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姨那段缘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88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七岁那年,父母都到南运河修堤坝去了。村里没有近支的本家,父母就把我送到二姨家住着了。二姨家唯一的儿子顺哥三岁时,二姨父就出去当兵了,一直也没有音信,很多人都说是死在外面了。顺哥长到十四岁时就上天津卫当学徒去了。家里只剩下二姨守着三间土房子过。家里有三间正房,两间东厢房,大门朝西,门外是个长长的过道。院子不很大,倒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家里只有几亩河套地,每年收成不怎么好。二姨干脆把那几亩地租赁给一个远房的本家了。平日里靠着纺线织布换钱花,维持生活。论长相,二姨也是村里的头排人。高高大大的大个儿,杨柳细腰,白白净净,眉清目秀,樱桃小嘴儿。为人本分,安分守己的。母亲多次劝她有合适的再嫁一个。也许是受了“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观念束缚的缘故吧,二姨始终摇头不肯。
  二姨家,正房分东西俩屋。东屋住人,西屋空着,放些杂物,中间是厨房。我和二姨住在东屋里。尽管在二姨面前我只是个孩子,在一铺炕上睡,但她总穿着衣服,从来也没脱光了衣服露出过肉体。
  夜深了,她依旧没有睡下的意思。点着煤油灯,两只大眼睛痴痴地盯着屋顶,一个劲儿地抽烟,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抽烟,成了二姨打发寂寞光阴的习惯。
  二姨是个很勤快的女人。白天纺线织布,晚上也不闲着,做些针线活儿。不知为什么,她总是一边做针线,一边给我讲故事。说是从前有个狐仙喜欢上了一个穷汉,因此变化成十分漂亮的女人,嫁给了那个穷汉。后来那穷汉远走他乡挣钱去了,一走就再也没回来。只剩下女人独守空房,心里苦闷得慌,常常背地里流泪。二姨一边讲着,一边替那女人吧嗒吧嗒地掉眼泪。这个凄婉的故事总是翻来覆去地讲,把我的耳朵都要听出茧子了。有天晚上,她又想讲这个老掉牙的故事。我有些不耐烦了,说别老讲这一个故事了。她想了想便笑着说:“那就给你破闷儿吧。”我说:“好啊。那就破闷儿吧。”接下来,她就破闷儿给我猜。猜着猜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二姨就早早起来了。这时候就听见有个男人进门了。二姨告诉我:那个男人是个窑工,一个东北大汉。他隔长两短地就来帮着二姨挑水。他给二姨水缸挑满了水也不作停留,很快就回去。二姨总是挽留他坐会儿,那窑工说:“这一缸水也够你吃几天了,我也就不担心了。”说完就回砖窑上工去了。
  至于二姨是怎么和那个窑工认识的,又是什么时候和二姨有来往的,我一无所知,也没兴趣打听。那些大人们的事儿,孩子并不关心。后来二姨才告诉我,那个窑工姓王,关东人,是村里大户刘家特意雇来的烧窑师傅。二姨还说:王窑工心好,为人忠厚可靠。手也巧,家里的大门楼也是他带着几个人帮着修建的。
  有这么一天晚上,不知二姨在哪儿替来了鞋底样子,开始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子。她一边做针线,一边哼着小曲儿,脸上泛着喜悦的红光。我发现那鞋底子很大,不像是二姨给自己做的,便有些好奇地问:“二姨这是给谁做鞋啊?”“给你顺哥呗。”我觉着,顺哥都好几年没回来了,他的脚长多大了,二姨也不见得知道,说不准是给别的什么人做的。我说:“我才不信呢。二姨骗人。”
  二姨的脸微微一红:“小孩子问这个有嘛用啊,赶紧睡觉。”
  不久,一件意想不到是事情发生了。当二姨婆家家族里的人发现二姨和那个窑工背地里来往的事情以后,都很气愤不平了。有一天,本院里十来个男女在过道里围住了窑工,好一顿暴打,打得窑工遍体鳞伤,满脸是血。还扬言要把窯工赶回东北去,不然就没完。最后还是窑主出面调停才算把事情平息了。窑主是村里的大户,有人有钱,说话自然有分量。谁也得给个面子。论说,二姨家并没有近支的本家,院里那些人不过都是四服尾五服头上的。二姨和窑工的事儿和这伙子人并没有多少关系。至于他们跳出来干预此事,无非是觉得男女来往伤风败俗,有违伦理,抑或有嫉妒的成分夹杂其中,发泄气愤罢了。因此,窑主出面调停,一场纷争很快便平息了。
  村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日子照旧过。
  第二年春,一天的上半晌,青壮年都在地里忙活儿,二姨家突然发生了一场火灾,东厢房着了。当时二姨在织布,或许是过于困乏吧,她坐在织布机旁边打了的吨,不料这工夫竟然着起了大火,等她惊醒过来的时候,熊熊的火势已经封闭了门窗。好些乡邻们都赶来救火了。这时候,风越刮越大,风仗火势,火助风威。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守着水筲不敢靠前。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窑工赶到了。他一听说二姨被困在大火封锁的东厢房里,便不假思索地拎起水筲往头上浇水,浇得湿透了衣裳,接着就冲进火海里去了。他先把有气无力的二姨抱了出来,让邻居们照料着,紧接着冒着浓烟烈火又冲进屋里抢救财物。万没料到,这一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窑工,一个东北大汉活活被大火吞没了。
  二姨得救了,窑工却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死了也没人可怜,欺负人家一个寡妇,罪有应得;有的说,窑工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还有的大骂二姨,说二姨是个不守妇道的贱货,勾引野汉子,伤风败俗。一时间众说纷纭。总之吧,外人无论怎么评说也好,二姨自己心里有杆秤。窑工的死,似乎给了二姨很大的打击。多少日子她不肯吃喝,夜里睡梦中常常惊醒,醒来便坐在被窝里吧嗒吧嗒掉眼泪。白天,二姨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眼角上时常挂着泪痕。她变得沉默了,整日郁郁寡欢,无精打采的。
  再后来,我发现二姨的西屋里供奉了一个神位。二姨每天都忘不了烧香上供。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都是我不好,害了你”。话里话外充满了自责与愧疚。
  就这样,一段缘便结束了。
  责任编辑/文媛
其他文献
苏巧儿没想到今年夏天会这么热,确切点说是湿热,一入夏一场雨接一场雨没个完,屋外的水淌不了也洇不下去,只能穿了雨靴。屋里呢,霉味弥漫,随便抓一把空气似乎都能攥出几滴水来。有天下午,窦老四看见床腿上一片黑乎乎,一摸肥厚黏滑,掐了拿到门口光线强的地方,才知道是床腿长了黑木耳。若赶平常,苏巧儿一定会笑得咯咯的,说几句能烧鸡蛋汤之类的话逗乐子,可那天她脸木着怎么也笑不出。这种状态持续了大半个月,连粗枝大叶的
打开2019年1期《短篇小说》,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除了栏目更加灵活,作品的质量似也有相应地提高,尤其是增加了《创作谈》和与读者互动的栏目《说长道短》,使得刊物开放了许多,编者不再关起门来办刊,而是吸引广大读者参与进来,这无疑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沉闷,使刊物在读者眼前活泛起来,有了新的生机。基于此,也很想对有些作品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说说《失踪》。   《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歇后语作为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词汇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歇后语特殊的词汇形式,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歇后语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歇后语本身蕴含丰富的意蕴,汉语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歇后语背后的内涵,才能顺利习得歇后语。《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国外留学生不可不读的书籍之一。本文通过对《水浒传》中歇后语的深入分析,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合歇后语的一些教学策略。 
在中牟县谢庄镇,“猴子”就是像猴子一样精明的人,被人称为“猴子”的人,比一般的精明人不知道还要精明多少倍。追根溯源,格外精明的人被称为“猴子”始于民国初期谢庄镇东街的香四方香油坊的学徒赵二。   赵二从谢庄镇东边的前王村到香四方香油坊当学徒时,才十四岁,一张瘦得没有一点油光的小窄脸,像是四十岁的人,说起话来总是慢慢腾腾的,一字一板。但是,每个字之间的音调却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俗话说:“金贵之人说话慢
她一年四季总穿着棕色皮围裙,戴着棕色皮袖套,与鱼打交道。个头不低,但胖敦敦的,留着短发,没有一点女人的样子。   不过,她有一个非常迷人的特点,十分爱笑,这笑不像平常人开心时的表达,或者奉承人时的形式。人有喜怒哀乐,她的笑自然得天衣无缝,是所有情绪的出口,真可谓笑口常开了。又偏偏姓肖,集市上的人都叫她笑鱼娘。   集市在城郊一个大广场上,五天一集,逢农历的四、九。集市包罗万象,热腾腾得像春暖花
01   和小傅初次见面,是在完成大学新生报到手续后搬进宿舍之时。那时的她,吹气球般的硕大体型,大概有九十几公斤重,让人第一眼着实会被吓一跳。不过,讨喜聪慧的气质,加上时不时脸上都挂着和煦微笑,互相打招呼放好行李,就很自然融在一起聊天。   小傅的两位哥哥都是学业的胜利组,一路挺进毕业于顶尖的一流大学。她也来自于明星高中,却只考到二流大学,虽然如此,父母亲并没有以哥哥达到的高度来苛责加重挫败感
01   周一的时候,和国钊约好周五见。   已经三年了,没有见过他。自从他去美国之后,我们的通信越来越少。他要留美的消息很突然,是在一个朋友聚会上,他突然宣布下个月就要去美国。而我,跟他交往了三年,居然是在这样的场合,和大家一起知道这个消息。   我当然不平衡,但我没有质问。因为这三年,我们的关系早已从如火如荼进入了平稳期,继而有些不咸不淡。关系还维持着,似乎谁也不愿意捅破那层纸,但我们都心照不
摘 要: 翻译长期以来遵循忠实性的理论原则,热衷于追求“理想范本”。本文结合哲学阐释学,对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误译进行探讨,并以《红楼梦》中霍克思译的误译部分文化为例,从再创造的角度对文化误译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进行阐释。  关键词: 文化误译 再创造 霍克思 《红楼梦》  一、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译  人们大多按照两类划分误译,也就是技术性质和文化性质的误译,本文着重对后者进行探讨,也就是文化误译
作者简介:   川流,原名李宏川。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北方文学》《当代小说》《延安文学》《西部》《短篇小说》《小说月刊》《阳光》《太湖》《雪莲》《创作评谭》《工人日报》《江西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200余万字,著有小说集《看族》《谁是谁的过眼云烟》。   秀兰曾是鄱阳湖口双钟镇响当当的青衣。   双钟镇位于鄱阳湖注入长江之口的岸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着滨江临湖的便利,镇上居民
1  我为什么要脸红?为什么要慌张?雪儿对自己非常不满意。  临吃晚饭时,婆婆打来电话,说她的戒指丢了。雪儿无法理解,瘦小的婆婆,打电话的声音为什么能够那么响?仿佛嗓子不给力,声音就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到隔了半个城的儿子耳朵里。正在盛菜的雪儿听得清清楚楚,婆婆说早上她的戒指还在梳妆台上,就放在老花镜的旁边,她本来要收到抽屉里去的,但这个时候雪儿敲门了。婆婆说,找了半天没找着,抽屉里也翻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