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是大别山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摧残后,鄂豫边地区的共产党人坚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率领革命群众先后举行了黄麻起义,在木兰山开展游击战,创建了柴山堡根据地,进而建立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鄂豫边 早期军事活动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横亘于大别山脉的鄂豫皖苏区,就其幅员之大、人口之多而言,仅次于中央苏区。大别山上红旗漫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鄂豫皖苏区是以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为基础,融合豫东南和皖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在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我党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和军事活动,正是这些艰苦斗争和军事活动,为鄂豫边根据地扎根壮大,成为威胁和动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革命基地之一,有力地支援和配合其他根据地红军和人民的斗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黄麻起义
湖北省东北部的黄安、麻城等县是中国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域,早在1925年,黃安、麻城就建立了党的特别支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指示黄麻党组织准备武装暴动。9月下旬,黄麻两县武装农民在20多个地方举行暴动,逮捕土豪劣绅,示威游行,打击反革命势力,史称“九月暴动”。 九月暴动失败后,十一月中旬,黄麻人民在鄂东特委领导下,英勇地举行了武装起义,数万武装起来的农民一举攻克黄安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麻起义在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武装起义,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进攻,鼓舞了当地广大革命人民的斗争。起义后,在鄂豫皖边区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使土地革命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是鄂豫皖边区土地革命和革命政权建立的先声。
黄麻武装起义,向这个地区的广大人民深入宣传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创建了鄂豫皖边区的第一支革命军队,成为后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的最初来源和骨干力量。但是黄麻起义也有它的不足和缺点,主要是对革命低潮的总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及时地将工作重点,领导中枢机关转移至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死守县城。黄安农民革命政府仅存在21天,就在敌人的反攻下,被迫退出了县城,丢失了革命政权,鄂东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然而,黄、麻两县党组织和起义部队的领导者没有在挫折面前悲观失望,他们及时地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继续在艰难的环境中,探索着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
二、转战木兰山
十二月下旬,黄麻地区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的一些领导人在黄安县北乡木城寨召开会议,讨论当时黄麻地区的政治形势和我军的任务,一致认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不能老停留在中心区(即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要打出这个圈圈,把敌人牵走,以减少中心区的损失。”会议决定去木兰山地区活动,以木兰山暂作立足点,避实就虚,徐图发展。1928年1月1日,鄂东军奉湖北省委指示,在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从此,第七军踏上了新的征途——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不少胜利。
从1927年12月初黄安县城失陷,到1928年3月第七军在木兰山开展游击战,这四个月是鄂豫边界的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转变阶段,即撤离中心城市,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尤其是木兰山区的游击战更是有声有色,百人左右的队伍,竟在接近武汉的木兰山转战了四个月没被敌人打散。相反,壮大了自己,打击了敌人,并在作战实践中,初步总结出了朴素的游击战术原则,为以后游击战术思想的形成和完备,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创建柴山堡根据地
1928年4月,黄麻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敌十八军与十二军发生冲突,驻黄麻地区的十二军撤回河南。于是,工农革命军的领导人决定:“返黄麻再次组织暴动。”并取得了“二次暴动”的成功。
然而敌十八军在赶走了十二军之后,就加紧了对革命力量的进攻,我军在与强敌的周旋中,往往一日数迁,得不到休整,给养非常困难,当地党组织和第七军领导人从木兰山流动游击的经验中,更加迫切地感到,要对付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找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单凭流动游击,是不能坚持长期武装斗争,战胜优势敌人的。五月间,他们在黄安县檀树岗以西的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堡地区的工作,以便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立足点”,作为我军对敌斗争的战略基地。“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的萌芽,是第七军发展里程上的重要关键。”
清水塘会议后,第七军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的根据地开创工作。6月5日,清水塘会议后的第三天,第七军打了开辟柴山保的第一仗——河南湾战斗。此役胜利后,利用短暂稳定的有利局面,七月下旬,第七军在柴山保尹家嘴召开了重要会议,主要内容是:整编军队,部署建党、建政,会议还决定普遍实行五抗——抗租、抗棵、抗税、抗债、抗捐。开始没收地主财产和土地,进一步发动农民。
尹家咀会议是柴山保安家后的第一次会议,整编军队,建党、建政,实行“五抗”等问题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正在实践的、不久系统总结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思想那样,鄂豫边区的共产党人,也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前进。此后,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基本是沿着这一路子逐步建立起来的。
与此同时,遵照上级指示,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由于这一时期作战较少,军事工作除了红军自身建设外,主要是改造红枪会,建立赤卫军和赤卫队。对农民自办的枪会,党采取了团结教育的方针。对地主控制的红枪会,采取了分化改造的政策。在团结改造红枪会的同时,为了尽力稳定根据地的局而,党对地主阶级的不同阶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即争取开明分子,中立中小地主,打击恶霸大地主。对于中立中小地主,党采取“为绅不劣和有土不豪者不杀”的政策;对大地主也不是一律统统打倒,而是利用矛盾,一个个地打。实践表明,党在柴山保根据地内所采取的利用矛盾,区别对待,各个击破的对敌策略是成功的,这在当时“左倾”盲动主义盛行的气候下尤为可贵。
四、鄂豫边根据地的形成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到1929年,鄂豫边根据地和红三十一师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割据区域:北起光山陡山河、罗山宣化店,南到黄安八里湾、尹家河,西自孝感澴水东岸的汪洋店、小河溪,东至麻城北部黄土岗、福田河以西。纵横约170余里。在此区域内,除黄安县城、七里坪、新集等少数敌孤立据点外,均为红色区域。
根据鄂豫边界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192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鄂东北特委改组为鄂豫边特委致豫南特委信》,决定将商城、光山、罗山、黄安、麻城、黄陂、罗田、黄冈八县,划为鄂豫边特区,鄂东北特委改为鄂豫边特委。
1929年11月20日,中共鄂豫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在柴山保的胡子石召开,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决议,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个方面都认真总结了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如《军事问题决议案》认真总结了军事斗争的经验,制定了红军的正确建军原则和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决议规定,红军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这同红四军在井冈山及转战赣南、闽西时所运用的游击战术原则基本一致,这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为红军展开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
关于政权建设,会议作出了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关于党的建设,会议要求用“六大”决议的精神开展党内教育,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地方观念,进一步提高党的战斗力。
12月27日至29日,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布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这个“细则”是党的土改文献中一个重要文件。
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党代会及鄂豫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相继召开,是鄂豫边根据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中共鄂豫边特委及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的诞生,标志着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两会所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政纲,足以说明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不只在规模上,并在政策水平上,已发展到了形成壮大的新阶段。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是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这与我党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进行艰苦的斗争是分不开的。
(作者:陆军军官学院思政系党史军史教研室助教)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鄂豫边 早期军事活动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横亘于大别山脉的鄂豫皖苏区,就其幅员之大、人口之多而言,仅次于中央苏区。大别山上红旗漫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鄂豫皖苏区是以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为基础,融合豫东南和皖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在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我党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和军事活动,正是这些艰苦斗争和军事活动,为鄂豫边根据地扎根壮大,成为威胁和动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革命基地之一,有力地支援和配合其他根据地红军和人民的斗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黄麻起义
湖北省东北部的黄安、麻城等县是中国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域,早在1925年,黃安、麻城就建立了党的特别支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指示黄麻党组织准备武装暴动。9月下旬,黄麻两县武装农民在20多个地方举行暴动,逮捕土豪劣绅,示威游行,打击反革命势力,史称“九月暴动”。 九月暴动失败后,十一月中旬,黄麻人民在鄂东特委领导下,英勇地举行了武装起义,数万武装起来的农民一举攻克黄安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麻起义在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武装起义,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进攻,鼓舞了当地广大革命人民的斗争。起义后,在鄂豫皖边区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使土地革命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是鄂豫皖边区土地革命和革命政权建立的先声。
黄麻武装起义,向这个地区的广大人民深入宣传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创建了鄂豫皖边区的第一支革命军队,成为后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的最初来源和骨干力量。但是黄麻起义也有它的不足和缺点,主要是对革命低潮的总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及时地将工作重点,领导中枢机关转移至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死守县城。黄安农民革命政府仅存在21天,就在敌人的反攻下,被迫退出了县城,丢失了革命政权,鄂东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然而,黄、麻两县党组织和起义部队的领导者没有在挫折面前悲观失望,他们及时地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继续在艰难的环境中,探索着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
二、转战木兰山
十二月下旬,黄麻地区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的一些领导人在黄安县北乡木城寨召开会议,讨论当时黄麻地区的政治形势和我军的任务,一致认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不能老停留在中心区(即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要打出这个圈圈,把敌人牵走,以减少中心区的损失。”会议决定去木兰山地区活动,以木兰山暂作立足点,避实就虚,徐图发展。1928年1月1日,鄂东军奉湖北省委指示,在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从此,第七军踏上了新的征途——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不少胜利。
从1927年12月初黄安县城失陷,到1928年3月第七军在木兰山开展游击战,这四个月是鄂豫边界的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转变阶段,即撤离中心城市,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尤其是木兰山区的游击战更是有声有色,百人左右的队伍,竟在接近武汉的木兰山转战了四个月没被敌人打散。相反,壮大了自己,打击了敌人,并在作战实践中,初步总结出了朴素的游击战术原则,为以后游击战术思想的形成和完备,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创建柴山堡根据地
1928年4月,黄麻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敌十八军与十二军发生冲突,驻黄麻地区的十二军撤回河南。于是,工农革命军的领导人决定:“返黄麻再次组织暴动。”并取得了“二次暴动”的成功。
然而敌十八军在赶走了十二军之后,就加紧了对革命力量的进攻,我军在与强敌的周旋中,往往一日数迁,得不到休整,给养非常困难,当地党组织和第七军领导人从木兰山流动游击的经验中,更加迫切地感到,要对付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找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单凭流动游击,是不能坚持长期武装斗争,战胜优势敌人的。五月间,他们在黄安县檀树岗以西的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堡地区的工作,以便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立足点”,作为我军对敌斗争的战略基地。“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的萌芽,是第七军发展里程上的重要关键。”
清水塘会议后,第七军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的根据地开创工作。6月5日,清水塘会议后的第三天,第七军打了开辟柴山保的第一仗——河南湾战斗。此役胜利后,利用短暂稳定的有利局面,七月下旬,第七军在柴山保尹家嘴召开了重要会议,主要内容是:整编军队,部署建党、建政,会议还决定普遍实行五抗——抗租、抗棵、抗税、抗债、抗捐。开始没收地主财产和土地,进一步发动农民。
尹家咀会议是柴山保安家后的第一次会议,整编军队,建党、建政,实行“五抗”等问题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正在实践的、不久系统总结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思想那样,鄂豫边区的共产党人,也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前进。此后,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基本是沿着这一路子逐步建立起来的。
与此同时,遵照上级指示,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由于这一时期作战较少,军事工作除了红军自身建设外,主要是改造红枪会,建立赤卫军和赤卫队。对农民自办的枪会,党采取了团结教育的方针。对地主控制的红枪会,采取了分化改造的政策。在团结改造红枪会的同时,为了尽力稳定根据地的局而,党对地主阶级的不同阶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即争取开明分子,中立中小地主,打击恶霸大地主。对于中立中小地主,党采取“为绅不劣和有土不豪者不杀”的政策;对大地主也不是一律统统打倒,而是利用矛盾,一个个地打。实践表明,党在柴山保根据地内所采取的利用矛盾,区别对待,各个击破的对敌策略是成功的,这在当时“左倾”盲动主义盛行的气候下尤为可贵。
四、鄂豫边根据地的形成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到1929年,鄂豫边根据地和红三十一师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割据区域:北起光山陡山河、罗山宣化店,南到黄安八里湾、尹家河,西自孝感澴水东岸的汪洋店、小河溪,东至麻城北部黄土岗、福田河以西。纵横约170余里。在此区域内,除黄安县城、七里坪、新集等少数敌孤立据点外,均为红色区域。
根据鄂豫边界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192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鄂东北特委改组为鄂豫边特委致豫南特委信》,决定将商城、光山、罗山、黄安、麻城、黄陂、罗田、黄冈八县,划为鄂豫边特区,鄂东北特委改为鄂豫边特委。
1929年11月20日,中共鄂豫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在柴山保的胡子石召开,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决议,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个方面都认真总结了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如《军事问题决议案》认真总结了军事斗争的经验,制定了红军的正确建军原则和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决议规定,红军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这同红四军在井冈山及转战赣南、闽西时所运用的游击战术原则基本一致,这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为红军展开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
关于政权建设,会议作出了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关于党的建设,会议要求用“六大”决议的精神开展党内教育,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地方观念,进一步提高党的战斗力。
12月27日至29日,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布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这个“细则”是党的土改文献中一个重要文件。
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党代会及鄂豫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相继召开,是鄂豫边根据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中共鄂豫边特委及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的诞生,标志着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两会所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政纲,足以说明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不只在规模上,并在政策水平上,已发展到了形成壮大的新阶段。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是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这与我党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进行艰苦的斗争是分不开的。
(作者:陆军军官学院思政系党史军史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