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参与式教学理念探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参与式教学不仅要突出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要强调教育者这一主体的参与者身份。通过对话,教师与学生构建起相互理解的基础。这一路径的实现既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重视言语的有效性,也要求学生提高自主性意识,增强综合知识力。
  [关键词]主体间性 参与式教学 对话
  [作者简介]庄龙玉(1982- ),男,黑龙江嫩江人,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08-02
  教育实践活动中孰为主体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主题,而对此问题的解答也彰显出人们教育理念的迥异。由主客体说到主体说再到主体间性说,反映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日渐凸显。人们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通常是通过强调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来实现的。然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参与式教学除了要突出受教育者的参与,教育者作为主体的参与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是認知主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特性,以语言的存在方式进入交流而建构起来的主体间性代表着共主体性和互主体性,所展示的是一种‘主体—主体’结构”①。主体间性思维作为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核心概念,由胡塞尔首先提出,“经历了从认识论层面的‘视域互换’(胡塞尔)‘共在’(海德格尔)到实践层面的‘视域交融’(伽达默尔)‘对话’(马丁·布伯)‘交往’(哈贝马斯)的发展历程”②。
  主体间性思想打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结构,以“主体—主体”结构取而代之。表面上看似一种结构的转变,然而深层次上却表征着一个崭新视域时代的到来。以主体间性的视域看待他者,不再是将他者单纯作为我的对立面,而是看作与我平等的另一个我的存在,真正实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理想境遇。主体间性思想不仅适宜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构,同样也颠覆着人与人的世界。用主体间性的思想来看待自然就不会打着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旗号去肆意践踏原生的自然,无度地攫取着人化的自然,就不会疯狂地侵犯着他人的生命与尊严。主体间性思想彰显着人类对于平等的追求,浸润着圆融的理想境界。
  以知识取代神话的宏图壮志到科技理性危机所带来的反思,进而到对他者的尊重,体现了人类认识能力、实践维度的深刻转换。相应的,教育界也经历了主客体说到主体说,再到主体间性的激烈讨论。主体说提升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再将他们单纯看作被动的接受者,正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在教育领域中的实现。主体说是主体间性的基础,为主体间性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主体间性不是仅仅强调学生或教师的单主体说,而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双主体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优秀的人格魅力“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以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生命力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实现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当然,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并不体现在所有方面,主要是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身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学生将教师看作能够平等交流和沟通的主体,这才是主体间性思想核心的价值理念。
  二、教师主体性维度在参与式教学中的实现
  以往谈到参与式教学,大都强调学生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这是主体说在参与式教学中的体现。引入主体间性思想后,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体性同样不容忽视。因为主体间性蕴含的是一种交互性,它要求在教学这一活动中通过对话、沟通,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彼此包容。
  (一)培养开放的心态
  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要想与学生这一主体达成共识,必须摒弃以往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思想。建立主体间性的教育,首先,要建构“主体—主体”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的改革。教育思想的变革决定着教育模式的变化。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面对学生、面对教育。在开放的心态下,才能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学生才能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思想指导行动,意识里一定要先建构起主体间性的思想,教师的教育实践才会平等、宽容、开放。其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方式来促成学生的参与,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无论哪种路径,教师都是将学生看作人格平等的个体,都是以自身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最后,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活动,它是逐渐生成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预先对课堂进行设计,然而事实上教学活动却并非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在实际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教师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消极反馈而发挥失常,也可能会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而超水平发挥。概而言之,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师通过移情来理解学生,在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越是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学生,就越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教学成果也就越显著,主体间性的教育也就越能实现。
  (二)重视言语的有效性
  “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和‘共识’。”③言语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主体间理解的可能性正是建构在普遍语用学的基础上的。哈贝马斯言语的有效性要求具备四个要件,即言语的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也必须满足这四个要件,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对话。首先,教师必须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如凡是教师都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又如双语教学要在学生有一定外语基础的班级实行,专业外语更是要求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基础相结合。其次,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语言必须是真实的,否则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混乱,不再信任教师,也就无法达到主体间的沟通和合作。再次,教师这一职业有其特殊性,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情操锻炼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因此言语必须具有真诚性,情感沟通正是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最后,言语的正确性也是教师与学生对话必备的条件。“由于言者与闻者之间是由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言语情境而形成交流、默契和认同,因此,在这种言语环境中,便没有作为言语主体的言者和作为客体的闻者之分,而是一种主体之间的双向的交流和选择。于是,言语便不仅是交流、理解和相互认同的中介,而且是主体成为主体的环境与条件。”④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正是建立在言语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的,相应地,教师也要具备三种资质:一是选择陈述性语句的能力,目的是使闻者能够分享言者所言的知识和信息;二是表达言说者本人的意向的能力,目的是使闻者能够相信言者所言;三是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目的是使闻者能够认同言者。⑤   三、学生主体性向度在参与式教学中的彰显
  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学生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主体间性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建构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和平等沟通的平台。然而这种对话得以顺利进行,也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和知识性增强为前提。
  (一)提高自主性意识
  主体间性得以实现的一个基本路径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要求学生改变自身的定位,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要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异能力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思想的觉醒是一切变革的基础,建立主体间性教育也必须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转变入手。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自主性,将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能够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行为的主体。面对教师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要带着存疑的态度去反思。一旦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出质疑,使问题在论辩中澄清,知识在批判中积淀,思想在碰撞中升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不再具有单一和固定的形态,而是逐渐走向多元和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可以较为便利地获取各种资讯。利用搜索引擎,足不出户就可免费获得大量学习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阻隔,甚至突破了国界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均可共享类似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非常便利的客观条件。学生正可以利用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充实自我、培育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自立的生活能力。
  (二)增强学生综合知识力
  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师与学生作为两个平等的主体虽然主要指人格上的平等,然而其价值追求却是希望达成共识,这就要求师生能形成对话,而进行对话的一个前提是就某个问题认识与理解的水平和能力相差不大。然而,这一点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通常教师要比学生知识渊博、理解能力强,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如果学生不努力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那么主体间性教育就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而不具有现实性。因此,架构起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桥梁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桥梁便是增强学生的知识力,即学生要具备不断学习各种知识的能力。这里的知识并不仅仅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包括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辨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学生步入社会后,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可能就会变得陈旧、老化,因而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倡导终身学习型社会。宏观社会环境的变迁,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努力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才有可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真正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起初学生只是就某一方面能与教师进行对话,而后可以逐渐进行扩展,甚至后来超越教师。这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过程,也正是向主体间性教育这一理想逐渐趋近的过程,当然也正是教育的价值指向。
  主体间性以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价值为依据,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通过对话与具有自主性的学生建构起“主体—主体”的教育模式,共同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主体间性实现了知识的教学相长、思想的碰撞交流以及视域的融合汇通,这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从而为培养独立、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提供了可能。
  [注释]
  ①李晓红.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对话教学与意义生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9.
  ②陈章龙,卢彪.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江海学刊,2012(2):225.
  ③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3.
  ④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57.
  ⑤(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9-30.
其他文献
并购,是企业有效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组织机构优化、人才合理匹配和管理体制革新,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但是,作为一项财务活动,并购离不开巨额资金的
作文评改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在作文批改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富有情趣性、目标性、激励性、艺术性的评价语言来
通过对达斡尔族沃勒哈拉家族与满族富察氏对“满族说部”的传承状况以及沃金柱萨满表演的《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片段与富育光先生讲述的《萨大人传》片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尤其重要,因为这些环节是基础,只有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阅读能力真正上来,才会实
本研究旨在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添加剂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加水超声处理,将25-羟基维生素D3从包埋的基质中释放出来,用甲醇溶解后,提取液经液相色
随着“博客时代”的到来,学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日渐壮大,“辅导员博客”应运而生,成为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创新之举.文章从如何界定“辅导员博客”出发,对“辅导
一、财务舞弊产生的根源    1、会计准则、制度的缺失  在我国,每一次会计造假的浪潮,都会有很多人将问题归结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制定准则、制度的部门也常常自乱阵脚,甘当“消防员”,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修改,作为遏制会计造假的“灭火器”。如果不是准则和制度“着火”,哪里需要“准则”满地打滚呢?会计准则“残疾”了,会计信息将蒙受诚信缺失、技术规则自乱所致的双重污染。目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虽然比
小学二年级写话教学中教材习作内容过于宽泛,缺乏序列和具体要求,不能提供学生仿效的范例。从探寻写话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生本结合生长点这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儿童心理、
习作评改耗时多,收效却不令人满意。在习作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教给方法;学生自我修改,相互修改,教师监控等环节,落实小学生习作修改的优先权,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
“如何在外出打工期间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本本印着各种法律和科普知识的小册子一拿出来,就被赶集的村民一抢而空,不少人还围着分发手册的大学生问这问那。这是前不久河北