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322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山沟里的孩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富有情感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的情景,赞美了山沟里的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初读课文,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艰苦,但是,当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后就会发现,课文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字里行间渗透的都是山沟里孩子学习生活的美好、快乐。他们并不是一群苦中作乐、以贫穷来博取同情的孩子,相反,他们因为胸怀理想,所以在我们眼里上学的艰苦,在他们的眼里、心里却是真正的快乐。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由衷地佩服、由衷地赞叹。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山沟里孩子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的情景,学习他们热爱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
  3.通过学文,体会“金钥
  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真正含义,知道孩子们胸怀美好的理想。
  4.学习作者利用情景描写
  表达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达成第1、2两个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了解山沟里的孩子学习艰苦的基础上,感悟他们学习生活的快乐、美好,学习他们热爱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一群小伙伴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2.多媒体出示几组山沟里
  的孩子的图片。图片中的孩子衣衫破旧,条件艰苦,但个个都面带笑容。
  3.同学们知道这群小伙伴
  是谁了吗?对,他们就是山沟里的孩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
  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为后面理解课文情感埋下伏笔。】
  二、 检查预习,认识生字新词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桌共用一本书,通读课文,遇到两人读的不一样的地方就停下,看看谁读错了,及时纠正。
  2.出示本课生词,学生开火车读。
  3.利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
  (1)理解“拥抱”。
  同学们认真看看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有提手旁,和手的动作有关。)那请你拥抱一下你的同学,或上台来让老师拥抱拥抱。说说自己被老师或同学拥抱的感觉怎样。(幸福、温暖、快乐。)
  (2)理解“黎明”。
  “黎明”是什么时候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天
  快黑时是黄昏,天快亮时就是
  黎明。)
  【设计意图: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三年级,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为重点予以关注,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同桌共读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又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时,对“拥抱”一词的理解,一方面让学生对“拥抱”有了直观的感受,也为后面理解課文内容、感悟文章正确情感做了铺垫。】
  三、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山沟里的孩
  子做什么的情景?(主要描绘了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放学时的
  情景。)
  2.迅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主要描绘了孩子们上学、放学时的情景?(第1~5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新课标对中段阅读提出的要求。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默读、略读,感知了课文内容,锻炼了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四、 细读入境,体会文章情感,感悟语言魅力。
  (一)第一次细读——以读者身份走进文本,感悟山沟里孩子学习的艰辛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1~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山沟里孩子上学时的情景,你了解到
  了什么。(山沟里的孩子上学很
  艰苦)
  2.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到
  的,勾画下来,说说你的体会,然后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勾画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1)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生交流:山沟里的孩子上学很早,天还没亮,到处都还黑着,可能其他人都还在睡觉,山沟里的孩子就要上学去了。 )
  感受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第1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读轻点儿,不要把其他人给吵醒了。
  (2)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到学校去。
  (生交流:从这里能够体会到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路程很远,要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
  文中还有一个和它差不多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像这样的两个句子就是相对应的句子。
  (3)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
  (生交流: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山沟里的孩子去学校的时间很长,从天黑走到天亮。)
  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找到文中和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吗?(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在这个句子中,哪个表示颜色的词用得最多?(黑)从中你又有什么感受?(更加感受到山沟里孩子学习的艰苦,上学的时候天是黑的,回家时天也是黑的。)带着你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4)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
  洞的。   (生交流:我体会到山沟里的孩子上学还很危险。天是黑的,走的又是山路,而且还有狼叫,真吓人。)
  是啊,天黑黑的,走在山路上,还有狼,多危险啊。山沟里的孩子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呢?(生交流想象,深入感受山沟里孩子上学条件的艰辛。)
  (二)再次细读——交换角色,以主人翁身份深入文本,感悟学习的快乐
  1.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是这
  样艰苦,可是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快乐的)
  2.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说说笑笑)
  3.现在假如你就是这群快
  乐的孩子,课文第1~5自然段描写的就是你自己上学放学路上的情景,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一部分,看看这次你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4.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汇报。
  (1)“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生交流:刚才老师拥抱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温暖和
  幸福,那现在山沟里的孩子们被阳光拥抱,也一定是幸福和温暖的。)
  说得太好了,那请你读读这个部分,让我们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吧!
  (2)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
  (生交流:我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只感受到山沟里的孩子们上学用的时间很长,读书很辛苦,可当我带着快乐的心情再读这儿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上学路上的景色很美。)
  是啊,那么丰富的颜色,真美啊!你们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交流:我还从“变”中,感受到山沟里的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景色在不停地变化,非常有趣、神奇。我觉得上学也是一件神奇、有趣的事情。)
  同学们看,我们用不一样的视角去读同样的文字,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注意情感的变化。(指名读)
  (3)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哟,它把清
  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生交流:我从“哦”和“哟”中感受到了月亮升起时的喜悦。而且,我们上学有太阳的拥抱,放学有轻柔的月光为我们照路,我觉得学习真是件快乐、幸福的事情。)
  你们真是体会得太好了。所以,平时我们读书就是要把自己代入到文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在这一教学中,我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多次走进文本,细读品味,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五、课后小结,情感升华
  对于山沟里的孩子们来说,时间长、路程远不算什么,一路有美丽的风景相陪,危险多不算什么,有太阳和月亮做伴,只要能上學,就是快乐的。那么,是什么让这群孩子不怕困难,如此积极、快乐地学习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教后所思】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三年级学生已具备的认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们通常能够感受到的仅是山沟里孩子上学的艰苦,因此,老师们往往是把了解孩子们学习的艰苦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对孩子们学习的快乐,仅是让学生通过“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这样一个句子粗浅地
  感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到的是山沟里的孩子们学习就是苦的,而他们的乐,只是在 “以苦为乐”。那么,本课让我们感悟到的真的只是苦,只是以苦为乐吗?细细研读课文,我们发现课文在描写孩子们上学的情景时,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都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美好、快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根本就不认为学习是苦的,我们所看到的苦,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快乐,就是美好,那又何来以苦为乐呢?这种眼里没有苦,只有乐,才是课文要让我们学习的真正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如何能让学生和教师一样走进文本,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呢?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将教学重点设为在了解山沟里的孩子学习艰苦的基础上,感受他们学习生活的快乐、美好,学习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既是一个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难点。那么,这个难点如何突破呢?我做了以下两点:
  一、巧设铺垫,降低难度
  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铺垫,为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正确情感。开课初始,一组组山沟里的孩子带有快乐笑容的图片,以及后来理解拥抱时的感受,都为学生感受山沟里孩子学习生活的快乐、美好埋下了伏笔,降低了难度,尤其是对“拥抱”一词的理解,由“体”生“验”,与语文教学注重感染熏陶是一致的。
  二、分层次阅读,读中感悟
  本课教学,我选择了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细读入境,体会文章情感”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两个层次引导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文本,在一次又一次的细读品味中,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谕亭小学)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王刚,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25期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散见《民族文学》《长城》《朔方》《文学港》《黄河文学》《厦门文学》《短篇小说》《牡丹》等报刊杂志,现已发表小说四十余万字。   2016年的最后一晚,老天发了疯,下起了雪米子。八点左右,披着蓑衣戴着头盔的老肖骑着摩托,载着一对十六七岁的男女,穿过灯光昏暗的街道,拐进了新河巷。那时候的老肖,根本不可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与自身命运的原初想象与质朴思考,积淀着民族的审美意蕴与人文关怀。神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马克思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神话的定义有很多种。古春梅学者在《论中国神话的神性、人性与圣性》中说道:“神话是远古初民对周围世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艺术的方式,反映
1  四奶奶要走了。她像一朵在季节里熟透的花,松散了,败色了,就要随风而去了。  这消息像流言一样在河西湾的村巷中窜来窜去,又在村前村后广袤的田野里滚了几个来回。留守在村里的妇女们,负罪般地期待着,虽经压抑,眉目还是生动起来。连村庄中的狗都异常兴奋。  河西湾村这些年已经寂静了。村里的年轻人或不再年轻的中老年人,都去了东莞,去了深圳,去了杭州,去了北京,凡是能挣钱的地方他们都去。家里丢下老人和孩子
摘 要: 本文作为中职学校师生幸福感调查问卷设计研究的一部分,对“中职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人际交往、表现的欲望能否得到满足、课余生活丰富与否、学校的归属感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职高生幸福感的建议或策略: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好的表现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关键词: 中职生 幸福感 影响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读懂内容:总结电脑住宅与乡下人家不一样的特点。  2.发现写法:通过比较,感受文体差异,并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独立判断: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阅读材料,并加深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内容比较  一、速读《电脑住宅》,为“家”打分  师: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任务单的使用,使学生明确主人公阿廖沙不同称呼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2.通过主人公视角下外祖母和妈  妈形象的变化,体会变化背后的深厚情感。  3.聚焦“外祖母和妈妈”的争吵,抓住关键词,体会细节描写的言外之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说名字——名字里的情感  师: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童年》的前两章,看一看那些我们不经意间会忽略的细节。首先,《童年》的主人公是谁?  
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不可能把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学的主体目标。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过多地有感情朗读必然会挤占学生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  群文阅读,应将“读”的侧重点落脚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以能力训练目标带动阅读;应将“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对于写作文有一定畏难情绪,但是对于写小说却兴致勃勃。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写小说非常自由,可以天马行空地  创编。  面对学生交上来的几千字(甚至更长)的所谓小说,我们只能给予鼓励。然而,细看之下,问题不少:其一,缺乏文体知识,没有关注小说的基本要素,只是简单地铺陈故事;其二,缺乏素材积淀,导致形象和情节肤浅空洞;其三,缺乏全局性构思,结构散乱,随意性大。 
摘 要:翻转课堂模式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已大量应用于高校语言类的教学实践中,可是目前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不多。本文围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广进行探究。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寻找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将学
【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相处”,通过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这篇课文全文不注音,旨在引导学生落实“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的单元重点。继第七单元第一次提出默读的要求后,这一单元也将再次巩固默读的方法。  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故事,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给彼此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