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及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网络问政”在中国当代社会可谓风生水起。相比在西方社会的日渐式微,在中国,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公民公共意识的增强,以网络问政为特点的公共新闻正掀起新的热潮。由此,笔者以“小悦悦被碾事件”等新闻现象为例,浅析网络环境下我国公共新闻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公共新闻;网络;媒体;公众
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是指传播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公共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促成公共问题的最终解决。这一概念由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Jay Rosen最先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逐渐被引入我国,并迅速成为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热点。
与此同时,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公民公共意识的增强,网络媒体迅速成为公民与政府之间便捷的沟通桥梁,也成为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新空间。
一、网络环境下我国公共新闻得以发展的必要因素
(一)媒体对公共新闻的关注和有益探索
进入二十一世纪,公共新闻概念逐渐引入我国,尤其是2004年以后,公共新闻迅速成为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热点。相应地,各大媒体也开始把这一符合时代发展现状的概念付诸实践。除了《1860新闻眼》,许多省级台、城市台还推出了专门的公共新闻频道,着力开掘新闻频道以公共新闻立台的全新概念。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各项改革前沿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转型期。利益分配不公、市民权益遭受侵害、行业风气不正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强“公共新闻”的传播可以进一步发挥媒体的沟通和引导作用,缓解矛盾,化解冲突。由此可见,对公共新闻进行探索和尝试是当今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网络发达,公民表达意见的热情日益高涨的环境下,媒体更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公众参与到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构筑一个完整、全面、有效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
(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络迅速普及使得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与日俱增。尽管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不少人在金钱与名利的驱使下,已经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为重的惯性思维,这种现象侵蚀着以保护公众利益为核心的公共意识的存在。但在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和思想多元的当今社会,社会群体的公共意识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与此同时,公民诉求的表达渠道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微博的勃兴给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以及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平台,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也成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新领域。在网络媒体的引导下,广大网民在这一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宣泄着不满。
二、网络媒体下我国公共新闻的发展状况
(一)良好的发展态势
公共新闻概念引入我国不过短短十年左右,从最开始的零星介绍到集中关注,从民生新闻的兴起到对之修正而来的公共新闻,我国媒体,尤其是作为公共新闻天然载体的网络媒体对公共新闻的尝试正走向正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从“小悦悦被碾事件”中即可窥其一斑。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一女童遭两车碾压,十余路人无人施救。除了各大传统媒体的持续关注外,网络媒体的报道更是详尽。视频、照片、新闻专题层出不穷。在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引导下,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和社会制度的大讨论。众多网友参与其中,各种各样的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并且,在江苏网络电视台《网络面对面》节目中,微博网友田耕还和南京知名律师刘万福、著名评论员朱强一起被请到了演播室参与讨论,挖掘悲剧发生的根源,探求解决之道。由此可见,普通公众不仅能在论坛、社群、博客等虚拟的网络空间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在促成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中也逐渐有了更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
在小悦悦救治过程中,公众还纷纷参与到为小悦悦捐款的行动中。表面上看,这是公众的道德自觉和爱心奉献,实际上,媒体正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这一进程的走向。当然,这种操纵是完全正确且有必要的。正如Jay Rosen教授所指出的:“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报道新闻,还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21日凌晨,小悦悦不幸离开人世后,事情仍没结束。网民又围绕着当初社会各界捐到小悦悦家里的这些善款,在小悦悦离开后将何去何从展开了讨论或者猜测。当然,在这一事件的讨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观点,从道德讨论中对社会的愤恨和失望到怀疑小悦悦父亲携善款失踪的“爱的暴力”,好的坏的统统呈现。在这纷繁复杂的观点中,媒体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整合。例如权威的新闻节目央视《新闻1+1》10月2日的特别关注“悦悦的故事”被网络纷纷转载。在这一期的《新闻1+1》中,主持人白岩松围绕“善款去向”问题做了深度调查。其中有对悦悦父亲转赠善款的感人报道,有各界权威人士的分析指导。相信在媒体的引导下,各方面意见会得到整合并朝健康的、良性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道德自省及社会制度如何完善的问题也将会得到合理解决。
在这一事件中,一些门户网站还设计了网络调查互动。如腾讯网的调查互动问题:(1)见死不救频频发生,原因是什么?(2)减少见死不救的发生,最应该做的是什么?等等。在这些和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引导人们参与讨论从而了解社情民意,还能促使公众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除了“小悦悦事件”中的调查互动,更具人性化的网络互动是《人民网》所设计的用户调查——“倾听您的意见,为本网建言”。引导语如下:“亲,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本网特制定此问卷共计10题,并在问卷的结尾处附上双重好礼,希望您能在半忙中配合,谢谢。”这些都是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互动,即使这些调查最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但起码它展示了当代网络媒体对公众诉求的关注和尊重,也为公共新闻的更好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此外,发达的网络提供给公众更为密集的信息,公众参与讨论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大到关乎国际关系的时政,小到菜价的涨落,公交线路的规划。网络媒体积极地为公众创建平台,公众热情参与,在这一平台上或表达不满,或献计献策,实践着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着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網络自身的缺陷和公众观念的多元化,在公共新闻的发展中,一旦媒体引导不当,公众一些极端偏激的观点和行为就可能会成为导致现实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诱因。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广大媒体在组织公众参与或引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当前网络环境下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目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公共新闻形态还不完全具备公共性。首先,它仍然习惯性地被归结于民生新闻的范围,以平民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天灾人祸,困难烦扰,一切只求速效救助,却忽略了表象之下隐藏的复杂问题。其次,真正具有公共意识且参与其中的公众并不多。其他要么只是围观的“打酱油”者,要么就是不懂或不会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诉求的社会边缘人群。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下的公共新闻,公众的话语权还十分有限。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公共新闻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在公共事务中所应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3.在公共新闻的运作中,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毕竟在它的发源地,争论也还在继续。就中国目前而言,如何进一步培养更多公众利用网络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热情与能力?如何使公共新闻在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干预下保持客观公正?如何避免媒体对众多问题的越俎代庖从而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等等。
三、结语
公共新闻在我国短短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尝试的过程。随着广大研究人员和媒体的不断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公共新闻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喜人态势。但同时,众多的问题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何突破障碍在网络环境下寻求公共新闻的更好发展,这需要广大研究者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努力探索,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公共新闻;网络;媒体;公众
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是指传播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公共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促成公共问题的最终解决。这一概念由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Jay Rosen最先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逐渐被引入我国,并迅速成为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热点。
与此同时,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公民公共意识的增强,网络媒体迅速成为公民与政府之间便捷的沟通桥梁,也成为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新空间。
一、网络环境下我国公共新闻得以发展的必要因素
(一)媒体对公共新闻的关注和有益探索
进入二十一世纪,公共新闻概念逐渐引入我国,尤其是2004年以后,公共新闻迅速成为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热点。相应地,各大媒体也开始把这一符合时代发展现状的概念付诸实践。除了《1860新闻眼》,许多省级台、城市台还推出了专门的公共新闻频道,着力开掘新闻频道以公共新闻立台的全新概念。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各项改革前沿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转型期。利益分配不公、市民权益遭受侵害、行业风气不正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强“公共新闻”的传播可以进一步发挥媒体的沟通和引导作用,缓解矛盾,化解冲突。由此可见,对公共新闻进行探索和尝试是当今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网络发达,公民表达意见的热情日益高涨的环境下,媒体更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公众参与到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构筑一个完整、全面、有效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
(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络迅速普及使得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与日俱增。尽管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不少人在金钱与名利的驱使下,已经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为重的惯性思维,这种现象侵蚀着以保护公众利益为核心的公共意识的存在。但在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和思想多元的当今社会,社会群体的公共意识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与此同时,公民诉求的表达渠道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微博的勃兴给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以及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平台,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也成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新领域。在网络媒体的引导下,广大网民在这一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宣泄着不满。
二、网络媒体下我国公共新闻的发展状况
(一)良好的发展态势
公共新闻概念引入我国不过短短十年左右,从最开始的零星介绍到集中关注,从民生新闻的兴起到对之修正而来的公共新闻,我国媒体,尤其是作为公共新闻天然载体的网络媒体对公共新闻的尝试正走向正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从“小悦悦被碾事件”中即可窥其一斑。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一女童遭两车碾压,十余路人无人施救。除了各大传统媒体的持续关注外,网络媒体的报道更是详尽。视频、照片、新闻专题层出不穷。在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引导下,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和社会制度的大讨论。众多网友参与其中,各种各样的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并且,在江苏网络电视台《网络面对面》节目中,微博网友田耕还和南京知名律师刘万福、著名评论员朱强一起被请到了演播室参与讨论,挖掘悲剧发生的根源,探求解决之道。由此可见,普通公众不仅能在论坛、社群、博客等虚拟的网络空间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在促成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中也逐渐有了更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
在小悦悦救治过程中,公众还纷纷参与到为小悦悦捐款的行动中。表面上看,这是公众的道德自觉和爱心奉献,实际上,媒体正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这一进程的走向。当然,这种操纵是完全正确且有必要的。正如Jay Rosen教授所指出的:“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报道新闻,还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21日凌晨,小悦悦不幸离开人世后,事情仍没结束。网民又围绕着当初社会各界捐到小悦悦家里的这些善款,在小悦悦离开后将何去何从展开了讨论或者猜测。当然,在这一事件的讨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观点,从道德讨论中对社会的愤恨和失望到怀疑小悦悦父亲携善款失踪的“爱的暴力”,好的坏的统统呈现。在这纷繁复杂的观点中,媒体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整合。例如权威的新闻节目央视《新闻1+1》10月2日的特别关注“悦悦的故事”被网络纷纷转载。在这一期的《新闻1+1》中,主持人白岩松围绕“善款去向”问题做了深度调查。其中有对悦悦父亲转赠善款的感人报道,有各界权威人士的分析指导。相信在媒体的引导下,各方面意见会得到整合并朝健康的、良性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道德自省及社会制度如何完善的问题也将会得到合理解决。
在这一事件中,一些门户网站还设计了网络调查互动。如腾讯网的调查互动问题:(1)见死不救频频发生,原因是什么?(2)减少见死不救的发生,最应该做的是什么?等等。在这些和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引导人们参与讨论从而了解社情民意,还能促使公众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除了“小悦悦事件”中的调查互动,更具人性化的网络互动是《人民网》所设计的用户调查——“倾听您的意见,为本网建言”。引导语如下:“亲,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本网特制定此问卷共计10题,并在问卷的结尾处附上双重好礼,希望您能在半忙中配合,谢谢。”这些都是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互动,即使这些调查最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但起码它展示了当代网络媒体对公众诉求的关注和尊重,也为公共新闻的更好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此外,发达的网络提供给公众更为密集的信息,公众参与讨论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大到关乎国际关系的时政,小到菜价的涨落,公交线路的规划。网络媒体积极地为公众创建平台,公众热情参与,在这一平台上或表达不满,或献计献策,实践着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着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網络自身的缺陷和公众观念的多元化,在公共新闻的发展中,一旦媒体引导不当,公众一些极端偏激的观点和行为就可能会成为导致现实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诱因。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广大媒体在组织公众参与或引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当前网络环境下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目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公共新闻形态还不完全具备公共性。首先,它仍然习惯性地被归结于民生新闻的范围,以平民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天灾人祸,困难烦扰,一切只求速效救助,却忽略了表象之下隐藏的复杂问题。其次,真正具有公共意识且参与其中的公众并不多。其他要么只是围观的“打酱油”者,要么就是不懂或不会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诉求的社会边缘人群。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下的公共新闻,公众的话语权还十分有限。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公共新闻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在公共事务中所应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3.在公共新闻的运作中,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毕竟在它的发源地,争论也还在继续。就中国目前而言,如何进一步培养更多公众利用网络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热情与能力?如何使公共新闻在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干预下保持客观公正?如何避免媒体对众多问题的越俎代庖从而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等等。
三、结语
公共新闻在我国短短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尝试的过程。随着广大研究人员和媒体的不断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公共新闻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喜人态势。但同时,众多的问题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何突破障碍在网络环境下寻求公共新闻的更好发展,这需要广大研究者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努力探索,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