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半台戏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州半台戏,又称半台小戏,是流传于凉州民间的一个传统戏曲品种。针对大戏秦腔、眉户剧以及地方民间小调而言,它只是一个民间小曲戏或折子戏,故称之为半台戏。
  凉州半台戏诞生于农村,其观众亦多以农民为主,后来逐渐在全省各地演出,其观众面亦扩展到市民、商人,社会影响逐渐扩大。随着专业戏班的勃兴,半台戏逐渐走向衰落。它从兴起到式微,经历了近百年的时光。凉州半台戏的特征十分鲜明,演出阵容小,有“七学、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指演职人员只需七至九人;剧目短小,多是生动风趣的地方戏和精炼感人的折子戏;演出场地随意,院落、庙台、堂屋、廊下均可;行头服装轻便而简单,以软当先,便于打成随手携带的包袱;队伍聚散灵活,半台戏的演职人员多系农村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唱戏。我们小时候多在春节闹社火时才能看到,社火表演后拉开一个场子进行戏剧表演,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非常热闹。凉州半台戏以当地的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陕西眉户的曲牌声腔,另一方面逐渐引进了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凉州半台戏的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从构成上看,分别由器乐曲牌、唱腔曲牌和锣鼓经构成。从调式上看,它多由宫、徵调组成。主奏乐器为三弦,伴以其他弦索。半台戏的音乐原始古朴、风趣幽默、短小整齐、好记易唱,唱腔中没有过大的起伏,贴近生活的戏剧情节和富有特色的凉州方言,使其更显古朴稚拙。凉州半台戏因其人员、设施和服务对象的制约和引导,其剧目以传统折子戏和风趣幽默的生活小戏为主。常演的较有名的剧目有《柜中缘》《田三婆倒灶》《两亲家打架》《三娘教子》《张连卖布》《刘海撒金钱》《小放牛》等几十种,其风格以粗犷通俗见长,适于农村乡野娱乐。凉州半台戏舞台虽小,但表演却面面俱到,生活里有的,故事中讲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统统搬上舞台,演绎出一個个精彩的故事。凉州半台戏是颇有分量的民间文艺遗产,是博大精深的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凉州半台戏主要流行在凉州区的羊下坝镇、四坝镇一带,不断有人挖掘整理,二○○八年,凉州半台戏被公布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人层出不穷,表演形式在不断改进,表演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随着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凉州半台戏表演从农村走进城市,将会走向全国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简介:李万兴,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文化站群文馆员,大学本科,从事攻鼓子舞蹈艺术的挖掘、整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等工作。
其他文献
我家与动物园只隔一条路。以前,每到傍晚,经常会听到虎啸,先是拉长的调,接着是几声高音,形成了回旋的合唱。最近,伴着丝丝凉风,听到的是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声音。  一只东北虎蜷缩在动物园的铁笼里。白天,它在游客的围观中沉默地迈着步子;夜里,它定然是孤独了。除了对一座山、一片林本能的向往,我知道在它凶猛的身体里还藏有对另一只雌虎的想念。  它们是一对夫妻,雄虎十分高大威武,披着黑黄分明的皮毛。额头上显著的
期刊
漫漫红尘,岁月车轮碾过历史的柏油路,留不住那沧海桑田,但镌刻下一树树傲立逸然的身影。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无垠的旷野中,在巍峨的群山里,在尔虞的庙堂上,那个狂放不羁、浪漫随性的身影,霓衣风马,屹立于天地山水之间。他才情飞扬,“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檻露华浓”;他蔑视世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就是奢靡唐风中的一股清流——李白。  李白,一位遗世独立的仙人,仗剑游天下的剑客,才学渊博
期刊
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公共游览风景区,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公园,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隅,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是一个长期积水而形成的天然湖泊。由于南北长东西短,两岸弯曲而得名曲江,秦代时临近咸阳,称恺洲,汉代改称曲洲,划入宜春苑,开辟为皇家園林。隋朝长安大兴城修建时,对这里进行了有计划的修整。唐玄宗执政时下令大规模改造,一方面开凿了黄渠,从终南山引水入池,湖水水量增多。另一方面,沿池四坊之地,遍
期刊
很久以前,长白山里的一片山坡上,住着一个人参姑娘和她的一群弟弟。这里山清水秀,草木繁茂,人参姑娘和她的弟弟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年春天,冰雪消融,有一伙挖参人来到这里,搭起窝棚住下,准备在这片山坡上寻找人参。可是他们一连干了七八天,连一片人参叶子都没见到,大伙儿都有点泄气。领头的老汉外号“山里通”,他对大伙儿说这里山清水秀,草木放光,一定有大人参,让大家别泄气,大伙儿又安下心来在这片山坡上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