医院门诊每人次药费比上年同期下降达21.6%,住院病人每床日药费下降36.4%。同时这项改革切断了医药购销之间的利益链,探索了从源头治理商业贿赂的治本之策。
“中西医并重”能否呼出《中医药法》
今年两会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建立《中医药法》。我国虽然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但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中医药法律,远远不能适应中医药的发展要求,亟待制定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医药专门法。全国政协委员张皎也在两会上“关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五条建议”中特别呼吁“复兴中医、普及中医”的倡议。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也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并指出新医改方案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和简便验廉的优势。
“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要求。这个体系有两个基本特色: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服务与管理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整个医疗卫生与保障中的巨大作用。而后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地方。防和治结合、医和药结合、中医和西医结合、医疗实践和医疗保障结合是“大卫生”概念的要素,也是中医一直秉承治病救人的宗旨。
说到此处,张博士特别强调。中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种养生保健方式,扶植中医药发展,不仅要靠国家倡导、专家引导,同时还要靠广大群众的共识。目前,有一种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中医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珍珠,如不加以保护,过不了多少年,特加别是我们的青少年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医了。现在当务之急是调整人们的认识,尤其要调整人们对中医在方向上和结构上的认识,让人们明白,中医是防病治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扶植中医药发展,不仅要有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同时更要有文化的保障与扶植。如果在政策和文化上加大对中医扶植的力度,资金的作用发挥得将会更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