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当年,王羲之写干18水缸才能练就一身写字功夫;至于2013年叱咤台湾书坛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一书,则是散文名家简媜写干18支圆珠笔的墨水才能诞生。
这本以书写银发生活为主轴的作品,目前已创下12万本的销售佳绩,是台湾诚品书店2013年华文创作类销售排行第一名,金石堂文学类销售排行第四名,也让简 被金石堂书店选为2013年年度风云作家。
伏案写作30年,简 身为台湾当代散文名家的地位无庸置疑,但她并非以量取胜,至今仅有20本著作,而在每一本书的背后,其实都是无数的苦功累积。
是母亲、妻子,也是作家
落下第一笔之前,简 早就已经下尽功夫:先是针对主题研究观察,搜集各种文献资料,经过深入了解之后,她会自问:“这主题到底值不值得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她会续问自己第二个问题,“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而后开始思索下笔方式、篇章结构……她说,从构思到真正下笔,通常已经是两三年的光阴耗去。
一旦大纲底定,就是规律地、每天不间断地写。简媜的写作方式是以纸笔打草稿,再誊进电脑里,所以《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一书,除了消耗18支笔之外,还得加上厚厚一叠的原稿稿纸。
5年前,当媒体还未报道台湾高龄化问题前,她就注意到公园里、街道上、市场边,老人怎么越来越多?一连串的研究之后,她发现老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她个人生活范围的现象,而是即将影响全台湾的事实。因此,当高龄化议题逐渐浮出台面,引起社会大众沸沸扬扬的讨论时,简 已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5点钟起床,默默书写。
她回忆那9个月的写作光阴,“自己好像一个人在深山里,希望所有人不要来打扰我,让我一个人和我的书、笔与稿纸呆在一起就好。”不过现实是,身兼家庭主妇的她,即使再不甘愿,也必须把沉浸在写作狂热里的自己拉出来,走出房门做菜,善尽一位母亲与妻子的责任。
做家事、顾弟妹,
仍不忘书本
简 是传统农村大家庭的长女。小时物资困顿,什么事都必须由人力完成,大人们忙于农务,因此家里的大小事,不管打水、烧菜、挑草,统统落到她身上。童年的刻苦,练就她吃苦耐劳的处世态度,她笑着说:“如果作家界有家事铁人比赛,我应该可以名列前茅。”
简 20岁时,文学的天分就已经锋芒毕露,以《有情石》获全台学生文学奖第一名,其后更是获奖不断。杂务繁忙的农村生活里,为把握时间念书,总是凌晨鸡啼,阿嬷就会轻唤简 的名字,她会一骨碌地起床,摊开书本,暂时离开忙碌的农村生活,进入文字的异想世界。
简 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13岁,她正就读初中,从事鱼贩工作的父亲车祸身亡。这是她人生中最沉重的阶段,当时母亲在父亲过世后,为撑起家计,就离开宜兰到外地工作,阿嬷则留在家中照顾5名孙子。
不堪丧子之痛的阿嬷,忙了一天之后,每晚总会在家中儿子的灵堂前痛哭。家中沉重的气氛,也令简 有了逃离宜兰的念头。一毕业,她就前往台北就读复兴高中。
只是,台北的生活让农村来的简 难以适应。当时,讲话有口音的她,被当作乡下来的土包子,遭受同学的排挤。青春期的孤立让她更往书本的世界里钻。大学考上台大哲学系的她,因为屡获文学奖肯定,在当时台大中文系系主任叶庆炳的同意下,转入台大中文系。
创刊、写作,都选择难的路走
出了社会后的简 ,第一份工作是撰写广告公司的文案,通过试用期后,因为公司要求缴交高额保证金而选择离职;往后她几乎都从事和文学相关的工作,无论是参与《联合文学》的创刊,或是与朋友创建“大雁出版社”,或是接下远流出版公司的副总编辑一职。
或许因为个性好强,她有兴趣接下的工作,几乎都是“新创阶段”,草创时期总是特别辛苦,什么都要做,加班到半夜12点,隔天8点起床继续工作是常态。这些工作大量压缩了她最爱的创作时间,为了灌注更多心力在文学上,她还是选择离开职场。
创作是简 一生持续不辍的事,而创作反馈给简 的,就是让她拥有超脱日常生活的视野,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更深沉的人。“所有事情,你在一楼、4楼或10楼看到的都不一样,切换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件事,统整起来才是事件的全貌。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思维逻辑已经锻炼成一种本能反应。”
由点、而线、而面,然后面面俱到,这样的思考逻辑,也形塑了另一种“文学家”少有的入世特质:简 是重视“精算”的人。
她举例:“如果你想对某人大发雷霆,那么请在生气之前先停3秒,精算一下生气的成本。”停3秒的时间,是要为人与人的关系做精算,发了脾气、坏了关系,或者让对方难过伤心,你会不会就此后悔?
只是,精算的天平尺度,终究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对她来说,一路精算的结果,仍然是一路心甘情愿地为人付出。
当作家、当乖孙,
都是甜蜜的负荷
其实,认知到台湾社会人口结构即将老年化的同时,阿嬷的老年生活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已经在简 面前展开了。老年的阿嬷,不仅罹患阿兹海默症,甚至已全盲。
阿嬷与简 的感情是亲近的。童年时,挑重物或背弟妹对她的背都是沉重的负担,再坚强的长女也会累,只要阿嬷看见她的疲态,就会拿出扁梳、一杯水,先屈指用力为她按摩肩颈,继而让她趴下,用扁梳沾水狠狠为她刮痧,直到刮出两道红痕才罢手。虽然她总是痛得眼泪鼻涕齐流,但也深刻感受这是阿嬷的爱。
现在,年老的阿嬷再没这种力道。“老的时候,你以前在职场上的叱咤风云统统不算数。”简媜说,“老”,不只是一个人要面对的人生新状态,它会取代旧有的一切,也会带来全新的难题。虽然老是一个人的事,却需要身边所有亲友一起面对。
身为长女的简 ,似乎注定一生都是照顾人的角色,凡事总是先想着别人,“不要让情绪超越理性,你要认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永远都有你不可卸除的责任。”
她说,没有“精算”就去做一件事,会让人做得很不甘心,一边做一边抱怨;可是如果“精算”之后,做的效益比不做还大,那么,就心甘情愿的付出吧!
这本以书写银发生活为主轴的作品,目前已创下12万本的销售佳绩,是台湾诚品书店2013年华文创作类销售排行第一名,金石堂文学类销售排行第四名,也让简 被金石堂书店选为2013年年度风云作家。
伏案写作30年,简 身为台湾当代散文名家的地位无庸置疑,但她并非以量取胜,至今仅有20本著作,而在每一本书的背后,其实都是无数的苦功累积。
是母亲、妻子,也是作家
落下第一笔之前,简 早就已经下尽功夫:先是针对主题研究观察,搜集各种文献资料,经过深入了解之后,她会自问:“这主题到底值不值得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她会续问自己第二个问题,“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而后开始思索下笔方式、篇章结构……她说,从构思到真正下笔,通常已经是两三年的光阴耗去。
一旦大纲底定,就是规律地、每天不间断地写。简媜的写作方式是以纸笔打草稿,再誊进电脑里,所以《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一书,除了消耗18支笔之外,还得加上厚厚一叠的原稿稿纸。
5年前,当媒体还未报道台湾高龄化问题前,她就注意到公园里、街道上、市场边,老人怎么越来越多?一连串的研究之后,她发现老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她个人生活范围的现象,而是即将影响全台湾的事实。因此,当高龄化议题逐渐浮出台面,引起社会大众沸沸扬扬的讨论时,简 已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5点钟起床,默默书写。
她回忆那9个月的写作光阴,“自己好像一个人在深山里,希望所有人不要来打扰我,让我一个人和我的书、笔与稿纸呆在一起就好。”不过现实是,身兼家庭主妇的她,即使再不甘愿,也必须把沉浸在写作狂热里的自己拉出来,走出房门做菜,善尽一位母亲与妻子的责任。
做家事、顾弟妹,
仍不忘书本
简 是传统农村大家庭的长女。小时物资困顿,什么事都必须由人力完成,大人们忙于农务,因此家里的大小事,不管打水、烧菜、挑草,统统落到她身上。童年的刻苦,练就她吃苦耐劳的处世态度,她笑着说:“如果作家界有家事铁人比赛,我应该可以名列前茅。”
简 20岁时,文学的天分就已经锋芒毕露,以《有情石》获全台学生文学奖第一名,其后更是获奖不断。杂务繁忙的农村生活里,为把握时间念书,总是凌晨鸡啼,阿嬷就会轻唤简 的名字,她会一骨碌地起床,摊开书本,暂时离开忙碌的农村生活,进入文字的异想世界。
简 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13岁,她正就读初中,从事鱼贩工作的父亲车祸身亡。这是她人生中最沉重的阶段,当时母亲在父亲过世后,为撑起家计,就离开宜兰到外地工作,阿嬷则留在家中照顾5名孙子。
不堪丧子之痛的阿嬷,忙了一天之后,每晚总会在家中儿子的灵堂前痛哭。家中沉重的气氛,也令简 有了逃离宜兰的念头。一毕业,她就前往台北就读复兴高中。
只是,台北的生活让农村来的简 难以适应。当时,讲话有口音的她,被当作乡下来的土包子,遭受同学的排挤。青春期的孤立让她更往书本的世界里钻。大学考上台大哲学系的她,因为屡获文学奖肯定,在当时台大中文系系主任叶庆炳的同意下,转入台大中文系。
创刊、写作,都选择难的路走
出了社会后的简 ,第一份工作是撰写广告公司的文案,通过试用期后,因为公司要求缴交高额保证金而选择离职;往后她几乎都从事和文学相关的工作,无论是参与《联合文学》的创刊,或是与朋友创建“大雁出版社”,或是接下远流出版公司的副总编辑一职。
或许因为个性好强,她有兴趣接下的工作,几乎都是“新创阶段”,草创时期总是特别辛苦,什么都要做,加班到半夜12点,隔天8点起床继续工作是常态。这些工作大量压缩了她最爱的创作时间,为了灌注更多心力在文学上,她还是选择离开职场。
创作是简 一生持续不辍的事,而创作反馈给简 的,就是让她拥有超脱日常生活的视野,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更深沉的人。“所有事情,你在一楼、4楼或10楼看到的都不一样,切换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件事,统整起来才是事件的全貌。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思维逻辑已经锻炼成一种本能反应。”
由点、而线、而面,然后面面俱到,这样的思考逻辑,也形塑了另一种“文学家”少有的入世特质:简 是重视“精算”的人。
她举例:“如果你想对某人大发雷霆,那么请在生气之前先停3秒,精算一下生气的成本。”停3秒的时间,是要为人与人的关系做精算,发了脾气、坏了关系,或者让对方难过伤心,你会不会就此后悔?
只是,精算的天平尺度,终究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对她来说,一路精算的结果,仍然是一路心甘情愿地为人付出。
当作家、当乖孙,
都是甜蜜的负荷
其实,认知到台湾社会人口结构即将老年化的同时,阿嬷的老年生活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已经在简 面前展开了。老年的阿嬷,不仅罹患阿兹海默症,甚至已全盲。
阿嬷与简 的感情是亲近的。童年时,挑重物或背弟妹对她的背都是沉重的负担,再坚强的长女也会累,只要阿嬷看见她的疲态,就会拿出扁梳、一杯水,先屈指用力为她按摩肩颈,继而让她趴下,用扁梳沾水狠狠为她刮痧,直到刮出两道红痕才罢手。虽然她总是痛得眼泪鼻涕齐流,但也深刻感受这是阿嬷的爱。
现在,年老的阿嬷再没这种力道。“老的时候,你以前在职场上的叱咤风云统统不算数。”简媜说,“老”,不只是一个人要面对的人生新状态,它会取代旧有的一切,也会带来全新的难题。虽然老是一个人的事,却需要身边所有亲友一起面对。
身为长女的简 ,似乎注定一生都是照顾人的角色,凡事总是先想着别人,“不要让情绪超越理性,你要认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永远都有你不可卸除的责任。”
她说,没有“精算”就去做一件事,会让人做得很不甘心,一边做一边抱怨;可是如果“精算”之后,做的效益比不做还大,那么,就心甘情愿的付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