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各具特色,深入认识、了解、挖掘、保存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内涵和美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远古夏商朝时期与中原音乐有相互交流。史书所载“四夷舞 ”,即周朝列人宫廷的周边少数民族乐舞。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记述当时荟萃洛阳表演的四夷舞有东夷的《矛舞》、西夷的(羽舞》、西南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等。
   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和西部少数民族之间及中亚各国之间的交流,曲项琵琶、竖箜篌、五弦琵琶、筚篥、羯鼓都相继传入中原各地区。到隋唐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更为突出,九部乐、十部乐中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西凉乐均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龟兹乐在少数民族中最为杰出。
   宋元时期瓦肆、勾栏是各地民间音乐活动的中心,诸宫调、鼓子词、杂剧、细乐、清乐、达达乐等等乐种几乎都是“南北合套”的结果,集中地体现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汉代的刘邦“数观其舞,后令乐工习之”;唐代的唐太宗、唐玄宗本人都酷爱音乐;清代的康熙与乾隆等处于社会的高层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他们祭祀、宴飨、朝会、礼仪服务的工具。从民族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发展和国内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品种纷繁:
   1.民歌。民歌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主体部分,是各族人民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的集体创作,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集中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性格、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歌唱的内容包括历史、神话、宗教、传说、生产劳动、爱情等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值得一提的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拥有大量的多声部民歌,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学者“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的谬论,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具有固定或较固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有25个民族。
   2.器乐。我国的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琳琅满目,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代表乐器。据统计,我国共有民族乐器约700多种,而少数民族乐器就有近500多种,遍及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伴随着55个民族的生产劳动、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人际交往、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及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反映着各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着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歌舞。少数民族是歌舞的海洋,一般可以分为鼓舞、跳乐和踏歌三大类。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苗族与瑶族等南方民族的“铜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等都是属于鼓舞的形式;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三弦舞”“月琴舞”、锡伯族的“贝伦舞”、哈萨克族的“走黑马”等等都是属于跳乐(或称跳月)的形式;而壮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囊玛”“堆谢”“弦子”以及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等都是载歌载舞的踏歌的形式。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遭遇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功利思想直接浸染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快步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振兴民族经济的同时,人文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也在被同化,而且必将越来越迅速。有学者认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增多,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民族差异的东西越来越少,各民族具有鲜明特征的东西会越来越淡薄,民族文化会随着大一统社会的产生而逐步消失。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在自己文化根基上的发展,而且异类文化的碰撞能相互间向对方输送崭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增强各自的发展力,虽然形式变化了,但是民族审美标准、民族情趣没有变化,“DNA”的核心没有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把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认识到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突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总跟在别人后面永远都不会有超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在内部文化凝聚力和外部文化保护的呼声支持下,各乐种、曲种和音乐形式不但重新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将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体现自身拥有的文化优势。
  
   参考文献:
   [1]袁炳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兼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编撰工作[J].艺术探索,1997(3).
   [2]伍国栋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季刊),2006(3).
  
   (作者简介:肖 瑾(1975.1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视唱练耳。)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as a typical social disaster risk,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sks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This study gives definitions of the inst
本文中,对于强度应力系统,求出了可靠度的精确置信下限,计算结果显示,本文提供的可靠度的精确置信下限比传统的近似置信下限具有更高的精度.
进入2013年,楼市政策走向引发房企热议。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调控逐渐从一种强硬的行政手段,完善为一种中长期机制。除现有政策外,今年对地产影响较大的政
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研究边缘化城市的形成,以及如何在现有经济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策略摆脱城市边缘化处境,最终达到地区经济的快速提升。
荷花不仅仅是文学意象,也是宗教意象。荷花是本土宗教道教中的“道瑞”之花;在外来宗教佛教中,荷花更是独一无二的圣物。解析荷花宗教意义、表现形态的变化,为我们认识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荷花意象   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芙蕖等,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乡泽国,是一种典型的南国花卉,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已出现
《红楼梦》中妙玉以幽尼的身份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并且名列第六,她与宝玉、黛玉鼎足而成“红楼三玉”。妙玉是另一个黛玉,是黛玉的影子,并与宝玉有微妙关系。妙玉和黛玉都从苏州流落至贾府,却从彼此找到一个知音。妙玉这一形象对《红楼梦》而言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妙玉是《红楼梦》中很特殊的一位女子,她如闲云野鹤一般,本应清心寡欲于佛门之内,却偏偏寄居在繁花锦簇的大观园内。她既是幽尼,又似小姐,说是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研究了连续时间的集值上鞅.在一定的假设下我们证明了集值序上鞅有h-Riesz分解,然后证明了集值序上鞅的Doob-Meyer分解定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