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中华古诗词是一丛极富姿采,常开不败的鲜花”,那么我们就是蜜蜂,不断采撷甘汁甜蜜。历代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魂和明珠般璀璨的美,虽然历经时间磨洗却魅力依旧。积累和鉴赏古诗词,学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人文养料,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不仅可以大大拓展美的视野、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懂得做人的道理,健全自身的人格素养。同时,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新课程目标与语文高考中,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但是古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在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要想让古诗词的精髓能够渗透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引诱似乎已经不能激发学生鉴赏文化瑰宝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让古诗词穿上衣裳,在教学中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多元教学手段,充分发展学生的阅读想象鉴赏能力。“犹抱琵琶半遮面”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课文,现代教育技术的激趣意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心理上更烦躁更难安静学习。所以教师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导入,在上课铃声消逝之际一下子攫住学生的心灵,就显得特别重要,成为成功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这里所说的激趣,就是通过多媒体实施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动机,对此,多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在上《蜀道难》前,我搜集了一些蜀道古老栈道、飞流急湍、险崖剑阁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当形象生动的画面从屏幕上一张张展开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图片上。此间,我仔细观察学生的神态言语等反应,当图片浏览完毕时,我说:“通过这些生动的图片,大家都感觉到古老蜀道的惊险,那飞流急湍、奇壑险峰,让行人感到惊悚,难以度越。刚才我仔细观察了大家的反应,大多同学发出‘哇哇’的尖叫声,还有的同学说‘岂不会摔死’、‘真恐怖’等言语,大家是否会发现自己在表达“蜀道难”时的语言是那么的空乏无力,有点穷词的感觉呢?”这时候,学生大多会不好意思地笑。于是,我顺势继续引出,“同样面对雄奇险要的蜀道,我们的诗仙李白却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用丰富激荡的语言排山倒海般地刻画了蜀道的高危,要不要一起来领略一下呢?”“哗哗哗”,翻书声、读书声此起彼伏,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走进李白的《蜀道难》。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稍加动脑便不费周折、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展开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境创设意义
设置情境是实施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情与境是心与物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是思维的依托之一。文学欣赏时,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入境,融景于情,情景交融。多媒体能使声、像、文有机结合,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化静为动,虚实相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情境。
比如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截取《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架槊赋诗,动情吟唱《短歌行》的剧情。学生在观看这个片断时,对悲壮慷慨的曹操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也体会到了魏晋时期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不知不觉地也会和着其中的曲调而唱起了《短歌行》,情感达到了共鸣。从而对诗歌中曹操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了很好的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心想其情,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因此很容易进入学习的佳境。
三、主题探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启真意义
这里的“真”,即事物的规律性。所谓启真,就是通过多媒体美育,启迪学生的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正确地探索与把握事物的规律性。长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美育,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全面、立体。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教材,对于中华五千年来文明的经典——诗词总是因眷恋而选编,但无论是诗歌的篇幅还是情感,由于教材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对于诗词的鉴赏浅尝辄止。因此山东贾桂霞老师就很机智地利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蓬莱宝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按照不同的诗歌情感搜集并整理自己喜欢的诗词,并以朗诵会——《浓浓人间情——古诗词诵读活动课研究》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兴趣高涨,马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搜集诗歌,将其分为“亲情篇”、“友情篇”、“离情篇”、“乡情篇”、“爱国篇”五大板块,分工合作,主持、朗诵,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的诗意的课堂。这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人生能力,这次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动手、合作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筹划组织活动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多媒体的导善意义
所谓导善就是借助多媒体进行古诗词的熏陶美育,潜移默化去塑造、建构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的心灵趋向于善,实现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神”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阅读唐代诗圣杜甫的作品《登高》,学生必须对唐代由盛转衰的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个直观的感受,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中安史之乱的祸事不断的片断,让学生能正确把握杜甫处境的艰难,在艰难的环境下由衷的爱国忧民之心更让人为之震撼。再通过课件链接杜甫的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进一步理解杜甫的百感千愁。
再如鉴赏岳飞的《满江红》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驰骋战场,仰天按剑发长啸的音像,学生必定会热血沸腾,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并能从更深的层次去感受古代爱国人士的思想境界。
以上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感动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巨流中,古典诗词这朵迷人的浪花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超凡的艺术魅力,还闪烁着耀眼的人格美,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中会逐步体会语言所浸润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真谛,激扬如花的青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人文素养和文学趣味。”(《浓浓人间情——古诗词诵读活动课研究》课例)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去承载古诗词的教学,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多媒体要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古诗词教学最本质还是要回归到诵读鉴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既要立足传统,又要充分利用高科技,为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服务,达到充实学生文化底蕴,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
但是古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在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要想让古诗词的精髓能够渗透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引诱似乎已经不能激发学生鉴赏文化瑰宝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让古诗词穿上衣裳,在教学中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多元教学手段,充分发展学生的阅读想象鉴赏能力。“犹抱琵琶半遮面”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课文,现代教育技术的激趣意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心理上更烦躁更难安静学习。所以教师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导入,在上课铃声消逝之际一下子攫住学生的心灵,就显得特别重要,成为成功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这里所说的激趣,就是通过多媒体实施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动机,对此,多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在上《蜀道难》前,我搜集了一些蜀道古老栈道、飞流急湍、险崖剑阁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当形象生动的画面从屏幕上一张张展开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图片上。此间,我仔细观察学生的神态言语等反应,当图片浏览完毕时,我说:“通过这些生动的图片,大家都感觉到古老蜀道的惊险,那飞流急湍、奇壑险峰,让行人感到惊悚,难以度越。刚才我仔细观察了大家的反应,大多同学发出‘哇哇’的尖叫声,还有的同学说‘岂不会摔死’、‘真恐怖’等言语,大家是否会发现自己在表达“蜀道难”时的语言是那么的空乏无力,有点穷词的感觉呢?”这时候,学生大多会不好意思地笑。于是,我顺势继续引出,“同样面对雄奇险要的蜀道,我们的诗仙李白却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用丰富激荡的语言排山倒海般地刻画了蜀道的高危,要不要一起来领略一下呢?”“哗哗哗”,翻书声、读书声此起彼伏,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走进李白的《蜀道难》。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稍加动脑便不费周折、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展开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境创设意义
设置情境是实施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情与境是心与物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是思维的依托之一。文学欣赏时,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入境,融景于情,情景交融。多媒体能使声、像、文有机结合,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化静为动,虚实相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情境。
比如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截取《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架槊赋诗,动情吟唱《短歌行》的剧情。学生在观看这个片断时,对悲壮慷慨的曹操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也体会到了魏晋时期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不知不觉地也会和着其中的曲调而唱起了《短歌行》,情感达到了共鸣。从而对诗歌中曹操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了很好的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心想其情,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因此很容易进入学习的佳境。
三、主题探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启真意义
这里的“真”,即事物的规律性。所谓启真,就是通过多媒体美育,启迪学生的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正确地探索与把握事物的规律性。长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美育,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全面、立体。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教材,对于中华五千年来文明的经典——诗词总是因眷恋而选编,但无论是诗歌的篇幅还是情感,由于教材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对于诗词的鉴赏浅尝辄止。因此山东贾桂霞老师就很机智地利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蓬莱宝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按照不同的诗歌情感搜集并整理自己喜欢的诗词,并以朗诵会——《浓浓人间情——古诗词诵读活动课研究》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兴趣高涨,马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搜集诗歌,将其分为“亲情篇”、“友情篇”、“离情篇”、“乡情篇”、“爱国篇”五大板块,分工合作,主持、朗诵,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的诗意的课堂。这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人生能力,这次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动手、合作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筹划组织活动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多媒体的导善意义
所谓导善就是借助多媒体进行古诗词的熏陶美育,潜移默化去塑造、建构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的心灵趋向于善,实现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神”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阅读唐代诗圣杜甫的作品《登高》,学生必须对唐代由盛转衰的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个直观的感受,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中安史之乱的祸事不断的片断,让学生能正确把握杜甫处境的艰难,在艰难的环境下由衷的爱国忧民之心更让人为之震撼。再通过课件链接杜甫的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进一步理解杜甫的百感千愁。
再如鉴赏岳飞的《满江红》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驰骋战场,仰天按剑发长啸的音像,学生必定会热血沸腾,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并能从更深的层次去感受古代爱国人士的思想境界。
以上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感动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巨流中,古典诗词这朵迷人的浪花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超凡的艺术魅力,还闪烁着耀眼的人格美,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中会逐步体会语言所浸润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真谛,激扬如花的青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人文素养和文学趣味。”(《浓浓人间情——古诗词诵读活动课研究》课例)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去承载古诗词的教学,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多媒体要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古诗词教学最本质还是要回归到诵读鉴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既要立足传统,又要充分利用高科技,为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服务,达到充实学生文化底蕴,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