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刻词语八则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u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石刻词语上承先秦两汉,下启隋唐五代,在词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石刻词语多取自先秦经典文献、两汉重要典籍,也有新创辟的词语。源自经典的词语,其意义分为两个层面: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深层意义,即字面所源自的语境相关意义。若不寻根求源,仅靠字面的意思是难以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况且有些字面本身的意义也很难理解。理解新创辟的词语,更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笔者梳理魏晋南北朝石刻词语,做了一些粗浅积累,现选取数则向学界请教,举例而已。
  
  1. 害浣
  
  北魏《王君妻元华光墓志》:“乃备六德以和亲,修害浣以归宁,内协外谐,香音镜郁。”“害浣”,源自《诗·周南·葛覃》:“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害,何也。”郑玄笺:“澣,濯之耳。”陆德明释文:“澣,本又作‘浣’。”是以“害澣”又作“害浣”。“害澣害否”之意义是历代解《诗》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作者截取“害浣”,并结合“归宁”一词,共同体现“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所表达的意义。“害浣”,本指勤于浣濯,或服浣濯之衣,这里指勤俭之美德。魏晋南北朝时期,割裂经典中的语句构成新词是很常见的手法。本例中取“害浣”和“归宁”两个词语来表意,仅是对原诗句的改写而已,应该是割裂造词的初级形式。虽说目前只发现这一个例证,但线索清楚,意义明确,可以确认是源自经典的词语,至少对阅读碑文有帮助。《汉语大词典》无“害浣”,也无“害澣”。
  
  2. 履顺
  
  北魏《穆亮墓志》:“云岩升彩,天渊降灵;履顺开祉,命世笃生。”“履顺”,最早见于《周易》卷二:“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王弼注:“妇人谓嫁曰归,泰者,阴阳交通之时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降身应二,感以相与,用中行愿,不失其礼。帝乙归妹,诚合斯义。履顺居中,行愿以祉,尽夫阴阳交配之宜,故元吉也。”“履顺”,即恭行孝悌之道。《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履顺开祉”,是说恭行孝道,以得福祉。文献例证如袁粲《妙德先生传》:“有妙德先生,陈国人也。气志渊虚,姿神清映,性孝履顺,栖冲业简,有舜之遗风。”“性孝履顺”,“履顺”和“孝”义同。穆亮《司徒刘穆之碑》:“外恢温雅,内镜文明。怀仁履顺,蕴义居贞。”颜延之《范连珠》:“盖闻匹夫履顺,则天地不违,一物投诚,则神明可交。”至唐代,用例亦颇多。李渊《旌表孝友诏》:“同居合爨,累世积年,务本力农,崇让履顺。”又指奉行正义。孙惠《诡称南岳逸士秦秘之以书干东海王越》:“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汉魏时还有“履中”、“履仁”、“履正”、“履义”等,分别指恭行中庸之道、仁道、正道、正义。《汉语大词典》无“履顺”词条,可据补。
  
  3. 叠映
  
  北魏《穆亮墓志》:“四叶重晖,三台叠映,余庆流演,实挺明懿。”“三台”,指三公。“三台叠映”,是说世代做官。“叠映”,指交相辉映。石刻中他例如北魏《元瞻墓志》:“汗光降灵,神女下娉;攸纵自天,重辉叠映。”《王绍墓志》:“自兹厥隆,叠映崇辉,或冲素累条,或负条联萼。”文献中用例如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自时厥后,昌胤阜世,名德交晖,蝉冕叠映。”《汉语大词典》无“叠映”词条,可据补。
  
  4. 降灵
  
  北魏《穆亮墓志》:“云岩升彩,天渊降灵;履顺开祉,命世笃生。”灵,指灵气、福祉等。“降灵”,指赐给灵气、福祉。多用于叙述人之生平之初时,谓之禀灵气而生,殆成套语。石刻中他例如北魏《元悌墓志》:“惟岳降灵,诞兹淑令。处嶷号神,在童称圣。”《邓羡妻李矩兰墓志》:“景山降灵,宗海腾精;诞兹懋族,世载烋明。”《于纂墓志之一》:“轩辕降灵,寿丘祏绪,导积石以争流,混沧溟而俱浚。”以上是天地、山岳、上古神皇降灵于人。有时变换句式,“降灵”前置,但表意相同。如《元诱墓志》:“公降灵景宿,藴气风云,殊异表于弄璋,崖岸耸于负剑。”“降灵景宿”,即“景宿降灵”,是说列星赐灵。
  降灵,是东汉魏晋时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当时,佛教传入我国,黄老之学、谶纬之术深入人心,人们认为天地、山川、星宿等具有神秘力量,对之心存畏惧,希望它们能赐给人们灵气、福祉等。文献中用例,自汉及唐,多不胜举。如王褒《四子讲德论(并序)》:“品物咸亨,山川降灵,神光耀晖,洪洞朗天。”蔡邕《太傅祠堂碑铭》:“天鉴有汉,山岳降灵。于赫文恭,应期诞生。”卢思道《在齐为百官贺甘露表》:“窃以河荣洛变,授祉于勋华,玄玉素鳞,降灵于汤武。”唐太宗《授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诏》:“斯固立德佐时,降灵辅阙,宜以翼赞。”文宗《令镇州行营兵马各守疆界诏》:“赖天地降灵,中外叶力,凶渠就戮,沧海甫安。”
  在祭文中,也有把人物想象成具有神的力量,冀其赐福的。如权德舆《祭贾魏公文》:“洁此觞豆,猷于冥漠。仿佛风采,公其降灵。尚飨!”
  《汉语大词典》有“降灵”词条,释为“使神灵下降,召神”。书证为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此非“降灵”之初始义,待补。
  
  5. 言功
  
  北魏《元愿平妻王氏墓志》:“夫人贞顺自性,聦令天骨,德容非学,言功独晓。”《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枲。”《后汉书·皇后纪序》:“九嫔掌教四德。”李贤注:“四德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也。”“德容”,指女子的德行与容貌;“言功”,指妇言与妇功;两词语将“四德”分而言之。石刻中他例如北魏《穆亮妻尉氏墓志》:“道训柔嘉,德容温谧,严同夏景,仁协春辉。”《元端妻子冯氏墓志》:“言功幼日,婉淑鬓龄;冰坚等誉,玉洁齐声。”
  《汉语大词典》“德容”条有“指女子的德行与容貌”之义,“言功”仅解释为“陈述功绩”,于“妇言、妇功”义无涉,待补。
  
  6. 因心
  
  北魏《元爽墓志》:“君禀气蓝田,资灵汉水,兼市为珍,连城起价,然其理识开悟,体量通率,立身唯孝,因心则友,固以道德润己,忠信被物。”“因心则友”,出自《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毛传:“因,亲也。善兄弟曰友。”陈奂传疏:“因训亲,亲心即仁心。”《汉语大词典》有“因心”词条,释为“亲善仁爱之心”,其释义或本此疏。我们还没有确实的证据说此释义有误,但我们根据石刻材料及传世材料可支持另一说法:“因心”,即出自本心,是说好的品德非由后天学习,而是自然形成。蔡邕《为陈留太守奏上孝子程末事表》:“舅本以田作为事,家无典学者,其志行发于自然,非耳目闻见所仿效也。虽成人之年,知礼识义之士,恐不能及。伏唯陛下体因心之德,当中兴之运,躬秉万机,建用皇极。”“因心之德”,是说程末之“志行发于自然,非耳目闻见所仿效也”,与王季之“因心则友”极为相似,是出自本心的美德。石刻中有很多用例可以为证。如北魏《赫连悦墓志》:“宝以环成,德由师润;孰若夫子,因心吐韵。”“因心吐韵”,是说赫连悦不像“宝”、“德”那样,需要借助外物,而是出自本心,自然习得。《营州刺史高贞碑》:“凡我僚旧,爰及邦人,咸以君生而玉质至美也,幼若老成至慧也,孝友因心至行也。”又“与物无竞,孝友因心。”《元袭墓志》:“君禀和气象,锺美川岳,廉贞孝友,因心自得。”东魏《张瓘墓志》:“义烈因心,未资于典籍,忠良天纵,不假于规模。”
  文献中用例,自汉至唐,蔚然大观,皆可为证。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里有40多例。如沈约《为太子谢初表》:“臣实蒙稚,温文以阙。不闲三善之训,未习四学之仪,虽问安内竖,因心自发,而视膳寝门,未任再至。乃降皇慈,夙膺盛典,贰体宸极,守器宗祧。顾循幼志,如临冰壑。”在《全唐文》里有100多例。如王维《故右豹韬卫长史赐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天子若曰:‘自古明王因心,以孝待人,由已以施物,故休戚共,忧乐同也。’”
  宋人也把“因心”解作“出自本心”。如《毛诗李黄集解》卷三十一:其曰“因心则友”者,夫孝弟之道,岂可以伪为哉!因其心而然尔。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不虑而知者谓之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长而无不知敬其兄,本于良知良能,岂非因心而然哉。又如《慈湖诗传》卷十六:因心则友者,友爱其本心之所固有,非自外而至,非勉强而为。
  “因心”,最初为出自本心地善待兄弟,也就是“因心则友”。渐渐指出自本心地对待亲人、百姓乃至万物。如《元融墓志》:“性至孝善,事亲因心。”唐太宗《封怀化郡王李思摩为可汗诏》:“朕受命三灵,因心百姓,爰初薄伐,非贪辟土之功。”《元宝建墓志》:“出言必践,立志无违。仁义之道,因心被物;孝友之行,自己形人。”唐太宗《详定封禅仪诏》:“朕继迹百王,因心万物。上奉苍昊,义在荐功;下抚黎元,方祈厚福。”
  从大量例证来看,“因心”宜解为“出自本心”。
  
  7. 叔子
  
  北魏《元简墓志残石》:“太保齐郡王,姓元,讳简,字叔亮,司州河南郡洛阳县都乡洛阳里人。高宗之叔子,皇帝之第五叔也。”“叔子”,不是叔叔的儿子,而指第三子或次子。石刻中他例如《元倪墓志铭》:“君讳倪,字世弼,司州河南郡洛阳县都乡照明里人。太祖道武皇帝之玄孙,左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大宗正卿、领司宗卫将军、定州刺史、南平王之叔子。”传世文献也有用例,如《史记·赵世家》:“韩出唐叔虞之后,曲沃桓叔子万食邑于韩,因为韩氏。”
  古时兄弟长幼顺序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叔”表示行三,“叔子”即第三子。如唐常衮《叔父故礼部员外郎墓志铭》:“生次子宏农县令曾,叔子大理评事普,季子渭南县尉鲁。”唐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申王府司马上柱国赠太常卿韦公神道碑铭(并序)》:“仲子幼卿,洛阳县丞。叔子幼奇,宋州楚邱县令。季子幼章,有贞干密识,恭宽而明,前后八执宪而再起草。”
  “叔子”,或指第二子,即次子。《后汉·赵典传》: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太尉戒第二子。《谢承书》作“戒之叔子”。
  《汉语大词典》“叔子”条除“晋名臣羊祜字外”,仅释为“丈夫的弟弟。俗称‘小叔子’,与‘大伯子’相对而言。”建议据补。
  
  8. 移光
  
  北魏《王君妻元华光墓志》:“玉叶沦晖,宝裔移光。飞雪陨花,桂落雕芳。”“移光”,指失去光辉。移光,本指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见太阳东升西落,以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动,日光也随之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因此,光的移动,也意味着光辉的消失。“移光”,即移走光芒,意指失去光辉。班婕妤《自悼赋》:“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阮籍《咏怀》:“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白日不移光”,希望日光永驻。明孙蕡《班姬怨》:“新爱易旧欢,物情有迁变,白日尚移光,君恩讵能徧。”明蒋主孝《读书》:“夕阳下山暝,篝灯坐中庭,缥帙乱几案,寒芒射奎星,娟娟云邉月,移光照疏棂。”指月亮移动光辉。张畅《若耶山敬法师诔(并序)》:“四谛归想,三乘总路,生灭在法,诸行难常。哲人薪尽,旧火移光。白日投晦,中春起霜。”清李光地《诗所》卷五:“今泽他注,而火移光,故惟有伤懐劳心而已。”“旧火移光”、“火移光”指火光移往他处,意味着光辉的消失。
  通过上面分析,知“移光”指日月移动光辉,或事物失去光辉。《汉语大词典》有“移光”词条,仅释为“古时美女名”。
  
  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石刻语料库》,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臧克和《句样论》,《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
  毛远明《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
  汇研究的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通讯地址:200241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创新会计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现象日趋明显。战略管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