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 谬之千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仅一字之差的成语,在词义、表意重点、感情色彩、使用对象、语法功能等方面都有着细微的差异,往往是高考命题人着意设置的陷阱。本文结合相关的高考试题,简要解释他们的差异性,从审读语境的角度传授一些解题方法,并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相近成语作为备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关键词】成语 一字之差 解析
  
  成语运用是历年来高考试题的常设考点。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命题人往往会在成语间“一字之差”的细微处设置陷阱,这就需要考生细心辨析。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作点解说。
  一、词义不同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负:辜负。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孚:信服。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全国高考题)
  解析:语境“结果落选了”提示考生,他的所作所为让大家失望,“不孚众望”使用正确。
  二、表意重点不同
  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二者都有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
  耸:惊动。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离奇或无中生有的话,使人震惊。它侧重指说话人的主观意图,使听话人震惊。
  骇:惊吓。骇人听闻:指程度惊人的事实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它侧重指客观上发生的事使听话人吃惊,而且多指坏人坏事。
  例: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08年安徽卷)
  解析:语境中有“故意编造”,提示考生重在指说话人的主观意图,此句当用“耸人听闻”。
  2.【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二者都含有轻视的意味。
  然:对的。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意:心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
  例: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05年江西卷)
  解析:语境中“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提示考生句意重点为“不重视”,当用“不以为意”。
  3.【不容置喙不容置疑】
  二者都有不容许的意思。
  喙:嘴。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
  疑:怀疑。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例:“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05年江西卷)
  解析:语境说文艺界领域遭受腐败病症的感染是客观事实,这不用怀疑,提示考生当用“不容置疑”。
  4.【不胜其烦不厌其烦不厌其详】
  前二者都包含麻烦的意思。后二者都包含不厌弃的意思。
  胜:禁得起;烦:烦琐。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厌:嫌弃。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不嫌麻烦。
  详:详细。不厌其详:不嫌详细,越详细越好。
  例1: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06年浙江卷)
  例2: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04年湖南卷)
  解析:例1语境中“马大嫂为人热情”“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提示考生该句重心为“不嫌麻烦”,当用“不厌其烦”。例2用在句中表现书记询问工作情况是恰当的。
  三、感情色彩不同
  【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无所不为】
  前两者都指能做到的事情(包括细节)都做到了。后两者都有做坏事的意思,贬义色彩。
  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无所不至:①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如:细菌的活动范围极广,无所不至;②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指坏事),或者形容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不为:着眼于做坏事的范围,任何坏事都做。
  例1: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08年江苏卷)
  例2: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06年广东卷)
  解析:例1中“无所不为”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例2语境“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提示考生是褒义性语境,当用“无微不至”。
  四、使用对象不同
  【蔚为壮观蔚为大观】
  二者都有事物美好繁多的意思。
  壮:雄壮,壮丽。蔚为壮观:用于大型建筑物、大自然盛大景观等。
  大: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着重指丰富多彩,经常用来形容文物或者艺术品。
  例:本届影展表现出参赛者对民俗摄影的深刻理解,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真是蔚为大观。(03年北京春季卷)
  解析:语境中“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提示考生句意重点指参赛作品的丰富多彩,“蔚为大观”使用恰当。
  五、语法功能不同
  【一挥而就一蹴而就】
  二者都有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
  挥:舞动。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多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熟练敏捷,运笔如飞,有时也形容草率从事。多用于肯定句中。
  蹴:踏、踩。一蹴而就:踏一脚就成功。多用于难以一做就成功的巨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伟大的事业,形容求之过急。多用于否定句中。
  例: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09年湖南卷)
  解析:语境中“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提示考生是否定句,是形容工作的难度,当用“一蹴而就”。
  【备考资料链接】
  下面整理几组常见的一字之差的成语,以供考生参考。
  1.【乱七八糟污七八糟】
  二者都有糟得很、不成样子的意思。
  “乱七八糟”偏重在“乱”,表示复杂,混乱。“污七八糟”偏重在“污”,表示污秽、恶劣。
  例1:把山东的土产,拣用得着的,乱七八糟都给带来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例2: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将这个污七八糟的世界冲刷干净。
  2.【徇私舞弊营私舞弊】
  二者都指为私利而玩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
  徇:曲从,依从。“徇私舞弊”指曲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干违法乱纪的事。
  营:谋求。“营私舞弊”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做犯法的事。
  例:在这个案件的审理中,他营私舞弊,为他的小舅子——一个抢劫犯开脱罪责,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句中的“营私舞弊”使用不当,应改用“徇私舞弊”。)
  3.【前车之鉴前车可鉴】
  二者都有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的意思。
  “前车之鉴”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在句中多作宾语。
  “前车可鉴”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以当作教训,在句中多作谓语。
  例1:历史如果还有教训的话,晋朝的怀帝该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吧。
  例2:有时句法也大约受些影响,而且前车可鉴。(鲁迅《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五》)
  4.【生机勃勃生气勃勃】
  二者都有生命力旺盛的意思,都形容有生气、充满活力。
  “生机勃勃”可以形容草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但不能形容人。
  “生气勃勃”既能形容草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能形容人。
  例:她当时的那种神采,如同严冬里斗雪傲霜的一枝腊梅,显得特别秀丽清新和生机勃勃。
  (句中的“生机勃勃”使用不恰当,应改为“生气勃勃”。)
  5.【不名一文不值一文】
  名:占有。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值:值得。不值一文指不值一个钱,没有什么价值。
  例: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句中的“不名一文”应改为“不值一文”。)
  6.【难分难舍难分难解】
  两者都含有“彼此关系亲密,难以分离”之意。
  “难分难舍”仅指彼此感情很好,难以抛弃分离。
  “难分难解”还指双方相持不下(多指竞争或争吵、打斗),难以分出胜负。
  例1:一员将使五股托天叉;一员将使八楞熟铜锤;一员将使五爪烂银抓;三将大战,杀得难解难分。(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九回)
  例2:只是在不久以前,他被调到工程局担任总工程师的时候,两人才难分难舍地分了手。(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
  7.【不忍卒读不堪卒读】
  二者都有不能读完之意。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忍心读完。
  不堪卒读:形容文章水平低劣,让人难以读完。
  例1:《走进汶川》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例2:有些大学生,写文章的水平不是很好,哪怕是求职简历也不堪卒读。
  8.【一清二白一穷二白】
  一清二白:形容非常纯洁,没有一点污点。也比喻非常清楚明白。
  一穷二白:经济基础薄弱,文化科技落后。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多用于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有时也用于个人。
  例1:你还不相信我吗?我在这里混了这半年,素来一清二白。(茅盾《劫后拾遗》)
  例2:对于书法,我刚刚学起,基础很差,几乎是一穷二白。
  9.【百无一失百无一是】
  失:差错,过错。“百无一失”形容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是:对的,正确的。“百无一是”指干一百件事,也没有做对一件。形容一无是处,用于对人或事物的全盘否定。
  例1:这项任务很重要,不仅要完成,还要做到百无一失。
  例2:他把别人说得百无一是,自己什么都行,自以为聪明,其实很傻。
  10.【一唱一和一唱百和】
  “一唱一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多含贬义,指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互相配合。
  “一唱百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例:哪一个不是宋诗呢?那也是承了乾嘉极盛之后,不得不另辟蹊径,一唱百和,自然的成了一时风气了。(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11.【一触即发一触即溃】
  “一触即发”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一触即溃”指军队士气涣散,跟敌人一接触就崩溃。
  例1: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制止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
  例2:我军已兵临城下,敌人军心涣散,一触即溃。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梦泽高中。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诗歌板块教学模式,尝试将必修课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与选修课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相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诗歌创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诗歌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二次创作 现代诗     近几年,中学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改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多分析或少分析几篇课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
【摘 要】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王建的中秋咏月诗《十五夜望月》,其中用到了“乌鸦”这一独特的意象,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意象代表的涵义十分复杂,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词 乌鸦 意象 象征 意义    《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中秋咏月诗,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为唐诗中
【摘要】从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考情来看,问题多多,主要有:审题关过不了,文章偏题或不甚切题;语言关过不了,记叙文语言低幼化,议论文语言缺乏严谨;材料单薄,缺少厚度;思想缺少深度,思想贫乏与幼稚的程度,令人瞠目;结构缺少应有的强度,不能支撑起整篇文章。应试作文不同于参赛作文,必须注重应试规范和应试技巧,多从字数、分段、书写、入题、扣题、点题、文体、开头与结尾等方面作些雕琢,力求让你的文章更加醒目
【摘 要】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多媒体为语文学科搭建了创新平台,其使用有优势,但还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深入探讨。许多多媒体课堂教学使教师变成了操作者,学生变成了观众,电脑、大屏幕却成了焦点,使得教学关系出现了一些歪曲。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与认识不足,存在一些误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关键词
【摘 要】高中阶段让学生读名著已经成为江苏省高中语文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完成名著资源的有效积累,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名著 资源开发 积累     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此话表明了名著中所蕴含的知识性。学生读名著实际上也是在接受知识,“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
【摘 要】李白的《蜀道难》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篇经典名作,对于诗中的“蜀道难”究竟“难”在何处,读者见仁见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笔者在文中对文本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个性化解读。  【关键词】《蜀道难》 解读 古典诗词    历来在对《蜀道难》一诗的解读中,都把蜀道之难根据课本的三段解读为一叹高而难行,二叹险而可畏,三叹战祸之烈,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原诗本是没有分段的,课本上的分段是编者所为
【摘 要】语文教学是优美的诗意的而非逻辑的理性的分析的,所以在新课标的教学引导下,我们应该唤醒语文的诗意,并引领语文教学的诗意回归。语文教师引导诗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抓住动态生成引导诗意;用平等交流的心态引导诗意的生发;用诗意的语言引导诗意的产生。  【关键词】诗意 语文教学 动态生成 平等交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在新课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联想,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雪吗?南方少雪,偶有下雪,就会引得大家欣喜若狂。还记得那年
【摘 要】漠视生活,缺乏创新使得高中作文教学深陷误区。在作文教学中创新写作意识,创新思维品质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原初状态,涵泳生活,提高创新写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写作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写作能力 涵泳生活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年年变年年新。语文教师的应对策略大多是尾随高考之后,研讨、模拟、猜押,其操作的基本模式是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考试转,内容僵
【摘 要】在课堂上形成的对话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去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阅读教学更为生动、有效。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对话”间各部分的关系。  【关键词】对话 心灵沟通 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加强对学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