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1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海一粟:我曾问一位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人员:“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他笑了笑,没有回答,似乎这样简单的问题用不着回答。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不紧不慢地回答:“当然,文件归档前称文件,归档后才称档案,归档当然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了。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你不是糊弄着我玩的吧!”我又问他:“历史档案。比如说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都经过‘归档’程序了吗?”他无言以答。
  
  汝阳老党: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一般情况下现行文件归档应规范、复杂些;历史档案也有归档过程,也需要收集、鉴定、编目(号)等,只是程序简单些。
  
  沧海一粟:汝阳老党先生,历史档案的形成可能也需要有一个包括收集、鉴定、编目(号)等环节的过程,这一过程尽管当时不一定称其为归档过程,但和现行文件归档过程可能也有相似之处。但问题的关键是“是不是所有档案的形成都要经过归档过程呢?”或者说“归档是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称之为“档案”(包括历史档案和现行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档案)的东西假如当初没有“归档”是不是就不是档案了?
  
  汝阳老党:沧海一粟先生,我认为归档不一定是档案形成的前提:当初没有“归档”的不一定不是档案。这主要是从档案的定义上去理解的,但是在指导整理现行文书档案时,就不能理解为、也不能说成“不归档的可以是档案,或文件材料可以不经过归档就算档案”。你曾经问的一位机关档案员的回答,我想也是出于这样情况的多。针对历史上形成的“档案”(主要是实物),不管归档与否,对其鉴定、编目、上架等还是必需的。但是。鉴定、编目、上架等这个过程是否也算归档呢?
  
  沧海一粟:汝阳老党先生,我赞同你的“归档不一定是档案形成的前提;当初没有‘归档’的不一定不是档案”的观点。但你的“对历史上形成的‘档案’(主要是实物),不管归档与否,对其鉴定、编目、上架等还是必需的”的说法有点疑问,你所说的“历史上形成的‘档案’”是不是指档案馆(室、库)的档案,如果是。我认为那它可以说经过“归档”(尽管其归档程序可能简单些)了,对其进行鉴定、编目、上架等当然是必需的。这和我说的“我们今天称之为‘档案’(包括历史档案和现行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档案)的东西假如当初没有‘归档’是不是就不是档案了?”的“档案”是有区别的,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今天称之为‘档案’(包括历史档案和现行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档案)的东西假如当初没有被档案部门‘归档’保存,即没有被档案部门收藏保存(可能散存在社会上的某个地方),那它还是不是档案?”其实,你的“归档不一定是档案形成的前提;当初没有‘归档’的不一定不是档案”的观点中可能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至于“鉴定、编目、上架等这个过程是否也算归档呢?”我个人认为,鉴定、编目、上架等这个过程似乎也可以算归档,尽管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归档不完全相同。
  
  汝阳老党:沧海一粟先生,回答“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看似简单,但我们如果不假思索往往回答得不准确或不全面。如果把“什么是档案”、“档案的形成”及“什么是归档”分开回答就容易且准确多了。连在一起的确是很迷糊人的。因此,这样回答如何:归档是办理完毕的文件经系统整理归档案室保存的过程(多指现行文件);已经形成的档案不经归档也是档案;归档是档案整理的过程(形式),但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历史档案)。
  
  沧海一粟:汝阳老党先生,你的回答层次分明而又言简意赅,在此顺着你的思路也谈几点个人看法,与你商榷:
  其一,对于你的“归档是办理完毕的文件经系统整理归档案室保存的过程(多指现行文件)”的观点我基本同意,你看是不是表述为“归档是立档单位办理完毕的文件经立档单位文书部门或档案人员系统整理后移交档案室保存的过程(多指现行文件)”更妥当些?当然,我们尽管一直倡导文书部门对文件进行归档整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归档整理,故这里我用了“文书部门或档案人员”的表述。
  其二,你的“已经形成的档案不经归档也是档案”的说法乍一听似乎非常正确,“已经形成的档案”不管经不经归档,当然是档案了。但仔细一推敲,你的这种说法似乎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你看是否表述为“已经形成的具有档案属性的东西(包括文件等)不经归档也是档案”更妥当些?
  其三,你的“归档是档案整理的过程(形式),但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历史档案)”的说法我不敢完全苟同。我认为,归档应是文件整理过程的一部分,表述为“档案整理的过程(形式)”似乎欠妥,因为文件归档以后才称档案:至于你说的“归档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历史档案)”我基本同意,你看是否表述为“归档不是所有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历史档案)”更妥当些?
  
  泊客:“归档”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但应该是档案形成的必要条件。
  
  沧海一粟:泊客先生,你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其一,关于“归档”是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问题。我个人认为。说“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归档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似乎都不太恰当,说“归档不是所有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或者“归档不一定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似乎较为恰当。
  其二,关于“归楷”是不是档案形成的必要条件问题。我个人认为。“归档”不是档案形成的必要条件,如果“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必要条件,那么按照必要条件的“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的规则,就可以说“经过归档的未必都是档案,不经过归档的必然不是档案”,这显然是承认“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与泊客先生表述的“归档”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的观点是相悖的。我揣测泊客先生是想说“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充分条件,那么按照充分条件的“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的规则。就可以说“经过归档的一定是档案。不经过归档的未必不是档案”,这样就与泊客先生表述的“归档”不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的观点较接近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这样表述:“归档”不一定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但应该是档案形成的充分条件。
  
  Nidaichuan:对于这个命题。本人以为是个假命题:
  第一,档案的形成从本质上说与其“是否”经过归档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不存在“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
  第二,从档案定义的角度我们知道它包含三个方面,即档案的形成主体、档案的载体及档案的本质属性,这与归档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第三,从“归档”与“档案”二者的专业词源角度来看。显然是先有档案理念,后有“归档”认识和实践。
  
  沧海一粟:nidaichuan先生,仅就你的三点解读 谈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第一,对于你的“档案的形成从本质上说与其‘是否’经过归档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我是这样认为的,固然档案的形成从本质上说与其“是否”经过归档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就现行立档单位档案而言,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归档后的文件才称档案,归档前一般不称其为档案而称其为文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现行立档单位档案而言,“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说不存在“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似乎值得商榷。
  第二,从档案定义的角度来看。档案包含三个方面(即档案的形成主体、档案的载体及档案的本质属性),似乎与归档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但“归档”毕竟是现行立档单位档案由文件转化为档案管理的“必经之路”,尽管归档前的文件可能已具有档案的属性。但毕竟没有经过“归档”程序。称其为档案似乎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虽然从“归档”与“档案”二者的专业词源角度来看,先有档案理念,后有“归档”认识和实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讨论“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这一命题。对于历史档案而言,可能“归档”程序比较简单(可能当时也不叫归档)或者有的没有经过归档程序,但对现行立档单位档案而言。一般还是把“归档”作为文件和档案的分界线,即归档前称文件,归档后称档案。
  
  一束草根:非常赞同nidaichuan先生的观点!“归档”怎么能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呢?“归档”只不过是整理档案的手续,档案在“归档”前就是档案了!如果说“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那么。就等于说档案是人为的指定物,也就是说档案只不过是档案人员任意指定的产物。我们档案工作实践中说的“归档”,实际上是对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是为了利用的方便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形成档案的前提条件。
  
  Zzia050406220:我认为现行文件是目前档案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全部来源。所以我们不能拿“归不归档”的来界定“是不是档案”!而应该把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何嘉荪在其《文件运动理论研究范围刍议》(见《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2期)一文中说得好:“档案仅仅是文件运动过程中文件特定状态的名称。只要客观上有需要,文件就可以被认定为档案。而不管其运动到什么阶段。文书处理程序是否完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按一定规律有意识保存’才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标志。”因此。我认为我们有条件完善归档程序的当然要完善,目前形成的文件都有这种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对于历史档案来说,我认为“归档与否”并不影响其成为“档案”。目前很大一部分历史档案并不保管在档案馆,而是保管在博物馆、文化馆,还有的保管在私人手中。我们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归档。但是它仍旧是档案,仍旧得到我们的认可。我们确定其为档案并不是因为其归档了,而是因为其具有的社会原始记录性的价值。
  
  (摘自《档案界》网站)
其他文献
自《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档案法》是“软法”之说就不绝于耳,基层档案工作者期盼《档案法》成为“硬法”的呼声不断。  什么是“硬法”?什么是“软法”?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罗豪才先生指出:“‘硬法’是指那些需要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而‘软法’则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档案法》是硬法。《档案
2011年第一期《档案管理》杂志刊登了王凤珍同志的《期满会计档案管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读后受益匪浅,但是,对台前县档案馆的有些做法,笔者颇有疑问和不解,特提出来与王凤珍同志商榷,也望广大档案界同仁不吝指教。  “王文”介绍:“台前县档案馆决定采取‘积极、慎重、稳妥’的方法,把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移出会计档案库房另处存放,并在档案库房的统计台账上予以勾销,等同销毁,不影响会计档案库房的规范化
摘要:本文对王茂跃老师《归档不宜只归发文——与李兴利同志探讨》进行了再商榷,认为只归档发文的构想是能够成立的,并对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优化馆藏归档范围发文收文存档    拙文《试论只归发文》(以下简称《试论》)发表后。王茂跃老师撰文与我商榷(以下简称《王文》),认为“提出归档只归发文的构想。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档案馆档案重复,其出发点和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
摘 要:以华东地区9个较大的市和上海市为例,对其城建档案管理法规和规章进行统计分析,在总结成绩和概括特色的同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华东地区;城建档案;地方性档案法规;地方性档案规章;较大的市;上海市  华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城建档案立法工作开始较早,内容丰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华东地区9个较大的市,包括山东省济南市、淄博市;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三位一体”档案学理论框架的核心,而且描述的是文件运动本身,因而,在后保管时代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首先对它造成了冲击。从实践发展的需要看,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必然,文件连续体理论将成为构成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体系的基石。  关键词:文件整体运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    1.“后保管”实践撞出的理论缺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
[摘 要] 快乐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条件,快乐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希望学生能掌握足够多的学科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则是体现学科特性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视野
古人有云,形而上看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灵魂,就是万向;器,就是工具,就是方法。  何谓档案馆发展之“道”与“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这实际上明确指出了档案馆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不管如何发展,档案馆都要体现科学文化事业属性,都要把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收集进馆
摘 要:以CNKI所属的CAJD期刊库收录的2013年254条档案学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示了研究热点的主题领域,以期为档案学研究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文化;档案工作;知识图谱;可视化  1 引言  论文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创作的价值凝结,文献所包含的信息要素能够反映出当前某个学科研究的结构特征和热点主题,深入挖掘文献所隐含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学校教育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效果不好。在该种情况下,将微课引入到课堂当中则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的资源,是非常小的教学应用,通常来说是在5至10分钟的微型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在以多媒体技术的基础
高校基建档案是高等学校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材料。它既是建设过程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又是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高校的基本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此外,高校的合并与重组,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就连一些著名高校也加入了合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