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与反思

来源 :人口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esh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摘要养老金替代率是测度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常用指标。通过对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界定,本文提出将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设定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0%,城乡居保能够实现“保基本”的目标。精算评估结果表明,现行制度框架下城乡居保替代率远低于目标水平。改革情境模拟显示,提高城乡居保养老金替代率的关键是坚持强制性原则,并确保政府对基础养老金补贴和个人缴费的增长率均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增加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率、延长最低缴费年限和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也是提高城乡居保替代率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养老金替代率;评估;反思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84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5-0091-09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近年来将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置于优先发展的议事日程。2009年10月,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将广大农村居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并于2014年2月实现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镇居保”)合并,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保”)。各界普遍认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保制度对于逐步瓦解城乡分治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平等,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然而,城乡居保参保群体目前仍然主要是农村居民,其占比达90%以上,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和在企业务工的农村居民均选择以城镇职工身份投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简称“职保”)
  2015年1月推出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框架。至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两大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那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能否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
  国际上一般使用养老金替代率指标来测度老年人口养老保障水平,现有文献对城乡居保(新农保)保障水平和养老金替代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现行城乡居保(新农保)保障水平和养老金替代率进行实证分析。例如,邓大松、薛惠元等构建精算模型,对新农保的替代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指出目前“新农保”给付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贾宁、袁建华专门针对新农保个人账户精算模型测算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同增长预期下个人账户的替代率水平。二是基于公平视角,测算新农保的适度保障水平。例如,边恕、穆怀中以“新农保”为制度背景,从养老生存需求的微观层次分析了养老金给付的适度性状况;穆怀中、沈毅等区分农民“有无土地”两种情形测算了近期城乡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区间,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贡献率。钱振伟等也通过精算分析指出现行制度模式无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合理的保障水平,必须进行改革。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基本认同目前城乡居保(新农保)保障水平十分低下,应根据城乡发展实际确立合理的增长目标。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保障水平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对改革措施的量化研究较少涉及。
  本文首先通过对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论界定,探讨城乡居保目标替代率的合理水平,然后基于国务院2014年确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精算模型,测算现行城乡居保的实际保障水平,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并对各项改革措施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探讨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以下简称《意见》)确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的基本原则。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采取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其中,基础养老金完全由政府补贴,个人账户则主要以个人缴费积累为主,政府和乡村集体予以一定补助。第二,覆盖面广泛。包括年满16周岁以上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部群体,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适用统一制度模式。第三,缴费非强制性。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分为12个缴费档次,由100元到2000元不等,由城乡居民自由选择。第四,确定了政府补贴的最低标准,即基础养老金补贴不低于660元/年(2015年初提高至70元/月,即840元/年),个人账户补贴不低于30元/年。第五,制度设计细节均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例如,养老保险领取年龄为60岁,缴费累计满15年,领取标准为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第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入与支出两条线管理,并按国家统一规定投资和运营。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
  养老金替代率是老年人口养老金与某种特定收入之比,由于基数的内涵不同,养老金替代率的意义也就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基数确定为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主要用于体现城镇退休职工分享在职职工劳动收入的比例。城乡居保参保人员主要为农村居民,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替代率基数应确定为农村劳动人口的平均劳动收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劳动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收入和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其中,农村居民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在承包的集体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不仅难以区分土地和资本要素贡献率,也难以精确测度家庭内部不同年龄成员对农业经营收入的贡献,在相关统计资料(如《中国统计年鉴》等)中,也没有对上述指标进行专门统计。为便于计算,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作为测度城乡居保养老金替代率的基数。
  那么,城乡居民养老金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应确定为多少才是适宜的?目前各界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功能定位于保障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的观点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保基本”的具体内容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认为,确定城乡居保“保基本”水平的关键是明确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李珍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可以划分为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两部分。其中,基本需求包括吃、穿、住、行( 交通、通信)、医疗等内容,发展需求则包含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内容。由于医疗保障专门由医疗保险供给,本文认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的内容应包括衣服、食品、居住、交通通讯四大部分,而老年人口一般不会再有购房和新建房需求,其住房消费将远低于劳动人口,因此本文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测度农村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的四项指标,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和“交通通信”,进行加总计算农村老年人口年度养老金绝对值水平,然后再除以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城乡居保目标替代率。具体公式见公式(1),计算结果见表1。   T=(Cf+Cc+Ch+Ct)/I(1)
  其中,T表示城乡居保适宜的目标替代率;Cf代表食品支出;Cc代表衣着支出;Ch代表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Ct代表交通通信支出;I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8-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变化不大,处于4628%-4925%之间。郑功成指出农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不仅应充分考虑农民基本消费需求、收入来源等特点,还要考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对接。按照职保目标替代率设计的指导思路,养老金总体目标替代率为在职职工劳动工资的60%左右,其中,社会统筹的基础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约30%,个人账户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约30%,这是一种较为均衡的目标制度结构。借鉴职保经验,本文认为城乡居保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设定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0%较为适宜,其中,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目标替代率也各占一半,约为25%。
  2参数设定与精算结果
  (1)基础养老金测算参数设定与精算结果。首先进行参数设定,具体如下:
  ①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养老金领取年龄和参保年龄设定。在制度确立之初,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领取标准为660元/年(55元/月),养老金领取年龄为60岁,最低参保年龄为16岁,最低缴费期限15年。因此,本文选取基础养老金最低补贴A=660元/年,养老金领取年龄R=60岁,投保人参保年龄区分x=16岁(最低缴费年龄)、x=30岁和x=45岁(最低缴费年限)三种情形进行测算。②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设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本文以此作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测算基准,并假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的水平
  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7%确定为未来GDP增长目标,从较长时期来看,这一增长水平可能还会略有下降。因此,本文假定我国未来GDP增长水平维持在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6%)(事实上,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达124%,但如此高的增速未来难以持续)。,测算投保人在达到养老金领取当年(即60岁时)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i。③基础养老金年均增长率设定。对于基础养老金年均增长率问题,《意见》中仅规定“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并未明确相应调整细则。因此,本文选取基础养老金增长率g为3%(参照CPI的年度目标设定)进行测算。
  将上述参数值代入公式(2)和公式(3),具体测算结果见表2。
  表2的测算结果表明,在现行制度设计下,投保年龄越小,虽然达到养老金领取年龄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越高,但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却有较大程度下降。例如,16岁的参保人在其达到退休年龄时,基础养老金领取额为2423元/年,此时替代率仅为210%,较2013年742%的替代率下降了532%;30岁的参保人在其达到退休年龄时基础养老金领取额为1602元/年(替代率为314%),较2013年下降了428%;45岁的参保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基础养老金领取额为1028元/年(替代率为482%),较2013年下降了26%。
  上述结果的出现是由于目前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补贴最低标准没有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挂钩,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背景下,基础养老金补贴增长难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同步。当基础养老金政府补贴增速(假定为3%)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假定为6%)时,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领取标准虽然逐步提高,但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却逐年下降。也就是说,城乡老年人口能够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日趋扩大。
  (2)个人账户参数设定与精算结果。
  首先进行参数设定,具体如下:
  ①缴费标准Pb′的设定。城乡居保中可供居民选择的缴费标准分为12个档次(100-2000元),本文选择最低值、中位数和最高值三个档次分别测算,即Pb′分别为100元、650元、2000元。②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增长率g′和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Ii的设定。《意见》中居民个人缴费并未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强制性挂钩,且基础养老金领取额度与个人缴费多少也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实践中参保居民缺乏提高个人缴费金额的约束和足够的激励,因而本文假定农民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档次一经选定,就一直不变且连续缴费至养老金领取年龄,即g′=0;Ii的测算与前面基础养老金测算一致,仍以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为基数,并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③养老金投资收益水平设定。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在3%左右,因此,本文假定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基本一致,即按i=3%进行测算。④政府个人账户补贴标准A′和乡村集体补贴B的设定。参照《意见》确定的最低政府补贴标准,分别确定政府个人账户缴费补贴A′=30元 (年缴费500元以下)或A′=60元(年缴费500元及以上),由于目前多数乡村集体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未进行补贴,因此,确定乡村集体补贴B=0。
  ⑤参保年龄x和养老金领取年龄的设定。参照《意见》选取养老金年龄R=60岁,参保年龄选取x=16岁和x=45岁两种情形进行测算。
  按照上述参数假定,运用公式(5)和公式(6)进行测算,具体结果见表3。
  表3的测算结果显示,按照现行制度设计,城乡居保个人账户积累额十分低下,即使是选择最高缴费标准2000元/年,45岁的参保人在达到养老金领取年龄(60岁)时,个人账户替代率也仅为1028%(月计发标准183元/月),并且投保人年龄越小,未来领取的个人账户替代率就越低。例如,16岁投保人选取每年100元的最低缴费标准,连续缴费44年后,其60岁所能领取的个人账户月计发额仅为86元,替代率仅为089%,出现“有保似无”的局面。   戴蒙德(Diamond)认为,个人在年轻时可能存在储蓄不足的“短视”行为,政府出于父爱主义,应强制其进行适当储蓄以维持他在老年时的消费。汉默迈施(Hamermesh)也认为,个人具有更多关于自身寿命的私人信息,政府强制参与的养老保险可以有效规避保险逆向选择问题,进而提高社会总福利,上述观点已得到学界普遍认同。我国职保个人账户缴费标准强制性设定为在职职工个人缴费工资的8%,其中最低为社会平均工资的60%,最高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00%,由所在企业代收代缴。因此,强制性地将城乡居保个人缴费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挂钩,应是提高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的一个可行思路。
  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提高的改革情境模拟
  1模拟思路
  上述的分析表明,提高城乡居保养老保障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基础养老金补贴增长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挂钩;二是确保个人缴费标准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因此,本部分首先对这两个关键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再对模型中可能影响城乡居保替代率的其他因素,如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延迟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等进行模拟,以期为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
  2改革情境模拟
  (1)建立基础养老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联动机制。
  在现有制度设计基础上,将政府对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锚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水平,建立基础养老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联动机制。也就是说,在上述参数假定的基础上,将政府基础养老金补贴年均增长率g分别由3%提升至6%(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一致)和9%(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进行测算,具体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测算结果来看,将政府基础养老金补贴年均增长率g提升至6%(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一致),所有年龄的参保人到达退休年龄时所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将与2013年(742%)保持不变,即至少可以保证城乡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相比,未来基本生活水平不至于比2013年相对下降。如果将政府基础养老金补贴年均增长率g提升至9%(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那么,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未来将大幅提高,参保年龄越小,提升幅度越大。例如,16岁的参保人到达养老金领取年龄(60岁)后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将达到29262元(替代率为2533%)。也就是说,建立基础养老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联动机制对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和替代率均有较大影响。当基础养老金补贴年均增长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使所有参保人未来养老金替代率保持不变;当基础养老金补贴年均增长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未来将大幅提升参保人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目前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完全由财政进行补贴,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之下,制定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基础养老金增长目标,财政必然面临巨大压力。但是,现阶段政府财政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甚至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因此,为保证农村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不至于下降,至少应参照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补贴标准。在发达地区,一方面,政府财政实力较为雄厚,另一方面,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城乡居民以城镇职工身份加入职保,城乡居保覆盖总人口规模迅速下降,可以考虑制定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基础养老金最低补贴标准,以期未来为城乡居民提供较为充分的基本养老保障。
  (2)个人缴费标准与农村居民收入联动对城乡居保个人账户计发标准和替代率的影响。
  在参照《意见》确定的基本参数基础上,选取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增长率g′=6%(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相同增长率)进行测算,具体结果见表5。
  表5的测算结果显示,当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增长率保持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步(g′=6%)时,不同年龄的参保人到达养老金领取年龄时养老金计发标准和替代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例如,16岁投保人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达到26%,比表2(g′=0)的替代率089%提高了171%;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595%,比表3(g′=0)的替代率487%提高了1108%;选择20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2909%,较之于表3(g′=0)的替代率864%提高了2045%,甚至超过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设计的个人账户目标替代率(24%)。相比而言,45岁投保人由于积累年限较短,影响相对较小。例如,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51%,比表3相同情形(106%)提升了045%;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87%,比表3相同情形(58%)提升了29%;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564%,较之于表3相同情形(1028%),提升了536%。
  也就是说,确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增长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将有利于提高所有参保人未来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和替代率,并且参保年龄越小,缴费标准越高,其未来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和替代率提高比例就越大。
  (3)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率提高对城乡居保个人账户计发标准和替代率的影响。将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率由前面的i=3%提升至5%,其他参数值不变,测算结果见表6。
  表6的测算结果显示,当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率由3%提升至5%后,所有年龄的参保人到达养老金领取年龄时养老金计发标准和替代率都有较大提高。其中,16岁投保人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54%,比表3中替代率089%提高了065%;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842%,比表2中替代率487%提高了355%;选择20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494%,较之表3中替代率864提高了63%。对于45岁投保人而言,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203%,比表3中替代率106%提升了043%;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108%,比表3中替代率58%提升了528%;选择20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967%,较之比表3中替代率1028%提升了939%。   也就是说,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率提升,将使得所有参保人受益,同时缴费标准越高,未来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和替代率提高比例就越大。
  (4)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对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和替代率的影响。
  在上述个人账户参数值假设的基础上,将养老金领取年龄由60岁更改为65岁,即选定R=65岁,具体测算结果如表7。
  从表7的测算结果来看,将养老金领取年龄从60岁延迟至65岁,对45岁的参保人而言,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略有提高,并且当缴费标准越高,替代率提高比率越高。例如,45岁投保人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87%(计发标准44元/月),比表3中替代率106%(计发标准19元/月)提升了081%;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019%(计发标准242元/月),比表3中替代率580%(计发标准103元/月)提升了439%;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1809%(计发标准430元/月),较表3中替代率1028%(计发标准183元/月),提升了781%。但是,对于16岁的投保人而言,其养老金替代率反而略有下降。例如,16岁投保人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081%,比表3中替代率089%下降了008%;选择65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443%,比表3中替代率487%下降了044%;选择2000元/年的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为787%,较之于表3中替代率864%,下降了077%。
  也就是说,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但对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的提升影响较小,其中对于年龄较小的参保者而言,仍然无法改变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趋势。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居民基本需求的理论界定,借鉴职保经验,得出将城乡居保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设定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0%较为适宜。在此基础上,构建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测算现行城乡居保的实际保障水平,结果发现,该项制度实际养老金替代率远低于目标水平。改革情境模拟结果显示,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建立政府基础养老金补贴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联动机制,至少确保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不至于下降。二是遵循强制性原则,借鉴职保经验,逐步探索构建个人缴费的约束机制,确保个人缴费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合理比例,以增加个人账户缴费积累。同时,增加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提高缴费年限等措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乡居保的保障水平;延长养老金领取年龄虽然对提高养老金替代率贡献不大,但可以小幅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绝对数额,且延长退休年龄已经成为职保既定改革措施之一,因此也可以在近期开始推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5) : 164-171.
  [2]薛惠元.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170-176.
  [3]贾宁,袁建华.基于精算模型的“新农保”个人账户替代率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2) : 95-102,112.
  [4]边恕,穆怀中.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微观测度与动态调整研究[J]. 社会保障研究,2011(6): 3-11.
  [5]穆怀中,沈毅.中国农民有无土地两序列养老路径及养老水平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12): 78-89.
  [6]穆怀中,沈毅,樊林昕,施阳.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分层贡献研究[J].人口研究,2013(3):56-70.
  [7]穆怀中,沈毅,陈曦.农村养老保险综合替代率及其结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6):2-10.
  [8]钱振伟,卜一,张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仿真评估: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J].经济学家,2012(6):58-68.
  [9]李珍,王海东.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研究[J].保险研究,2012(1):97-103.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159.
  [11]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32.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方志]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摘要 在文献计量学运用的基础上,对中、日“过劳”问题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得到中、日“过劳”问题研究相差至少15年,国内研究团队及活跃学者过少,研究的背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和医学基础薄弱,研究成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得到,日本“过劳”问题研究已经步入成熟期,研究领域宽泛,活跃学者众多,其中长期致力于该方面研究的人员较多。  关键词: (中)关键词 过
期刊
摘要:摘要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项目的区分度和意义指向,对社会融合量表项目进行删减和结构调整。调整后的量表各项目有良好的区分度;总量表及分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并发现长期居住意愿、身份认同、户口迁移意愿等变量与社会融合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证明量表有良好的效度。建议各方研究者在使用该调查数据时应对量表进行科学使用。  关键词:关键
期刊
摘要:以经济收敛理论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区1990-2013年城镇化水平的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设置多种空间权重矩阵将空间效应纳入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地理距离因素是影响城镇化空间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地区城镇化水平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单纯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难以缩小区域差距,政府应适当加强宏观调控作用;控制变量的引入加快了城镇化率的发散速度,与理论预期相
期刊
摘 要:(中)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综合刻画中国城镇居民的休闲状况,并实证研究休闲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收入仍是影响当代中国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同时相对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明显大于绝对收入。休闲已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变量,且对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增进效应高于收入因素。这一结论即使在考虑休闲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增加休闲活动尤其是积极享乐型休闲的时间更能提升中国城镇居
期刊
摘要: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教育水平对劳动者失业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教育水平越高劳动者的失业风险越低,说明我国“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局部的和短期的,受到诸如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产业结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教育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是显著而且正向的。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充分利用智力资源,
期刊
摘 要:(中)摘要利用年龄、时期和队列分析方法探索了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GSS 2003—2013的数据分析显示,虽然受经济发展的推动,我国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在近十年内呈现单调上升的态势,然而它们在不同队列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队列趋势呈现出两高(20世纪40和70年代末)和一低(20世纪60年代初)的状态。受户籍制度影响城乡间的差异自“50后”的队列开始逐渐拉大。性别间的差
期刊
摘要:(中)摘要使用CGSS 2010-2012研究我国目前存在的婚姻匹配困难问题,结果发现:男性成为“剩男”的可能性比女性成为“剩女”高约237个百分点;工作、收入和地区因素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婚姻匹配都有显著影响,高等教育对女性的婚姻匹配困难作用有所减弱;RIF分解的结果表明系数效应是导致婚姻匹配市场上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非男女在禀赋上的差别;初步探究原因,性别比这一相对外生的因素贡献了系数效应
期刊
摘要:摘要基于全国大范围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对象聚焦为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特征三个维度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乡城迁移意愿进行了研究。从目的地来看,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希望迁移到县城/县级市或小城镇居住,而不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从迁移意愿看,当前的乡城迁移意愿较低,经济条件仍然是制约迁移的主导性因素。从影响因素看,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家庭
期刊
摘要:(中)摘要利用1997-2013年美国、英国、中国等8个样本国家的统计数据,构建动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家庭债务变动对婚姻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债务变动对婚姻不稳定性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不同分位数条件下,家庭债务变动对离婚率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亚洲地区组家庭债务变动对婚姻不稳定性的影响程度要远高于欧美地区组。因此,政府应从完善消费金融市场、提高就业
期刊
摘要:利用在陕西省安康市5个区(县)129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比较分析了生态移民户和当地农户家庭收入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特征。结果发现,在搬迁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生态移民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出现了失灵现象。与当地农户相比,人力资本中的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中有外出务工经历人数和最远足迹等因素不再是影响家庭收入的显著因素;社会资本中的通讯费用、参加专业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