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过程导向的词语内涵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又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通过挖掘文本语言材料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打通阅读教学的任督二脉。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并能够抓大放小,有所取舍。
  关键词:外国小说;语言材料;表层意思;深层内涵;抓大放小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实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以往学习语言要讲授语法、修辞,现在则要求老师随文教学,许多老师就无所适从了。在过去,课堂上老师是先讲生字词语;接着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是归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三部曲一直延续到现在。结果是语文老师课上得很辛苦,但是学生收效甚微,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收获的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学生根本未学到运用知识解决语文难点的方法和规律。课后又陷入题海训练的语文学习魔咒之中。所以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不可能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可能实现深度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外国小说的难解性,常常令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往往是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先是分析一下环境描写;接着是理清故事情节;然后再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有的老师还能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大多数老师只是对表层内容简单分析一下了事,都不愿意深层次挖掘,从小说主题的表达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来解读文本。这种逃避策略,只能令这种课越上越困难。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越来越畏惧。笔者尝试着在教学中采用通过抓住语言材料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去分析和解读。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试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教学案例佐之。
  一、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2.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欧·亨利式”结尾之妙。
  3. 学会分析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
  二、 教学过程
  师:哲学家傅培荣说:“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就是一个死了的世界。”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一个老人艰难地攀爬着梯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用颤抖的手调拌颜料,然后凝神聚力地画出了一片常春藤的叶子,点燃了一位年轻女画家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而这位老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讲述的故事。小说体现了作家对健康人性与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琼珊、苏艾、贝尔曼三位画家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如何?
  生1:第三段:段首,“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段尾,“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个画室。”作者通过“矮墩墩”“顶楼”“联合”这几个词语写出了她们经济拮据、花一个钱也要算计半天,在社会底层苦苦地挣扎!
  生2:第三段中间部分:“苏艾和琼珊两个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個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她们是在八马路上的一家名叫德尔蒙尼戈的饭馆里吃饭碰到的”。第二段中间部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租金低廉的房子”。写出了这些艺术工作者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房子式样老旧、朝向背光阴暗,这样的房子租金低廉。
  生3:第三十段:首句,“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段中,“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第三十一段:段首句,“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作者通过“楼下底层”“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已沦落为业余模特儿,为的是挣几个小钱。“灯光暗淡”“小屋子”这些描写。写出了老贝尔曼住处条件糟糕透了。这一切都说明他生活状况很糟糕!
  生4:文中第五段段首说:“‘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这句话就说明琼珊这个弱小的女人既是一个“弱”者又是一个“困”者。
  生5:苏艾经济拮据。在照料病中的好友琼珊时,只要有点空闲时间还要“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社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能够紧紧抓住文本,抓住关键词语,而且能够在分析这些词语的表层意思后进一步挖掘这些词语的深层内涵。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实际上交代了琼珊悲观性格形成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艺术工作者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创造着精神世界的一个群体,他们本应有着体面的生活。不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竟然如此落魄!不由引起人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社会表面繁华,背后是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艺术工作者社会地位低下,物质生活低劣,精神生活更是匮乏。小说对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进行了含泪的批判!
  众生恍然大悟,有的在连连点头称是,有的在和同位窃喜。有的说老师道出了我的心声,但我说不出这一席话来。
  师:屋漏偏逢连阴雨,琼珊偏偏染上了足以致她死命的“肺炎”。在得了肺炎后琼珊情绪有何变化?
  生:第五段:“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旧铁床上,一动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作者用“一动不动”这个词说明琼珊病情很严重,同时说明她此时内心已开始绝望。
  生:第七段医生说的话“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此时此刻的琼珊已对生活与爱情失去了兴趣,对未来更是失去了希望。
  生:第二十二段:“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此时的琼珊在百无聊赖之际开始数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并认为最后一片掉落下来,她也得去了。琼珊的情绪已极度低落。她把生的希望寄托在那片“不掉下来”的叶子。   生:第四十六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这片迟迟未落下来的常春藤叶让琼珊发现自己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琼珊情绪开始好转,她要吃饭要喝牛奶,她还要打扮打扮。她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生:第五十三段:“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心满意足”和“毫无用处”两个词说明此时的琼珊已情绪稳定,在内心深处重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她已从情绪极度低落中彻底走了出来。
  生: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的生命意识、生活热情并最终病愈康复。
  师:正是这片神奇的常春藤叶挽救了青年画家琼珊。而这片神奇的常春藤叶正是老画家老贝尔曼顶风冒雨以生命为代价而完成的永不凋落的杰作。
  师:那么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
  生1:琼珊。
  生2:苏艾。
  生3:老贝尔曼。
  師:那么如何来评判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看。一看这个人物的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二看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逆转;最后看这个人物对小说主题的思想表达是否起着关键作用。
  师再问:根据这个判断标准,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众生异口同声:“老贝尔曼。”
  师微笑。
  师总结:虽然老贝尔曼这个人物作者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物符合小说主人公“三看”的标准。一是这个人物的性格在这群艺术工作者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二是小说并没有正面描写老贝尔曼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画出那最后一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通过苏艾之口转述。揭开了谜底。实际上正是老贝尔曼这个人物的这一举动实现了情节的逆转。这样结构描写叫“情节空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第三点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歌颂了以老贝尔曼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和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当然是老贝尔曼了。
  师: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个重要情节呢,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1:小说没有实写这一情节,而是在结尾通过苏艾的述说,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
  生2:这是欧·亨利式的结尾。高潮处戛然而止,使人恍然大悟,有撞钟之效!
  师:请同学们欣赏欧·亨利另一篇小说《心与手》的结尾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篇小说结尾。进一步感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布置课外作业:课外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体会欧·亨利笔法。
  三、 执教思路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被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的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三位穷画家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了一群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老艺术家舍己救人的品德。小说构思精妙,运用了“情节空白”;小说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描写。笔调幽默风趣,轻松愉悦的调侃式笔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审美愉悦感。
  笔者在执教这篇小说时,决定从两个角度切入,人文性:含泪的微笑,底层的互助;工具性:欧·亨利式结尾。围绕这两个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与交流,让学生真切感悟文本世界的神奇美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不追求教学容量的最大化,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研读”为中心,紧紧抓住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并能够抓大放小,有所取舍。
  在对话过程中,整体把握文本、仔细揣摩言语,牢牢抓住语言材料(字、词、句、段、篇),实际上语言材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命根子,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通灵宝玉”,也是语文之树的大地土壤。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句的表层意思并挖掘言语形式背后的深层内涵,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师生的观点出现正面的碰撞,以激出思想的火花,学生学习语文就可能变得有趣、有激情,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冯为民.坚守的收获——《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7-8).
  [2]王永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
  陈际深,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睢宁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融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当中,以此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工作。对此,本文从德育教育角度切入,重点阐述了融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教书育人;有效方法  一、 引言  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奠基的关键时期,需要接受教师更全面的教育指导。对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现在来看存在很多的不足,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现在我们更推崇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一、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化学教学迎来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新挑战,这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尤为重要。笔者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这一主旨,借助模型认知建构已学知识框架并链接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模型建构、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等活动,体现以“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以期高一新生化学初高中知识顺利衔接。  关键词
摘 要:课题,是一篇课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课题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提取到很多有效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课文,合理、恰当地利用课题教学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谨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论述如何巧用课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题;题眼;扩展;回读;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是全文主旨的升华凝练
摘 要:“假说—演绎法”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首次提出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假说—演绎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的新方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巧用“假说—演绎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探究欲望。  关键词:假说—演绎;内涵;历史发展;案例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教科书中首次提出“假说—演绎法”的概念和内涵。由于是首次出现在教材之中,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都会开展古诗词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个问题,教学内容比较肤浅,教学的流程主要是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朗诵,理解内容,然后再进行背诵,或者对内容进行鉴赏等环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没有真正地培养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形成固定的爱好,也没有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对于古诗词的惊艳之美和魅力并没有真正地领略到,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就必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细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学会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不断地完善自己思维的严密性和严谨性。教师的教学落实到细节之处,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精彩,进而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探究了在初中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通过细节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原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初
摘要:本文针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及学院特色发展对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重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以及这一做法的特色与创新性,并列举了主要实践成效。  关键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  “十二五”以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汽车产业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可见直观教学与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把学具操作作为数学课堂的一种教学手段。学具操作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具体的动手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体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索;活动  “学具虽简却能显现深刻,操作有趣更是魅力无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羅子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