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浩: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让我坚定做自己,并让我知道成为自己热爱的模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一个女生知道中天即将采访青年作家卢思浩,特意找到杂志社编辑,发来长长的一段话。在那段话的结尾,她说:“我经常临睡时在寝室床上的小桌板前翻阅他的文字,就像是有人在我身边轻轻地拍了拍我肩膀‘不用怕,我一直都在’。”
  和这位女生一样的中学生读者不在少数,他们把QQ签名换成卢思浩作品中的句子,喜欢在阅读课分享他的文章。他们说,卢思浩的文字给予他们温暖的慰藉。抱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学生如此喜爱他”的想法,我们邀请了卢思浩做客此次的中天会客室。在他的回答中,我们找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记=本刊记者 朱诗琪
  卢=卢思浩
  图=本人提供
  我讨厌孤独,但习惯了它
  记:读者们特别好奇你的高中生活,能不能分享一件你高中时印象最深刻的事?
  卢:“中学”这两个字离我其实有些遥远了,记忆里自己算是那种很听话的学生,但骨子里还是一个热血的中二少年,特别喜欢把作业想象成电影里的反派,然后用笔一个个把它们挑落马下。碰上做不出来的题目,我就跟它死磕,导致我基本上是最后几个交作业的学生。
  至于高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啊,就是有一次校园广播放起了周杰伦的歌。那天刚好下大雨,我们全体学生要求播放《晴天》。没想到那首歌刚放完,天就真的放晴了。或许音乐真的是有魔力的,说到这里,我想起来那时候我会偷偷用MP3,下载的都是周杰伦和五月天的歌。
  记:你还记得自己在网上分享第一篇文章的经历吗?
  卢:第一次在网上分享文字应该是我刚到墨尔本的时候,是2008年的年末。當时,我也没有想过会不会有人关注,就是因为刚读完几本书,恰好朋友问起我在墨尔本的生活,就想着用文字把这些日子的心情记录下来。果不其然,这篇文章没什么人看(哈哈)。零星的几条评论里,也有人说我“矫情”。不过我也不是为别人写的,所以不是特别在意有没有人看到,那时候在意的是自己的好朋友看完后能不能体会到我在国外独自生活的心情。
  印象很深刻的是,到了2009年3月,那时候我在澳大利亚大概有几个月了。我在文章里写到了关于孤独的感受,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很多人转发了。算起来,这是我第一篇被大家关注的文章吧。
  记:你刚刚提到自己第一次在网上分享文章是在初到墨尔本的时候。当时的你才17岁,为什么会想到去澳大利亚留学?
  卢:小时候有一次,我怎么也睡不着,爬起来偷偷看电视。那时候还有电视台放Discovery频道的节目,刚好一个节目讲到了墨尔本这座城市。在电视里,我看到了最蓝的天和最绿的草坪。最吸引我的是墨尔本城市最中央的州立图书馆。节目里讲解了这座图书馆的历史,我还看到了许多人在草坪上读书,周围是鸽子在随意走动,仿佛一点都不害怕人类。这是我对墨尔本的初印象,它像颗种子埋在了我心里,后来我只要能接触电脑,就会搜索关于墨尔本的所有信息。最后的导火索是我们高中跟澳洲的一所学校建立了一对一合作关系,每年都会互派学生去对方的学校体验一星期。遗憾的是我没有入选,但很幸运地,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学习、城市、生活习惯的信息,最终是他促使我决定去墨尔本。
  记:一个人远离家乡在国外求学,你是怎么排解孤独的?
  卢:在国内的时候,一旦孤独了,我就会找朋友排解。但在墨尔本的时候,因为人生地不熟,又不善言辞,所以很长时间内没有可以陪伴在身边的朋友。那段时间只能靠读书,不停地读才能够缓解内心的焦虑。我到今天依然很讨厌孤独,但我习惯了它。孤独的时候就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这些事填满自己的时间,这可能是所有人排解孤独的唯一办法。
  成长是我们看待失去的态度
  记:“成长”是你新出的小说《时间的答案》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你觉得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是什么?
  卢:不追求他人的掌声,而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不盲目批判别人的生活,而是有一个自己内心的判断,并且对每一个人保持应有的尊重;独处时不慌张,有自己热爱和坚持的事情。
  记:有没有在哪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自己成长了?
  卢:成长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缓慢到有一天你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成长了。我也会因为某件事而成长,比如失去亲人、遭遇孤独、遇到不公,但细想来那时的自己并没有完全应对好这些事。我是在经历了这些事,痛苦过,挣扎过,出丑过,哭泣过,第二天醒来依然向前走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可能最大的成长是,如今的我终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记:你曾提过“90后缺乏一种‘失去教育’”,为什么会这么说?如何定义你这里提到的“失去教育”?
  卢:小时候只要遇到什么事,我父母一定会说“长大了就好了”,他们从来不给我描述长大之后会面临的痛苦,只会描述美好之事;初中、高中时也是这样,所有人都告诉你上了大学一切都会好的,也不告诉你上了大学依然需要坚持的事。比如学习,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上大学后反而更需要用心学习,因为那时候每个人都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旦稍微停下脚步,就瞬间被拉开了距离。
  如果我们只能接受美好的信息,那么长大后需要自己面对失去时,我们就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跟那些痛苦共处。十五六岁时交的朋友,不会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所以才要学会珍惜;我们早晚会面临孤独,所以最好早点寻找到自己的爱好; 我们会面临他人的非议,所以才需要更早地学会坚定。
  记:你觉得更年轻一些的“00后”,也就是现在的中学生读者是否需要接受这种“失去教育”呢?
  卢:我们需要让同学们接受更多的故事,故事有好的有坏的,只要那些故事本身足够真实和优秀,就应该被尊重。在同学们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用一句“明天会更好”安慰或搪塞他们,而要站在他的角度,替他着想。我们不应该掩埋痛苦,而是面对痛苦。   另外我想说的是,现在的中学生情感已经很充沛了,他们有自己的痛苦,有自己的纠结,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失去教育”的一部分。至少告诉他/她,这不是你的错,这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失去的一部分”。
  记:失去和成长,你觉得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之间要如何得到平衡?
  卢:失去就是失去,失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成长是我们对待失去的態度,是尽可能不让失去影响到我们当下的拥有。我们只能跟失去并存,然后从失去中找到自己能学习的部分。这些学习到的部分,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把接收到的暖意
  传播到更多地方
  记:很多读者认为你的文字特别温暖,总能给予他们慰藉,作品中这些源源不断的暖意源泉是什么?
  卢:这些温暖的故事绝大部分来源于我的日常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暖意和寒冷并存,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关注到温暖的部分。我被父母、朋友,甚至是被陌生人温柔地对待过。温柔是可以孕育的,是继承下来的,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丝暖意,就能化解许多寒冷。作为作者,能做到最好的事,就是把接收到的暖意尽可能地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记:你的许多文字被提炼出来成了大家微博和QQ签名里的金句,还有人为此整理了卢思浩语录。有人觉得这些句子准确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也有人认为这些句子单薄且有点“鸡汤”。你怎么看待自己写的一些文字脱离了前后语境被单独拎出来成为金句或签名这件事?
  卢:如果有人因为这句话而重新振作,或者因为这句话而关注我,也算是一件幸事。我写出的文字,一旦变成文章放在网络上,或者变成书籍到每个读者手中,那么那些文字也就脱离了我,不为我的意志所左右。能给人力量,也算是它的功德,更是我的荣幸。当然如果有人不喜欢,也没有关系,我会继续努力。至于“单薄”不“单薄”,这需要用作品来说话,我希望未来能被读者记住的除了这些句子,还有书里的人物。能创造出更多被人记住的角色,是我开始写小说的原因,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记:你之前的文字作品多以散文为主,这次为什么会想到写一本小说?
  卢:我希望被人记住的,是角色,就像哈姆雷特之于莎士比亚,哈利·波特之于J.K.罗琳,一提到盖茨比就会想到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塑造超越日常生活的经历,能够描写不属于自己的经历,甚至能够凭空创造一个世界,这在我看来既有趣又伟大。我之前一直很想尝试写作小说,只是自己还没有达到写小说的标准。写散文,我自己很喜欢,也是我会坚持做的事,在我心目中散文跟小说处于同等地位。这次是因为脑海中关于小说的想法终于成型,因此出版了小说。
  记:从散文到小说,体裁转变是很大的。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这个转变,你有什么感悟?
  卢:散文像是短跑,你知道终点就在前方,需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让自己跑得更快,我们要做的就是日常的累积;写小说是跑一场马拉松,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到达终点,因此不能够把自己所有的想法一股脑地都写下来,必须学会分配。写小说时必须有足够细致的铺垫和细节描写,才能让故事向着想要的方向发展,这恰恰是我比较薄弱的部分,因此在写前几章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写到别的事上,模糊了整本小说的主旨。
  我走了许多弯路,才明白了这些,也就是说写小说要学会收起自己的情绪,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一步步慢慢走下去,直到写完的那天。
  (整理:金文先)
其他文献
沈奇岚(作家):  我觉得谈论“女生是否也可以像男生一样帅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存在偏见的,为什么要区分男女生呢?我以前在德国留学,发现德国的女生就特别全能,我在那儿学会了刷墙,还能修水管,这些都是女生教我的,当然男生也会。虽然你是女生,但是这个社会需要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德国,不会说因为你是女生,你就要被宠爱。你不会感觉到,女生在利用她的“特權”,比如少拿点东西,或者撒娇。甚至在学校里踢足球
从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开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中已走过了整整400年。为纪念这一里程碑事件,联合国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围绕“探索我们的宇宙”这个主题,我国以“路边天文、科普讲座、天文展览”形式为主,开展贯穿2009年全年的天文推广活动。   3月28日,我们将参与全球范围的“地球一小时”暗夜保护活动,拒绝光污染,寻找灿烂银河。4月2-5日,我们将参与全球范
【摘要】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在思想认识、教学定位、师资队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的问题,以建筑类专业英语为例,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英语 建筑类 教学方法  当前,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成为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焦点与核心,它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摘要】高中牛津版英语教材第七课时为project课型,板块的构成是由样板文章一到两篇,之后以所给的文章作为信息载体,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很多老师总是简单地把这样的课上成reading阅读课,忽视了主体目标,当然也并未追求最终任务是否达成。本文旨在与列举第六模块第三单元的project,即为Making a reference book,来简单概述如何上好一节project课。  【关键词】proj
假如可以变身,你希望变成什么?   曾有学生满脸真诚地说:“我希望变成一株植物。”   变成一株植物,可以远离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可以躲避与同学的竞争、来自父母的压力,该开花就开花,还可以感受四季的美好。   其实这不是奢望,也不用变身,你完全可以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关闭刀光剑影的游戏页面,暂时合上厚厚的复习笔记,从舒适的沙发上起身,推开窗或走下楼,拿起水壶或背上相机,植物
大家好,我们是浙江省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第8届队员。根据负责的龙身部位不同,我们在队内的代号分别为“龙珠、龙头、龙2……龙9”,龙头是我们的队长,主要负责比赛、训练时的指挥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同吃、同住,这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训练,也可以让我们增强凝聚力,提高默契度,因为舞龙是一个非常考验团结和默契的集体项目。  胖胖虎:适合进入舞龙队的同学应具备哪些条件?  舞龙队:舞龙是一项需要高度配合的集体
十字路口红灯转绿,我正准备起程,却被一位老太太颤巍巍地拦下来问路:“师傅,问一下,某某学校招待所怎么走?”   我模模糊糊地还记得那个学校,早在20年前就被合并入一所大学,建筑当然还在,招待所应该也不会拆除——我掏出手机打开地图,但现在,这招待所叫什么名字呢?   我把老太太拉到路边,与她大声讨论——不能不大声,老太太耳背。交通信号灯再次转红,一群中学生停在我们身边,有一个同学主动对我们说:“
70年是一个人的古稀之年  70年却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活力之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们昂首迈向一个新时代  梁启超先生曾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们陪伴着祖国共青春同成长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为此特别举办了『可爱的祖国美丽的青春』书画大赛让少年们满腔的爱国之情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摘要】合作学习概念的引进对于中学英语教育发挥了突破的作用,不仅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有着很大作用,而且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至关重要。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学问题,在对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的概念以及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背景和我国实践,提出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的策略,并对英语合作学习进行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 实践 小组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背景  1.合作学习的概念
王方正的书包里常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余秋雨的《观众心理学》,上面划了很多重点,还有一本是毕飞宇的《推拿》。  王方正对于话剧的最初印象是:“我初一时,学长们演了课本里的一出剧,叫做《变脸》。那时我也不懂什么是话剧,只觉得故事特别好,很感人,看了就想哭。”  初二,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方正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话剧《青花瓷》。“本来大家说要唱《青花瓷》,老师希望有别出心裁的想法,我就自己写了个剧。还在里面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