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 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研究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s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网络社会环境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线下生活向线上生活迁移、衍生的范围越广,互联网对线下生活的渗透程度越深。随着在线教育等互联网应用加速发展,智能手机等便携上网设备日益普及,接触互联网的学生群体年龄越来越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掀起创业潮,在校高校学生逐渐成为创业潮的生力军。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群体在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塑过程中带有网络原住民基因,培养其网络应用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面对网络空间中存在的网络安全、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各类网络乱象,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在网络应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信息甄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学生    网络安全意识    培养研究
  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接受课程教育、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也成为高校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这一群体既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网络双刃剑带来的风险隐患。建立网络安全意识,既是做好高校学生上网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高校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互联网的虚拟性、大众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功能多样化的众多新媒体网络平台和应用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社交方式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应用为高校学生打造了了解世界、认识社会的多种渠道,丰富了接受教育的多元方式;从负面影响来讲,互联网上的不健康信息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影响和扭曲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或存在高校学生成为受害对象的情况,也存在使高校学生成为施害主体的情况。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不可逆,高校學生对互联网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如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运用互联网,培养网络安全意识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
  1.1网络空间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催生了颠覆传统产业的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信息技术发展提升传统产业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其带来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问题也成为不同领域学者专家关注的重点。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行各业的生产运行模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媒体行业,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生产方式,高校学生不仅仅能够从电台、电视机、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也能够从论坛、BBS、新闻网站、公众号等多种互联网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获取信息,不仅仅是信息获取者,还可以是信息传播者、生产者。
  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渠道之广、参与信息生产途径之多,带来的不仅仅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态呈现的海量信息,帮助高校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不可忽略的是,互联网接入、使用的低门槛性、开放性,所包含的海量信息及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会纷繁多样,带来的还有无效信息、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及其生产者的泛滥。
  互联网的虚拟性、公开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特征,使得使用主体摆脱了现实社会身份束缚、摆脱了传统媒体巨大压力,几乎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网络空间成为网民表达自己的自由空间,网络无边界性使得碎片化个人意见观点经由发布、评论、转发等过程汇集成网络舆论被反复讨论,互联网成为不良信息滋生的摇篮。
  近些年,高校学生遭遇网络诈骗、勒索、诱骗、网络暴力等事件频发,甚至存在高校学生实施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现象。
  1.2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给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可能性。目前,电子技术、程序编码、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通讯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高校课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操作互联网的技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还未形成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必修课程教育。
  信息技术日趋发展,各类网络应用愈加丰富,互联网兼具学习工具性、生活娱乐性,高校学生线上生活与线下生活的交融性愈加明显,网络社会生活愈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本身,对高校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高校学生“学网、懂网、用网”的网络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网络社会行为,也关系着心理发展、价值观养成等各方面发展进步。值得考虑的是,整体网民经济收入差距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也有体现,诸如地域经济、家庭收入、教育条件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学生接入互联网的起始时间、认知水平等,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环境也有所不同,近些年也出现过校园欺凌延伸至网络欺凌的现象。
  高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较为特殊,在群居性住宿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彼此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向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电脑、手机等上网设备更多地成为沉迷游戏、音视频的娱乐工具,而不是学习工具。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引,对外界的认知大多基于个人接触到的信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增强高校学生合法、安全、科学、文明使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既是顺应数字时代互联网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上网保护的必要举措。
  二、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和发展路径研究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网络保护,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为我国未成年网络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随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愈加重要。   2.1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体制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将科学用网、文明用网纳入高校师生行为规范,明确网络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敦促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区域上网时,自觉规范个人用网行为,共同维护健康文明的校园上网环境,积极创建法治校园,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第二,加大网络安防投入力度,推进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协作与配合,积极构建高校区域范围内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完善网络安防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各类有害信息侵入高校网络。
  第三,充分发挥校媒体宣传作用,加强校报、校刊、校广播、校内网、公众号等高校自有媒体的优化建设,开设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专栏,在校内网等线上媒体的显著位置增加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提示标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强化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2.2完善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课程
  第一,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不同年级特点,探索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机动灵活性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养课程。
  第二,鼓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特色、有创新、有实效的系列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成效落地化。
  第三,借助校内学生社团的先头兵作用,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师生以组团、个人等形式积极参与有奖答题、演讲、技能竞技等实践活动,积极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2.3探索走出去與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
  第一,法律法规进校园,邀请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立法机构专业人士,举办解读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信息服务等规范性文件的报告会,丰富高校学生有关网络法治的综合性知识,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增强学法、懂法的意识,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
  第二,专业技术进校园,邀请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专家,举办前沿技术知识普及专题讲座,增进高校学生对信息技术新发展趋势的认知与了解。
  第三,警示教育走出去,组织高校学生前往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通过违纪违法反面警示教育案例,增强高校学生抵抗网络诈骗、网络中奖信息、网络色情等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提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行业实践走出去,积极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产学研共建合作机制,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实地参观、定期实习见习等活动,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网络安全知识,精进专业技术特长。
  三、结束语
  伴随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互联网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渗透范围将愈来愈广、渗透程度将愈来愈深,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既是正确教育引导高校学生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要求,也是增强高校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专业技能的大势所趋,更是培养数字化、信息化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根基。可以说,高校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预备期,高校承担着为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工作岗位输送人才的重任,不仅仅是专业课程的教育培养,也涵盖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建设好、维护好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这一重要关卡,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  考  文  献
  [1]邹佳蕴,鲁寒.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西藏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初探——以西藏大学为例[J].法制博览,2019(31):40-41.
  [2]黄玮,潘爱婷.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策研究[J].散文百家, 2019(07):176-177.
  [3]李智, 岳锐洁, 张兆平.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制意识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 000(027):156-157.
  [4]鲁砚青, 张鑫. 大学生网络安全责任意识的研究[C]// 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 2019.
  [5]曾小燕,周统钢.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59-61.
其他文献
【摘要】 在近些年的信息高速发展背景下,使得我国各个行业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发展。在传统的PSTN技术上的语音业务已经被转移到了IP网络当中。另外,在IP技术的框架下,可以很好的促进各种技术的发展。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基于VoIP语音通信技术的研究与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字】 VoIP语音通信技术 控制信令 编码技术 丢报处理  引言:  VoIP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通信光缆线路逐渐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加便利化的服务,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今后通信光缆线路使用时,更应该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防止在后期出现各种维修故障性问题。  【关键词】 通信光缆线路 维护分析 管理分析  在通信光缆线路实际使用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5G通信技术逐渐覆盖到各个范围当中。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交通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必须有效的对其进行相关管理工作,有效的借助5G网络推动其发展进步。通过借助5G通信技术能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加快推进其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建设,同时还能够加快通信效率,保障其正常运行。但是目前5G技术的应用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中的优点还有待我们深入挖掘与提高。在此前提
【摘要】 本文在对配网现场作业风险及传统风险防控模式的不足分析的基础上,引出可视化计划的应用,以适应现代化配网现场作业风险防控的需求,在对可视化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模块及可视化技术的实现等分析基础上,证实了可视化技术在配网现场作业风险管控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 配网 现场作业 风险 可视化技术  随着当前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配网现场作業频率不断升高,电力系统在快速发展中,对配
【摘要】 通信线路工程中用户端“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面对的施工难度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在开挖已经硬化的柏油或者混凝土路面与业主协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引入路槽光缆成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即从路槽光缆的安全性、材料特性和应用途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其加以介绍,方便指导施工。  【关键词】 硬化路面 微槽 路槽光缆 用户端接入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
【摘要】 针对人防指挥行动中使用预案的需求,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人防指挥数字化预案系统。文中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明确了功能组成,最后提出了本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为人防指挥数字化预案研发提供支撑。  【关键词】 系统设计 人防指挥 数字化预案 文本摘要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防空袭方案及实施计划,必要时可以组织演习”
【摘要】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每年都要增加大量的档案,如果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档案的归档管理,将耗费非常大的人工,而且档案也容易因为人工的失误发生损害或者出现建档、归档分类模糊的情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唯有利用计算机手段做好档案的归档和利用工作,才能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向着社会效益转化,也才可能让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变的有条不紊。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高等院校 电子档案 归
【摘要】 微管微缆系统技术的基本原理、实现途径和经济实用性,并由此提出了一种有效解决运营商管道资源紧缺、投资成本高,实现管道增值、提高接入多样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 微缆 集束管 气吹 道路切割  引言:  在中国随着通信行业业务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基站接入还是小区宽带接入,都需要建设大规模的光缆网络,城市大规模光缆网络的建设需依靠地下充足的管道资源,因此通信管道的管孔资源紧张不
【摘要】 在城域网通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高效地解决IP通信数据、智能传输的问题,成为网络通信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PTN传输技术、OTN传输技术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不同的问题,利用PTN+OTN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域网通信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对PTN+OTN传输技术在城域网络的应用优势进行详细的问题,解决城域网的架构,详细的探究了PTN+OTN传输技术在城域传送网络的组网结构。  【关键词】
【摘要】 结合农村实地现状、需求及建设场景分析,采用GPON技术标准的FTTH覆盖,通过下沉小型OLT设备到就近基站至CMNET网络,为农村居民提供20M有线宽带服务(具备后期升级100M的能力),同时为驻地村委会、中小学、卫生所、电商服务点、农资商店等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有线宽带接入服务。  【关键词】 农村 建设场景 FTTH 有线宽带接入  一、概述  宽带网络是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