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诗碑大运河及沪渎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江都邵伯镇绿荫蓊郁的斗野亭园,飞檐翘角的斗野亭直奔眼底。进亭,看到七贤诗碑壁,心跳怦然,如遏故友。北宋年间,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七人,先后来到斗野亭吟诗唱和。在这块群贤成集,星汉灿烂的诗碑前,我驻足观赏秦观的诗。少年时就喜欢他的词,记得《宋词选》的作者胡云翼老先生说过,秦观“也长于诗文”,只是诗名被他的词誉掩盖了。今天读他的诗,果然如此。一个雪霜匝地的冬天,他青衫一袭,徘徊在斗野亭,水面上“菱荷枯折尽,积水寒更清”。北望,是一水之隔,他的出生地高邮“悠然白云生”,回头南望——确切地说,是朝西南纵目——绿杨城郭是扬州,“沧波带芜城”。许是冬天的景色有些萧索,他期盼明年春天再来:“何时复来游,春风发鲜荣。”这使我想到了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中西诗人的心是相通的。
  出斗野亭园,沿运河而上,我们去看大码头。作为湖之聚,水之汇,江之都的江都,眼前这一段运河,可以说是连接北、南大运河的枢纽。尽管恰逢退潮,一部分河床裸露,水位不高,但河面上烟雾淡淡,水气氤氲,两岸垂柳蘸水绿,芦苇青青抽嫩芽,煞是好看。我又想起了秦观当年坐船自扬州回老家,途经江都的诗句:“南北悠悠三十年,谢公遗埭故依然。”看得出,三十年南北来往,秦观对江都的感情颇亲,因为江都是回家的必经之路,是跟高邮一水之隔的近邻啊;同时,秦观对东晋名臣谢安造福江都的水利工程谢公埭,也是感怀颇深。
  一艘轻舟划破镜面般晶莹的河面,荡漾起圆圆的涟漪,我的思绪随之荡漾起伏,恍惚间回到了700多年前……
  北幕末年,秦观逝世170多年后,几艘平底沙船,在秦观的后裔、五世孙秦知柔率领下,挈妇将雏,从高邮湖启碇,急匆匆驶过江都南下,为什么离开桑梓之地?我想应该是避战祸吧。
  此时,在船舱里,秦知柔正在和他的两个弟弟商议:此行何去?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终点站,居然是我们的沪渎(上海的前身)。于是乎,船过江都下扬州,渡过长江到镇江。沿着长江一路向东航行,进入浏河再朝南,来到沪渎边的陈行(现上海闵行区浦江镇)。那时候的沪渎,较之经济发达的维扬地区,还只是荒凉偏僻的滨海小地方。
  过了60多年。元至正四年,上海县陈行镇的秦观的八世孙秦裕伯,与他的先祖秦观一样进士及第,光宗耀祖。元亡后,明太祖朱元璋两次召秦伯裕入京做官,秦裕伯固辞。后来不得已入京当官,又托病回上海。他死后,朱元肆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敕封他为上海县城隍神。从此,他成为了我们上海一方的守护神。以致到了清末,他的后代秦荣光,在其《上海县竹枝词》里,还不无自豪地写道:“明初改奉城隍祀,忠孝为神我祖宜。”直到如今,上海豫园老城隍庙秦裕伯神像前,依然香火萦绕,游人如潮。
  秦荣光是清光绪年间贡生,能诗善文,擅长史学,著述甚丰。他的《上海县竹枝词》和《同治上海县志札记》,是治上海近代史的案头必备书。来江都前,我查阅了《上海县竹枝词》,当在《人物=十九》的竹枝词及其附注里,查到秦知柔举家迁徒的资料时,喜不自禁。就这样,怀揣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我从黄浦江畔上海城隍故里出发,带着那么一点寻根溯源的意思,和印证一段历史的意愿,来到了江都,看到了秦观诗碑,看到了大运河,如愿以偿了。
其他文献
通过在广告设计专业的《专题片制作》课程中引入蔚县古村落项目实训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河北传统文化资源的学习与熏陶,提升学生的民俗文化精神传承.《蔚县古村落》专题片项目
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目标.由于英语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英语教学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自我巩固而获得.所以,作为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