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成长,涂鸦画作两出彩
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出生于1979年。肖铁小的时候开始说话比其他孩子晚得多。但他一学会说话就说个不停。当肖铁学会走路了,每天晚饭后,肖复兴都带着他到公园里玩儿。
有一次,肖复兴心血来潮,指着新栽的树苗对儿子说:“我考你一道题吧!你能说出公园里五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吗?”肖铁立刻兴致盎然地四处寻找,然后回来一一细数。
几天以后,肖铁神秘地掏出一张纸,笑眯眯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也想考你几道题!”他抬起头问:“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动物?最小的鸟叫什么鸟?”
“哎呀,我还真不知道。”肖复兴回答。“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鸟叫蜂鸟!哈哈!我也可以考爸爸了,而且考住了!”小家伙高兴得无与伦比。从那以后,散步时的考试变成了对等的,父子俩每人考对方五道题。
肖复兴早年在写作上曾经得到过叶圣陶及其长子叶至善的指导,这使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脚步越迈越扎实。肖复兴学着当年两位先生为自己改文章的方法帮助儿子进行写作练习。
在父亲的鼓励下,肖铁渐渐喜欢上了诗,肖复兴建议他把看到的好诗抄下来。随着肖铁课业增多,诗兴虽未委顿。但抄诗的劲头大不如前。于是肖复兴想出一个主意。他指着那些装帧精美的诗集对肖铁说:“这些都是大人编的,你也可以自己编一本。”肖铁果然来了兴致,节假日里抄上一首诗,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他还给自己的诗集起名叫《雨滴集》,编诗集让肖铁的鉴赏力大大提高。
肖复兴一直以为画画挺难学,为了培养儿子画画的艺术细胞,到美术馆看画展成了全家节目里的保留节目。每次进美术馆之前,肖铁都说:“我们一人看一幅最好的画,记住了回家画,看谁画得好!”在比赛中,肖复兴和儿子肖铁的画画水平都有了提高。那年春天,肖铁的两幅国画《一休和熊猫》《老师和孩子》被送到日本展览,而肖复兴画的《芭蕉公鸡图》居然也挂进美术馆中,参加了中国作家书画展。
“虎父无犬子”,中国作协最小会员诞生
肖铁高二那年的暑假,肖复兴要去西北,肖铁非常想和爸爸一起去。肖复兴有些犹豫,暑假过后就高三了,他劝儿子还是先以考大学为重,以后有机会再去也不迟。
肖铁不高兴了:“以后?不知道要等多久。那时再去还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一块石头,在肖复兴的心里砸出了一个漩涡:孩子现在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就权当给儿子高考前的一次放松吧。
上了飞机一个多小时后,肖铁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新的笔记本记着什么。肖复兴偷偷歪过头,看见开头的几句话:“再次睁开眼睛,拉开窗帘向下望时。飞机已经起飞一个半小时了。现在到了甘肃的境内,这在汉代,已经是边陲了……”肖复兴心里忽然漾起一阵感动和安慰。那一刻,他庆幸自己当初拿定主意带上肖铁西北行……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肖铁的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陆续在《语文报》《少年文艺》《中学生读写》等报刊发表作文几十篇。他写的《关于书的日记》获得了世界华文中小学生日记大赛中学组一等奖;《鲜红的康乃馨》曾获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少年“我家一日”全国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二等奖,还有一些文章被收入了《全国优秀小学生作文选》和《中华少儿作文全书》等书。1996年正上高二的肖铁将小学时一段转学的经历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转校生》,并因此书的发表,成为中国作协当时最小的会员。第二年,他又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成长的感觉》和小说集《红房子》。
青出于蓝,儿子“点拨”父亲共奋进
1998年,肖铁以北京市文科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大学之后,肖铁开始住校,只有星期天才回家。为了让父母跟上形势,他每次回来,都要给他们推荐好多电影,还特意找来VCD让他们看。肖复兴既高兴又感慨:自己教育儿子的好日子快完了,现在儿子要反客为主了。
1999年。肖复兴将十年来所写的有关古典音乐的篇章编辑成了一本《音乐笔记》,并想再写一本后续的书。肖铁直言不讳地说:“还写古典音乐的评论,您不觉得是在重复自己吗?您应该好好研究—下摇滚。”
肖复兴开始向儿子学习,听他给自己讲述流行音乐史,请他推荐他认为不错的乐手和磁带。那段时间里,父子俩一起买唱片、听摇滚、查资料,彼此谈着对摇滚乐的感受和体会,有时还会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在父子俩人生中。这些无疑是一段十分美好的经历和回忆。
2002年春节,肖复兴写下了听摇滚乐的感受,书名为《聆听与吟唱》。同年10月,这本书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而此时,肖铁去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2008年初的一天,正在芝加哥大学读文学博士的肖铁在电话中对爸爸说:“爸爸,我觉得你光写散文分量不够。还应该写一点儿小说。这样才能发挥作家的想象力。”当时正逢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当年知青们的现状时刻牵动着肖复兴的心。10个月后。一本记录知青们40年来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绝唱老三届》脱稿。与此同时。肖复兴收到了儿子寄来的作品——他在学习之余翻译的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翻阅着儿子翻译的这本《大教堂》,肖复兴百感交集。不禁想起了肖铁儿时学习英语的情景。记得有一天晚上肖复兴回家后,肖铁问:“您发现咱们家有什么变化了吗?”肖复兴这才注意到,柜子、书桌、房门……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字。肖铁很得意地望着爸爸笑。而现在,肖铁已经可以操着熟练的英语带爸爸在美国转悠了。
如今,家里很多地方还保留着那些纸条。颜色已经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岁月好像在它们上面没留下什么痕迹。但却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孩子。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肖复兴既为儿子高兴,也为自己骄傲!
(责编 肖文静)
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出生于1979年。肖铁小的时候开始说话比其他孩子晚得多。但他一学会说话就说个不停。当肖铁学会走路了,每天晚饭后,肖复兴都带着他到公园里玩儿。
有一次,肖复兴心血来潮,指着新栽的树苗对儿子说:“我考你一道题吧!你能说出公园里五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吗?”肖铁立刻兴致盎然地四处寻找,然后回来一一细数。
几天以后,肖铁神秘地掏出一张纸,笑眯眯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也想考你几道题!”他抬起头问:“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动物?最小的鸟叫什么鸟?”
“哎呀,我还真不知道。”肖复兴回答。“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鸟叫蜂鸟!哈哈!我也可以考爸爸了,而且考住了!”小家伙高兴得无与伦比。从那以后,散步时的考试变成了对等的,父子俩每人考对方五道题。
肖复兴早年在写作上曾经得到过叶圣陶及其长子叶至善的指导,这使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脚步越迈越扎实。肖复兴学着当年两位先生为自己改文章的方法帮助儿子进行写作练习。
在父亲的鼓励下,肖铁渐渐喜欢上了诗,肖复兴建议他把看到的好诗抄下来。随着肖铁课业增多,诗兴虽未委顿。但抄诗的劲头大不如前。于是肖复兴想出一个主意。他指着那些装帧精美的诗集对肖铁说:“这些都是大人编的,你也可以自己编一本。”肖铁果然来了兴致,节假日里抄上一首诗,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他还给自己的诗集起名叫《雨滴集》,编诗集让肖铁的鉴赏力大大提高。
肖复兴一直以为画画挺难学,为了培养儿子画画的艺术细胞,到美术馆看画展成了全家节目里的保留节目。每次进美术馆之前,肖铁都说:“我们一人看一幅最好的画,记住了回家画,看谁画得好!”在比赛中,肖复兴和儿子肖铁的画画水平都有了提高。那年春天,肖铁的两幅国画《一休和熊猫》《老师和孩子》被送到日本展览,而肖复兴画的《芭蕉公鸡图》居然也挂进美术馆中,参加了中国作家书画展。
“虎父无犬子”,中国作协最小会员诞生
肖铁高二那年的暑假,肖复兴要去西北,肖铁非常想和爸爸一起去。肖复兴有些犹豫,暑假过后就高三了,他劝儿子还是先以考大学为重,以后有机会再去也不迟。
肖铁不高兴了:“以后?不知道要等多久。那时再去还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一块石头,在肖复兴的心里砸出了一个漩涡:孩子现在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就权当给儿子高考前的一次放松吧。
上了飞机一个多小时后,肖铁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新的笔记本记着什么。肖复兴偷偷歪过头,看见开头的几句话:“再次睁开眼睛,拉开窗帘向下望时。飞机已经起飞一个半小时了。现在到了甘肃的境内,这在汉代,已经是边陲了……”肖复兴心里忽然漾起一阵感动和安慰。那一刻,他庆幸自己当初拿定主意带上肖铁西北行……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肖铁的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陆续在《语文报》《少年文艺》《中学生读写》等报刊发表作文几十篇。他写的《关于书的日记》获得了世界华文中小学生日记大赛中学组一等奖;《鲜红的康乃馨》曾获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少年“我家一日”全国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二等奖,还有一些文章被收入了《全国优秀小学生作文选》和《中华少儿作文全书》等书。1996年正上高二的肖铁将小学时一段转学的经历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转校生》,并因此书的发表,成为中国作协当时最小的会员。第二年,他又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成长的感觉》和小说集《红房子》。
青出于蓝,儿子“点拨”父亲共奋进
1998年,肖铁以北京市文科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大学之后,肖铁开始住校,只有星期天才回家。为了让父母跟上形势,他每次回来,都要给他们推荐好多电影,还特意找来VCD让他们看。肖复兴既高兴又感慨:自己教育儿子的好日子快完了,现在儿子要反客为主了。
1999年。肖复兴将十年来所写的有关古典音乐的篇章编辑成了一本《音乐笔记》,并想再写一本后续的书。肖铁直言不讳地说:“还写古典音乐的评论,您不觉得是在重复自己吗?您应该好好研究—下摇滚。”
肖复兴开始向儿子学习,听他给自己讲述流行音乐史,请他推荐他认为不错的乐手和磁带。那段时间里,父子俩一起买唱片、听摇滚、查资料,彼此谈着对摇滚乐的感受和体会,有时还会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在父子俩人生中。这些无疑是一段十分美好的经历和回忆。
2002年春节,肖复兴写下了听摇滚乐的感受,书名为《聆听与吟唱》。同年10月,这本书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而此时,肖铁去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2008年初的一天,正在芝加哥大学读文学博士的肖铁在电话中对爸爸说:“爸爸,我觉得你光写散文分量不够。还应该写一点儿小说。这样才能发挥作家的想象力。”当时正逢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当年知青们的现状时刻牵动着肖复兴的心。10个月后。一本记录知青们40年来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绝唱老三届》脱稿。与此同时。肖复兴收到了儿子寄来的作品——他在学习之余翻译的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翻阅着儿子翻译的这本《大教堂》,肖复兴百感交集。不禁想起了肖铁儿时学习英语的情景。记得有一天晚上肖复兴回家后,肖铁问:“您发现咱们家有什么变化了吗?”肖复兴这才注意到,柜子、书桌、房门……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字。肖铁很得意地望着爸爸笑。而现在,肖铁已经可以操着熟练的英语带爸爸在美国转悠了。
如今,家里很多地方还保留着那些纸条。颜色已经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岁月好像在它们上面没留下什么痕迹。但却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孩子。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肖复兴既为儿子高兴,也为自己骄傲!
(责编 肖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