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量与函数问题
例1.求函数f(x)=3x+2+4 4-x2的最大值.
分析:观察其结构特征,由3x+2+4 4-x2联想到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设向量a=(3,4),b=(x, 4-x2),则f(x)=a?b+2.利用f(x)≤|a|?|b|+2=12,得到f(x)的最大值是12,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拓展题:若 x+1+ y-2=5,求x+y的最小值.
说明:对于某些复杂的函数值域问题,如y=p x+a+q y+b等,可通过构造相关向量来解决.向量是数量的概念在二维空间的拓展,其运算和性质与代数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借助向量解决代数问题,往往可以收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效果.
2.向量与三角函数问题
例2.已知cosα+cosβ-cos(α+β)=32,求锐角α,β的值.
分析:本题作为三角求值的一个“极端”问题(一式含两个未知数),需要进行“模式识别”,为此利用和角公式化简得(1-cosβ)cosα+sinα?sinβ=32-cosβ,构造向量m=(1-cosβ,sinβ),n=(cosα,sinα),由m?n≤|m|?|n|,得32-cosβ≤ 2-2cosβ,即(2cosβ-1)2≤0,所以cosβ=12,得β=π3,从而α=π3.
拓展题:已知向量a=(cosα,sinα),b=(cosβ,sinβ),|a-b|=2 55.①求cos(α-β)的值;②若-π2<β<0<α<π2,且sinβ=-513,求sinα的值.
说明:作为数形结合体的向量,与三角函数在“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如向量的模、数量积、向量的夹角等),通过向量的有关运算,将向量条件转化为三角关系,然后通过三角变换及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解决问题;二是从三角与向量的关联点(角与距离)处设置问题,把三角函数中的角与向量的夹角统一为一类问题考查.
3.向量与平面几何问题
例3.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点M是AB的中点,点N在BD上,且BN=13BD,求证:M、N、C三点共线.
分析: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运算具有鲜明的几何背景,由此联想平面几何的许多性质,如平移、全等、相似、长度、夹角等都可以由向量的线性运算及数量积表示出来.本例可通过向量运算得NC→=2MN→,即表明M、N、C三点共线.
拓展题: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1,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1)求证:OB⊥DE;(2)求cos∠DOE.
说明:运用向量法解决有关平面几何问题,应注意三点:一是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二是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也可以借助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坐标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化思维过程;三是把运算结果转化为几何表征.
4.向量与立体几何问题
例4.在空间四边形OABC中,OA=8,AB=6,AC=4,BC=5,∠OAC=45°,∠OAB=60°,求OA与BC的夹角的余弦值.
分析:因为BC→=AC→-AB→,利用OA→?BC→的有关公式计算向量OA→与BC→的夹角的余弦值,即得OA与BC的夹角的余弦值为3-2 25.
拓展题: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 2倍,P为侧棱SD上的点.(1)求证:AC⊥SD;(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说明:运用向量法解决有关立体几何问题,方法与平面几何类似,建立几何问题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对于一些特殊的几何体还可以借助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相关点的坐标,运用向量法解决有关证明和计算问题,比如研究空间几何中的平行、垂直的证明,以及对于空间角、长度的计算等,是传统的方法无法替代的.这种通过引入空间向量,为解决立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等增添了一种理想的代数工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能力.
5.向量与解析几何问题
平面向量的坐标法,还可以用于解决平面解析几何的直线问题,避免讨论.如直线l1:ax+(a2-1)y+6=0与直线l2:x+(a-1)y+2=0平行且不重合,求a的值.我们需要讨论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两种情况,但是如果利用平面向量,根据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就可以避免讨论.若题目改成两直线垂直,方法亦然.
例5.求过圆(x-5)2+(y-6)2=10上的点M(6,9)的切线方程.
分析:设N(x,y)是所求切线上的任意一点,由MN→?O′M→=0(其中O′为圆心),可求切线的方程是(x-6)+3(y-9)=0,即x+3y-33=0.
拓展题:设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平行于x轴,证明:直线AC过原点O.
说明:在解析几何中,把逻辑证明转化为数值的计算,体现了向量法解题的简单美和结构美.向量法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视角.
6.向量与不等式问题
例6.已知a,b,x,y为正实数,M=ax+by,N=a2+b2?x2+y2,比较M和N的大小.
分析:比较大小,常用的方法是作差比较法,这道题可采用的方法很多,现构造向量p=(a,b),q=(x,y),则M=p?q=|p|?|q|cos
,N=|p|?|q|,所以M≤N.过程简单之至,巧妙自然.
拓展题:已知a,b>0,a+b=1,求证:2a+1+2b+1≤22.
说明:运用构造平面向量的方法解题,不但可以深化对向量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沟通数学中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向量法的关键在于合理地构造出相应的平面向量,并利用平面向量的相关性质来实现问题的转化.
7.向量和与物理问题
例7.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d=500 m,一艘船从A出发航行到河的正对岸B处.航行的速度|→v1|=10 km/h,水流的速度|→v2|=2 km/h,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分析:→v=→v1+→v2,→v⊥→v2,利用向量知识得|→v|= |→v1|2-|→v2|2= 96 km/h,由t=d |→v|,可以求出时间t的近似值为3.1 min.
拓展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要用同样长的两根绳子挂一个物体,如果绳子的最大拉力为F,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你能否用向量的知识分析绳子受到的拉力F1的大小与两绳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1)当θ逐渐增大时,F1的大小怎样变化,为什么?(2)当θ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3)θ为何值时,F1和G的大小相同?
说明:向量的物理背景有力、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这些实际背景来理解向量的概念与运用.利用向量来解决物理问题时,应注意四点,一是问题的转化,即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二是模型的建立,即建立以向量为主体的数学模型;三是参数的获得,即求出数学模型的有关解——理论参数值;四是问题的答案,即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向量集数与形于一身,既有代数的抽象性,又有几何的直观性,成为承载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媒介,用它研究问题时可以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向量法简化了原本利用其它数学工具解题的步骤,它可以使图形量化,使图形间关系代数化,使我们从复杂的图形分析中解脱出来,使分析思路和解题步骤变得简洁流畅,又不失严密,因而在问题解决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