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到过这样一位老师的例子。幼儿园里,午休刚过,孩子们都起床了。一位幼儿园老师正在为小朋友们穿鞋,这是他每天都重复做的工作。今天也不例外,他低着头为一名小朋友穿鞋。这时,小朋友跟老师说,“这双鞋不是我的。”老师想要发火,“不是你的鞋子,为什么鞋子在你的旁边?”正说着,没好气的立即把孩子的鞋子脱下,迫不及待地想要问他的鞋子在哪里。老师的话还没出口,小朋友说话了:“这是我哥哥的鞋子。”老师的火灭了,气没了,有些发窘。这则例子好像是孩子给老师开了一个玩笑,又像是孩子给老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但对于孩子来说,他就是那样自然地表达,并不是开玩笑,也不会成心难为老师。显然是这位老师有些着急了,要是老师等孩子一下呢?
家长每天面对孩子,就如同老师每天面对孩子一样,常常会变得不耐烦。孩子的好多行为会引起家长的无名火。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家长更应该忍住,坚持一下,看看你的孩子到底想要干吗。等孩子一下,你就会发现不同。结果常常会令你感到欣喜,而不会是怒火中烧。
我家桐桐2岁刚过的时候,好像一下子就比以前调皮多了,精力更加充沛了,有些不听话,遭人烦了。吃饭的时候,桐桐不再愿意坐在为他专门准备的桌椅里,而是要像大人一样坐在(或站在)餐桌旁用餐,而且他还不老实,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着,还要爬到桌子上去。为此,我跟他说明桌子是用来放饭菜的,只用手碰他,不用腿和脚,更不能爬上去。还跟他讲,爸爸妈妈都不会爬到桌上的,以此作为示范要求他。一天,吃饭的时候,桐桐又爬到桌上,我正想要“呵斥”或者“数落”他时,却发现小家伙把掉在桌上的菜放到了我旁边的一张废纸上。这张废纸是我用来放西红柿皮和掉在桌上的菜的。桐桐可能是看到我这样做,才模仿的。我庆幸没批评他,没有发火,等了他一下。于是,接下来,我没有说让他下去,而是把废纸放到了他够得着的地方。这样,他就把自己掉到桌上的饭菜放到了纸上,再没有爬上桌。
桐桐每天都会看会儿动画片,时间大概是20分钟左右,看过巧虎啊、机器猫啊、西游记啊。动画片对孩子来说吸引力太大了。孩子一看动画片,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影像画面,再不会跑来跑去。在桐桐看动画片时,我们一直跟他有商有量的,约好只看一集,他也同意。但一集动画片结束时,桐桐还想接着看,偶尔会闹一闹,不会很强烈,他比较遵守约定。
有一天,看完一集动画片后,我跟他说:“今天就看这些了,爸爸关电视了。”他说“不”,接着便从沙发上跳下去,要拿遥控器。我以为他要去重新打开电视看动画片,有些生气,想要用手去打他的手,制止他的行为。但桐桐比我快了一步,他拿着遥控器把电视关了。原来他说“不”,是说不让我关,要他自己关。我想幸亏我没去制止他,要是制止他,我不是冤枉了他,把他吵哭,而且还不知道是自己的错,很自以为是。
孩子就是这样,他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一定有他的原因,或者说外界有影响他、教他这样做的因素,他不会考虑这样做的方式符不符合成人的要求。成人如果一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马上制止,不但会失去观察孩子真正想法和做法的机会,而且这样对孩子最大的损害可能是伤害孩子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很多儿童专家把小孩子2岁后称为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我想这带有成人的偏见。“叛逆期”是个家长用的词,是个成人化的词。叛逆,是叛逆谁呢?是对家长的叛逆!其实,要是换个角度,从孩子自身成长的特点来看,对孩子的认识就不是这样了:你会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成长,孩子的观察能力在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在增强。他不是在叛逆家长,而是在进行着模仿、探索与成长。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所谓精力过剩、多动症、略具攻击性的言行,常常会过多的担心,不时的发火,快速的出手制止,这也可能会打破孩子正常的表达和发展。小小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他的行为是他最好的表达。不给他时间展示,你就会失去了解孩子更多的机会,对于引导孩子的成长就会更加武断,完全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去也不会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与需求。
面对孩子不要急,当你要火大时,请你等孩子一下,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自由行为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助力孩子的成长。
责编 陈会华
家长每天面对孩子,就如同老师每天面对孩子一样,常常会变得不耐烦。孩子的好多行为会引起家长的无名火。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家长更应该忍住,坚持一下,看看你的孩子到底想要干吗。等孩子一下,你就会发现不同。结果常常会令你感到欣喜,而不会是怒火中烧。
我家桐桐2岁刚过的时候,好像一下子就比以前调皮多了,精力更加充沛了,有些不听话,遭人烦了。吃饭的时候,桐桐不再愿意坐在为他专门准备的桌椅里,而是要像大人一样坐在(或站在)餐桌旁用餐,而且他还不老实,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着,还要爬到桌子上去。为此,我跟他说明桌子是用来放饭菜的,只用手碰他,不用腿和脚,更不能爬上去。还跟他讲,爸爸妈妈都不会爬到桌上的,以此作为示范要求他。一天,吃饭的时候,桐桐又爬到桌上,我正想要“呵斥”或者“数落”他时,却发现小家伙把掉在桌上的菜放到了我旁边的一张废纸上。这张废纸是我用来放西红柿皮和掉在桌上的菜的。桐桐可能是看到我这样做,才模仿的。我庆幸没批评他,没有发火,等了他一下。于是,接下来,我没有说让他下去,而是把废纸放到了他够得着的地方。这样,他就把自己掉到桌上的饭菜放到了纸上,再没有爬上桌。
桐桐每天都会看会儿动画片,时间大概是20分钟左右,看过巧虎啊、机器猫啊、西游记啊。动画片对孩子来说吸引力太大了。孩子一看动画片,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影像画面,再不会跑来跑去。在桐桐看动画片时,我们一直跟他有商有量的,约好只看一集,他也同意。但一集动画片结束时,桐桐还想接着看,偶尔会闹一闹,不会很强烈,他比较遵守约定。
有一天,看完一集动画片后,我跟他说:“今天就看这些了,爸爸关电视了。”他说“不”,接着便从沙发上跳下去,要拿遥控器。我以为他要去重新打开电视看动画片,有些生气,想要用手去打他的手,制止他的行为。但桐桐比我快了一步,他拿着遥控器把电视关了。原来他说“不”,是说不让我关,要他自己关。我想幸亏我没去制止他,要是制止他,我不是冤枉了他,把他吵哭,而且还不知道是自己的错,很自以为是。
孩子就是这样,他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一定有他的原因,或者说外界有影响他、教他这样做的因素,他不会考虑这样做的方式符不符合成人的要求。成人如果一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马上制止,不但会失去观察孩子真正想法和做法的机会,而且这样对孩子最大的损害可能是伤害孩子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很多儿童专家把小孩子2岁后称为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我想这带有成人的偏见。“叛逆期”是个家长用的词,是个成人化的词。叛逆,是叛逆谁呢?是对家长的叛逆!其实,要是换个角度,从孩子自身成长的特点来看,对孩子的认识就不是这样了:你会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成长,孩子的观察能力在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在增强。他不是在叛逆家长,而是在进行着模仿、探索与成长。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所谓精力过剩、多动症、略具攻击性的言行,常常会过多的担心,不时的发火,快速的出手制止,这也可能会打破孩子正常的表达和发展。小小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他的行为是他最好的表达。不给他时间展示,你就会失去了解孩子更多的机会,对于引导孩子的成长就会更加武断,完全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去也不会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与需求。
面对孩子不要急,当你要火大时,请你等孩子一下,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自由行为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助力孩子的成长。
责编 陈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